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清前史研究

清前史研究

论传统华夷观对晚明辽东民族关系的影响

2016-03-01 12:51 东北师大学报 肖瑶 4177
传统华夷观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儒家华夷关系思想为代表的民族观,是中国封建社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作者简介]肖瑶(1966-),男,吉林农安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传统华夷观对晚明辽东民族关系的影响 图1


  晚明辽东民族关系复杂多变,造成这一现象 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是,传统华夷观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诸多文章对传统华夷观开放的一面谈的较多,而封闭的一面却很少涉及。本文则侧重阐述传统华夷观封闭性、片面性、狭隘性在晚明辽东的表现及其对辽东民族关系的深远影响。


  一 

  传统华夷观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儒家华夷关系思想为代表的民族观,是中国封建社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传统华夷观的特点,既有封闭的一面,又有开放的一面。其封闭性具体表现为:将整个世界划分为华夷两极,“内夏外夷”为其文化分界,“贵华 贱夷”为其基本精神,“用夏变夷”[1]卷五,滕文公上 )为其终极目的。总之,华夏族(汉族)站在自身文化优位的基点上,得出“华夏文化优越论”这一历史结论。认为,夷、蛮、戎、狄等少数民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其开放性一般表现为:兼容并包,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孔子说:“远人不服,则 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1]季氏篇,第十六)主张采取怀柔政策使周边族群向中央王朝和文化中心聚拢、亲附。 

  中国传统的华夷观肇始于先秦时期。在上古虞夏时代,中国进入一个华夏族与周边地区的“蛮夷戎狄”等族的民族融合时期。“华夷”概念开始突破地域和民族的范围,被赋予文化或文明的内涵。“华”代表文明、高贵,是正宗。“夷”则代表野蛮、卑下,是偏庶。华夷观念是基于华夏文化优越而产生的一种“华尊夷卑”的思想心态。西周末至春秋中叶,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夷夏交攻,华夏族诸侯国上层统治者,逐渐形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民族观。“华夷之辨”、“夏夷之防”、“内夏外夷”、“尊王攘夷”、“贵华贱夷”、“用夏变夷”、“中国中心”、“华夏正统”等思想构成先秦华夏民族观的基本观点。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 夷者也。”[1]卷五,滕文公上) 这种观念被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遵循。由于历史上夏、夷间的差异与冲突一直存在,民族矛盾也就成为一个长期问题。当华夷矛盾尖锐、中原王朝处于守势时,则有“夏夷之防”、“尊王攘夷”的呼声甚嚣尘上。当中原王朝控制了局势、且有从容扩张的自信时,则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同化主张。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华夷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