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华夷观对晚明辽东民族关系的影响(7)
2016-03-01 12:51 东北师大学报 肖瑶
4509
传统华夷观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以儒家华夷关系思想为代表的民族观,是中国封建社会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但是,努尔哈赤是一个有着远见卓识的政治家。意识到“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以大局为重,捐弃前嫌,联合蒙古等少数民族共图大计。努尔哈赤为专心攻明,解除后顾之忧,主动发展与蒙古部族关系,联姻结亲,无所不至,终于说服蒙古,建立蒙古八旗。通过同蒙古王公联姻,结成“满蒙一体”的民族联盟,使蒙古势力为其所用。努尔哈赤及其后继者一直未中断同蒙古联盟的政策,是历代王朝在处理同蒙古等少数民族关系上最成功的典型范例。正是因为满蒙关系融洽,在整个清朝时期,长城已经失去了军事防御功能。明朝劳民伤财修建的边墙逐渐荒废。努尔哈赤、皇太极在问鼎中原的过程中,蒙古始终是其坚定的同盟者。所以努尔哈赤、皇太极才能够专心攻明,没有后顾之忧。满蒙联盟的经济原因是由于游牧经济和渔猎经济的不稳定性,不能够持续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遇到天灾和人祸时,蒙古和女真便以掠夺的方式,从汉族农耕区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女真与蒙古走到了一起。只不过在反明联盟中女真是主角而蒙古是配角而已。
(三)明朝与女真(“东夷”)的关系
从明朝(汉族)角度看,明初国力强盛,传统华夷观之于辽东少数民族(北虏、东夷)尚且能够迫其接受。毕竟边疆防守严密,无懈可击。但是,晚明随着国力逐渐衰弱,吏治腐败,经济凋敝,军备废弛,明朝统治者再用传统华夷观对待诸少数民族,则今非昔比,收效甚微了。控“虏”制“夷”不成,反而激化了民族矛盾。结果导致其采取频频寇边的对抗行动。尽管明朝与北部诸少数民族激烈对峙时处境不利,但是明朝统治者的汉族中心主义民族观仍然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晚明统治者仍牢握传统华夷观不放,不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随时代发展而调整自己的观念,不能正视自己由强变弱,不愿承认女真由弱变强的社会现实。基于传统观念的心理惯性,并因其囿于“华夷之辨”的封建正统藩篱,势必影响其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致使其目光短视,走进了亡国的误区。
从女真族(满族)角度看,建州女真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由弱变强,统一女真诸部、问鼎中原,与明朝统治者传统华夷观下的民族政策有一定的逻辑关联。在明朝的压迫下,努尔哈赤愈挫愈奋,“艰难困苦,玉成于汝”。女真族在发展过程中,既吸收游牧文化更虚心学习农耕文化的长处。需要说明的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问鼎中原的志向,是随着女真族自身实力的增强,信心一点点增大的。如果说他生下来就有反明之心、问鼎之志未免牵强。努尔哈赤的“砍大树”理论就说明他的“野心”是渐进的。努尔哈赤十分熟悉明代女真族发展的辛酸历史,既不走王台、尼堪外兰依靠明朝来统一女真、终成泡影之路,也不走王杲、王兀堂对抗明朝去统一女真,兵败身殒之路。而是韬光养晦,走一条对明朝采取两面政策——既朝贡称臣,表示忠顺,又暗自称雄,发展势力的道路。腐败、昏庸的明朝统治者,一厢情愿,对努尔哈赤要“因其势,用其强,加以赏赉,假以名号,以夷制夷,则我不劳 而封疆可无虞也。”[4]卷二一五) 认为努尔哈赤和“贪汉财物,终无大志”的北虏一样,“且奴酋乃市夷,非生夷也。乃劫虏,非宋之女真阿骨打大志之虏 也。”[5]132)
7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华夷观
- 上一篇:清代皇族的族谱——玉牒
- 下一篇:试论明王朝对东北女真人的民族政策与其覆灭之关系
相关文章
-
02-20王尧:写给吴云峰和抚顺未来的主人翁们
-
02-20张国勇:《藏惑——徒步横穿西藏》[三]
-
02-20短篇小说:李满意家的红窗帘(四)
-
02-20昭盟岁月:深深怀念我的知青战友聂香云
-
02-19张国勇:《藏惑——徒步横穿西藏》[二]
-
02-19短篇小说:李满意家的红窗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