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华夷观对晚明辽东民族关系的影响
[作者简介]肖瑶(1966-),男,吉林农安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
晚明辽东民族关系复杂多变,造成这一现象 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是,传统华夷观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诸多文章对传统华夷观开放的一面谈的较多,而封闭的一面却很少涉及。本文则侧重阐述传统华夷观封闭性、片面性、狭隘性在晚明辽东的表现及其对辽东民族关系的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的华夷观肇始于先秦时期。在上古虞夏时代,中国进入一个华夏族与周边地区的“蛮夷戎狄”等族的民族融合时期。“华夷”概念开始突破地域和民族的范围,被赋予文化或文明的内涵。“华”代表文明、高贵,是正宗。“夷”则代表野蛮、卑下,是偏庶。华夷观念是基于华夏文化优越而产生的一种“华尊夷卑”的思想心态。西周末至春秋中叶,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夷夏交攻,华夏族诸侯国上层统治者,逐渐形成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民族观。“华夷之辨”、“夏夷之防”、“内夏外夷”、“尊王攘夷”、“贵华贱夷”、“用夏变夷”、“中国中心”、“华夏正统”等思想构成先秦华夏民族观的基本观点。孟子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 夷者也。”[1]卷五,滕文公上) 这种观念被历代封建王朝所传承和遵循。由于历史上夏、夷间的差异与冲突一直存在,民族矛盾也就成为一个长期问题。当华夷矛盾尖锐、中原王朝处于守势时,则有“夏夷之防”、“尊王攘夷”的呼声甚嚣尘上。当中原王朝控制了局势、且有从容扩张的自信时,则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同化主张。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清代皇族的族谱——玉牒
- 下一篇:试论明王朝对东北女真人的民族政策与其覆灭之关系
相关文章
-
02-20王尧:写给吴云峰和抚顺未来的主人翁们
-
02-20张国勇:《藏惑——徒步横穿西藏》[三]
-
02-20短篇小说:李满意家的红窗帘(四)
-
02-20昭盟岁月:深深怀念我的知青战友聂香云
-
02-19张国勇:《藏惑——徒步横穿西藏》[二]
-
02-19短篇小说:李满意家的红窗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