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久:考察《保安禅寺碑记》有感(2)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者是这里的老住户,坐在133号门口纳凉,他对我们说:“这里大约有四十多户居民,里面有明朝和清朝的石碑,清初大臣索尼对保安禅寺很重视,清初予以修葺。八十年代曾有人也在此拓过碑,我们居民也眼巴巴盼望国家来保护文物,进而搬迁居民。北京的高大楼盘日见增长,我们却住此密集拥挤之区,可谓天壤之别。”
保安禅寺石碑坐落在民房的夹道之间。碑体一侧紧贴住户墙面,檐瓦插于碑首下部,并有铁线缠绕。龟趺卧于墙根,背颈压有一个很沉的铁箱,遮挡了碑阳的大部分满文。碑阴被居民用为仓库的墙身。碑身宽1.22米,高2.44米,加上龟趺和螭首整体高度近4米。碑体文字楷书所写,基本清晰。看着碑额所书的“万古流芳”四字与周围杂乱不堪的环境,我心生几分凄凉之感。
我在拓碑之前拍了一些照片,拓碑忙碌一天,终于完成这项繁杂的工作。受条件限制,碑体阳面铁箱遮挡了满文,遮挡部分只能舍弃。汉字部分,因石质剥落亦缺了十几个文字。拓片带回后,对比照片辨认,逐个核对文字,然后断句,加标点。一遍又一遍核对文字,不同的断句,便呈现不相同的内容和涵义。所幸,有满族专家孙相适先生与我邻近,帮助我将古文字反复辨析,搞清涵义,整理出了文章的全貌。最后形成虽然缺字但还算完整的《保安禅寺碑记》。
碑阳文字如下(原文繁体,竖书,有抬头格式):
保安禅寺碑记
辅政大臣索尼撰
京师为首善地,古刹如林,指不胜屈。历唐宋元明以来,有名存而寺毁者,有寺存而□□□,沦□□□有德□□□□□□□寺保而众,因人而兴废,我国家定鼎燕都,仁风翔恰,凡僧寮梵宇,不改旧观。宛平县治之西有义利寺,建于有元至正间,有僧义佛,能明祖印,卓锡于此。其徒智存,精通释典,于大藏全经,能记诵其半,人遂以半藏呼之,因称为半藏寺。
予尝过寺中,见元时遗留□□□,字句残缺,而载智存之。宏畅宗义,远弘名区,接引群流,讲明经律,亦一代法门之龙象也。寺中幅员最广,僧徒亦繁。迨明初建都,士庶鳞集,官衢民舍,实逼处此,而寺之所存,盖几于尽矣。其幸而未毁者,由于嘉靖、万历时再经修葺,然亦仅免沦废已耳。及今岁月愈深,殿宇倾颓,门厅偏僻,地势卑隘,风雨萧然。苟任其废兴,非惟神圣失栖,而寺僧之明德几于坠。
予慨然作创,并劝诸善信共成胜事。一时闻风鼓舞,乐轮不倦者踵接。于是,鸠林庀工尽撤,而新之培殿基正,寺门塑神佛诸像,缭以崇垣,绘以丹漆。苾刍有舍,斋庖得次,百尔器具,咸给千用。雕甍采栋,焕然一新矣!是役也,始于我皇上即位之康熙元年夏,越次年春,乃告成焉。
吾闻佛法广大,常能利益众生,慧日慈云,遍满法界。凡施一榱一栋,皆能长养功德,滋培福慧。况今旧众奋力,广种福田,使沙门日居其中,六时禅诵,祜国庇民,以弘慈愿。则凡我乐施善侣,夙有良因,而种善根者,其获福居,有涯量哉?遂更义利寺名曰保安,志所愿也。故镌石记其事。
大清康熙二年三月吉旦立。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满洲族祖先探源兼论满洲的含义
- 下一篇:论清初赫舍里氏及其文化现象
相关文章
-
01-09论清初赫舍里氏及其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