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初赫舍里氏及其文化现象
2016-01-09 18:14 抚顺七千年 滕绍箴、袁闾琨
5218
赫舍里氏文化现象就是以家庭为载体,传承多种民族文化。它是东北各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交融、沉积和传承的表现。赫舍里氏家族作为文化载体,既表明它有渊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是滞后民族文化的先进代表。现就东北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与赫舍里氏族群特点等问题,略加分析。
一、赫舍里文化现象的形成
赫舍里氏文化现象就是以家庭为载体,传承多种民族文化。它是东北各个民族历史文化长期交融、沉积和传承的表现。赫舍里氏家族作为文化载体,既表明它有渊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是滞后民族文化的先进代表。现就东北民族文化发展、传承与赫舍里氏族群特点等问题,略加分析。
(一) 波浪式发展态势
多年以来,中外清史、满族史和东北民族史专家、学者的共识是东北民族发展史的规律具有波浪式发展态势。这种态势的发生,多发生在东北地区局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转型时期。我们不必从最远古时期去探索,只从契丹耶律氏为始,相继出现辽、金、蒙元和清朝四次较大的冲击波,便可知其大概。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在吸收中原及各族传统文化的同时,高速度地发展起来,乘中原王朝腐败之际,先后冲入中原,建立局部,或全国性政权。他们的凝聚方向是趋向经济、政治、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从而造成民族关系激进式地大震动、大融合。这种特定而剧变式的民族大融合态势,尽管给中华民族带来一次次血的阵痛,但他却极大地加速了中华民族整体文化整合及形成过程。然而,作为东北少数民族,在这逐次民族大交融中,形成三种趋势。(1)有的民族自身及其文化全部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族群本身,完全消失。(2)有的民族其先进部分融入中原文化,同时尚有部分遗留和沉淀。(3)其民族的滞后部分继续南迁,而沉淀的先进文化与滞后群体文化相结合,再次勃兴,而清初赫舍里氏及其文化现象,正是先进文化沉淀、积累和发展的集中表现。并且是后进民族文化立足于中原的重要支撑点之一。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
从辽神册元年(916年)至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的996年中,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灿烂文化组成部分,曾经在东北大地大放异彩,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后进借鉴先进,后浪推动前浪地发展。我们以先后兴起的民族文字为例,看看精彩的东北民族文化演进史。
(1)契丹字的传承
辽朝神册五年(920年)九月初二日,契丹大字颁行天下。不久,契丹小字也正式推行[1],直至辽朝灭亡,运行196年,有力地促进了辽朝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事业的发展。金朝建国后,遗留的契丹文字起到两个作用,(1)它为金朝的社会发展继续发挥作用,时间长达96年,所谓“女直初无文字及破辽,获契丹、汉人,始通契丹、汉字。于是诸子皆学之”。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81年),诏令停止使用契丹字。(2)契丹文化在金朝得到很好地传承,其文字不仅直接为女真社会生活服务,而且成为女真文诞生的母体。天辅三年(1119年),完颜希尹“仿契丹字制女直字”颁布[2]。于是,国内出现“诏百官诰命,女直、契丹、汉人各用本字”[3],国中多种民族文字通行。相当长的时期,在完颜氏家族中,已出现早期的赫舍里文化现象。例如翰、石古乃等都“通女直、契丹、汉字”[4],成为多民族文化集于一身的世家代表人物。
上一页1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赫舍里氏
- 上一篇:王旭久:考察《保安禅寺碑记》有感
- 下一篇:鄂成喜:拯救满族‘文字’
相关文章
-
01-09元代朝鲜半岛女真人的分布与行政建置研究
-
01-09鄂成喜:儿时记忆—女人叼个大烟袋
-
01-08王尧:我的二楼小妹
-
01-08[03]龙凤解放后最早的矿党委书记——殷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