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清前史研究

清前史研究

曹德全:一个传说的缘起与演变

2015-12-09 19:54 抚顺七千年 曹德全 3628
在清前史上,辽东总兵李成梁曾经收养过努尔哈赤,并认其为“养子”之说,长期在史学界盛传不衰,而且版本各异。因此,此说到底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还是一个民间传说,学者们的看法也并不一致。

一个传说的缘起与演变
——以李成梁收养努尔哈赤的传说为例

  曹德全

 

曹德全:一个传说的缘起与演变 图1


  在清前史上,辽东总兵李成梁曾经收养过努尔哈赤,并认其为“养子”之说,长期在史学界盛传不衰,而且版本各异。因此,此说到底反映的是真实的历史还是一个民间传说,学者们的看法也并不一致。最近,读了孙相适先生出版的《走进满族姓氏》一书,其中的《努尔哈赤被李成梁收养考》一文,广引史料、多方“举证”,得出了“努尔哈赤16岁时曾为李成梁所收养,在李成梁帐下生活了一段时间”的结论。对此结论,作者还特别强调它的“真实性,应该不容置疑。”对于各种野史对此事记载的混乱不一,作者认为:“传言甚多,正说明了其事尽人皆知,并非无中生有之事”[1] 对此观点,本人实在不敢苟同。由于相关史料学者尽知,且理解各异,本人想换个角度来议论一下这个问题,进而求证此事的真伪,其中不妥之处,还请识者指教。

 

  所谓换个角度,就是我们先假设“李成梁曾经收养过努尔哈赤,并认其为‘养子’之说”是个“尽人皆知”、“不容置疑”的真事,那么,对以下几个问题,又该如何解释呢?

 

  1、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李成梁与巡抚赵楫合谋以“地孤悬难守”、“军民苦役往往逃窜其中”为由,决定将宽甸六堡之边墙以外二百余里宽的肥沃耕地让给建州女真。当地农民在此耕作三十余年,不肯离去,李成梁竟派“大军驱迫之,焚其室炉,毁其器用,死者狼狈。居民强壮者大半逃入建州。”[2] 面对此事,先是辽阳副总兵刘应祺曾上书赵楫,极力阻之,但李成梁等人忌恨他多管闲事,而应祺竟以忧愤死。其后数年间,兵科给事中宋一韩、辽东巡按熊廷弼多次上书皇帝,弹劾李成梁。特别是熊廷弼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勘查完李成梁弃六堡的实际情况后给皇帝上疏曰:“抚臣赵楫、镇臣李成梁,弃与夷界者,宽甸等六城堡,延袤八百里,其概作逃民,为韩宗功驱逐者六万四千余众。……奴酋既安坐而得数百里之疆。……谓之献地,不止弃地;谓之通虏,不止啗虏。楫与成梁之罪,可胜诛耶?”[3] 熊廷弼久居辽地,对辽将的情况非常熟悉。[4]他曾说过:“辽将有三长:曰贪、曰欺、曰懦”,“宁远公(即李成梁)重来,占种教场,不操一军,各路尤而效之,十年于此矣。”[5]既然熊廷弼对辽地的情况非常熟悉,如果那个“尽人皆知”的“李成梁曾收养努尔哈赤,并认作‘养子’”一事,他不可能不知道。如果熊廷弼知道此事,那么,在李成梁弃六堡,使努尔哈赤“安坐而得数百里之疆”的时候,他既然能上疏皇帝,要求治“成梁之罪”,又为什么没有把努尔哈赤早就是李成梁“养子”的事告诉皇帝呢!如果皇帝知道李成梁把明朝“延袤八百里”的土地无偿地送给了自己的“养子”,他能不治李成梁的罪吗?

 

该文章所属专题:曹德全专栏

曹德全先生

  曹德全(1946-2021),吉林通化人,1964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69年分配到辽宁省桓仁县新华机械厂工作,1980年调入抚顺纺织局。曾任抚顺市经委处长、露天区(今东洲区)副区长、电子工业局副局长、抚顺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工作之余,他积极研究东北民族史以及抚顺地方史。取得许多重大学术成果。先后出版了《抚顺史研究》(合著)《抚顺通史》(合著)《抚顺编年史》(合著)《抚顺百科大事典》(合著)《抚顺历史的误区》《抚顺历史之谜》《高句丽史探微》等专著,并撰写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各级报刊上,特别是在高句丽历史和清前史研究领域建树颇深,在东北史学界有较大影响力。
  曹德全先生的研究,主要从历史文献出发,有理有据,逻辑清晰。他论述的“高句丽名称辨疑”“高句丽与高丽”“论高夷”等许多重大学术问题,在学界引起广泛影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