王尧:启航的港湾
最近在“重出江湖”,为母厂昔日一名基层团干部的孩子主持婚礼时,伴着《激情燃烧的岁月》主题曲,我用这段话作为开场白:“寻着母厂的身影,踏着寻根的足迹,带着久违的激情与感动,重回梦寐已久的故乡。让我们一同追忆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让我们怀念患难与共的手足情深。让我们一同走进新人的世界,去聆听他们的爱与梦想!”说这番话时,不禁想起了33年前在母厂参加工作的第一个车间,想起了我的师傅和领导、共青团的兄长和许多抚挖人的面影。
1982年12月7日,伴着皑皑白雪,我走进了抚顺挖掘机厂模型车间,工作了三个月。尽管时间短暂,但留下了最亲切的记忆,像一部电影的名字概括的那样,这里有群“扶我上战马”的人,是我在母厂工作了“黄金十年”人生航程中最宝贵的起点。
这是抚顺挖掘机厂最具技术特点的“知识型”车间。
模型制造是成千上万台挖掘机生产制造的第一道工序,模型车间也是公认的工人文化程度最高的车间。模型工人们要按照产品和模型1:1的比例,把不同吨位的挖掘机各个组件用木头先做出来,然后再经过铸钢、锻造、热处理、金工(机加工)、结构、装配等各道生产流程,最终生产出钢浇铁铸的真家伙。模型车间的工人们必须都看得懂各种主机、零部件的图纸,尺寸必须一丝不差、木制的各个部件必须严丝合缝,所以工人们的素质都很高,手艺都特别精湛。模型车间也是全厂公认的工作秩序、管理最好的车间,是典型的技术型生产单位,没有打架斗殴、寻衅闹事的“刺头”。而且与其它车间相比,模型车间的生产环境又是相对干净、安全的,可以在这厂内一流的环境里专心致志地学一门好技术。
我还希望自己能继承我的外祖父这位大木匠的衣钵,像老人家一样靠技术安身立命。此前只有我的二表哥被外祖父强迫着学成个半拉木匠,而且二表哥生性倔强,没少挨外祖父的打。说实话,我对自己能否学到像外祖父那样的本事根本没有信心,但能进入全厂这个最好的车间,已经是当时能进入抚顺挖掘机厂这一“局限条件下的最理性行为”。虽然自小到大对数理化深感头疼,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却是我的长项,成绩甚至不逊班里的数学尖子,这也许和学文的人形象思维要强于逻辑思维的特点吧,也让我对工作有了几分信心。
这里有德高望重、技术最精湛的师傅。
当年一同被分到模型车间的一共有七名青工,六男一女。除了女孩小孙直接分到后勤保管岗位,车间把我们六个小伙子分成三个组,每组两人,由三位技术水平最高的师傅分别带我们学技术。这三位师傅里有两位是我们同住在榆林挖掘机厂职工住宅“二宿舍”的邻居,一位是老一辈的徐敬德师傅,他们与我家同住在三楼。另一位是家住二楼,我平时称呼为“付叔”的付士杰师傅。他们既是我的师傅,又是与我父母同辈的朝夕相处的邻居。“子不言父”,我在下文还是以“徐大爷”和“付叔”来称呼我这两位敬爱的师傅吧。
徐大爷是挖掘机厂老一代的工人前辈,模型车间最高技术等级的八级木匠,是我的隔辈师傅。他当年已五十五、六岁了,头发有些许花白,脸庞和身材很瘦削,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有些风趣、有些狡黠又透着很强势的脾气。听车间工人们告诉我,年轻时的徐大爷是模型车间的班长,好穿戴、技术高、个性强,敢穿着料子裤推刨子,一天下来身上都扑落不下几片木花,挖掘机最核心的零部件都是由他先根据图纸下拆分图纸。老爷子能耐大,脾气也大。酒量不大,但每天下班回家都要盘腿式稳地坐在床上捏盅酒,就上徐大娘炒的两道菜喝上几口。他在班上的工作台就像一个独立的领地,衣柜和工作台都比其他人的大得多。我到车间工作时,老爷子的衣着做派还是一如既往的“讲究”,他常戴一顶工人标志性的浅灰色鸭舌帽,毛领的半大衣,藏青色的长围脖,油亮的棉皮鞋,很受车间职工的尊敬。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王尧:老师娘的针线活
- 下一篇:难忘自学考试年代
相关文章
-
11-16第五个称“林”的墓地——元帅林
-
11-14日本投降后抚矿医院首任院长——关继宪
-
11-09难忘自学考试年代
-
11-02王尧:鸿雁传情的年代
-
11-02三皇五帝之前的朝代
-
11-02王维俊:我的入团介绍人
-
10-31郭秀江:庄稼院里唠闲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