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艾蒲与满族人
端午,满语称孙章嘎依能吉;艾,满语称崔哈;蒿,满语称哈木甲。满族人把艾、蒿合称艾蒿。菖蒲,满语称沃克吉哈。 艾,植物草属。《字说》:艾可入病,故字从艾。《巴彦县志》
端午,满语称“孙章嘎依能吉”;艾,满语称“崔哈”;蒿,满语称“哈木甲”。满族人把艾、蒿合称“艾蒿”。菖蒲,满语称“沃克吉哈”。
艾,植物草属。《字说》:“艾可入病,故字从艾。”《巴彦县志》:“艾,茎、叶青而微白,高一、二尺,叶片生为羽状分裂,皆生白毛,甚密。”夏、秋之交,刚开小花,淡褐色,结实累累。取叶干后揉之,则成艾绒,医者灼以治病,谓之“炎”。蒿,草之高者曰蒿,有白、赤、青、黄、黑之别。白者味清香可食。《诗·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同蒿,形、气同于蒿,亦可茹。蒌蒿,俗称“柳蒿菜”,植物疏之属。《诗·国风》:“于以采蘩”,蘩即同蒿菜,叶长、多缺、有尖、色淡绿,叶甘辛。春种与秋种均可食。《呼兰县志》:“有水蒿,碎而绳之,可以引火。”
艾蒿,农历五月初,顶着露水珠采的药性最佳。嫩江两岸的满族村屯人将艾蒿入沸水中以箸搅、凉后为幼儿洗浴,大人用其洗脚。上了岁数的人将艾蒿擦成火绳,盘成球形,吊于屋内成杆中间,火绳终日燃,散发一股清香味,不仅抽烟取火方便,而且还有催蚊虫之功效。
蒿之初之芽,称“柳蒿芽”,满语称“额穆毗”,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种野生疏之植物,年复一年的生长在嫩江两岸。春日采“柳蒿芽”,食甚鲜。满族村屯,有的在5月第二个星期日举行一年一度的“额穆毗”节。
菖蒲,生湖泊(满语称“泡子”)中,俗称“臭蒲”。《扈从日录》:“濒水丛生,枝叶如柳,长不盈寻。用以作箭,不矫作而坚,泽之蒲不及也。”《盛京通志》:香蒲生水滨,叶二、三尺,抽茎开花,花抱茎端如杵,俗称“蒲棒”,嫩根如笋。《诗》“唯笋及蒲”。嫩江两岸的满族人取蒲棒摔之如棉作被垫等,取蒲草编席娄等。
《淅东盖》:“都门习俗,每岁自五月初一起,各宅结艾蒲于门旁,悬黄纸殊符于门官,其符绘钟进士(钟馗),或张天师,或绘五毒虫,奇形怪状物为可晒,至初六始揭去。”《民社北平指南》:“五月初一至初五,为端阳节,又称端午。于是午时以朱墨画钟馗像,谓能驱避邪。”自唐代以来延续的钟馗驱傩风俗,在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可见至清代,无论是南北方,钟馗驱傩捉鬼以由除夕改为端午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满族人称“单五节”。传说,努尔哈赤起兵那年,率兵征讨尼堪外兰于图伦城,尼堪外兰逃至嘉班,尼堪外兰带着妻儿老小逃至鄂勒欢屯(今齐齐哈尔城西南30里),送信的人就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把信给“当误”了,使尼堪外兰逃至明朝边境,三年后才抓获他。“当误”皆音“单五”。当时查找尼堪外兰的藏身之处,清兵挨门挨户的搜查,满族人家免查,但以挂“艾蒲”为号。于是,每岁端午,家家户户都挂“艾蒲”示以免查,又有“逢凶化吉驱鬼邪”之意。
- 上一篇:满族的神话传说与鸦鹊崇拜
- 下一篇:满族饮食风味
相关文章
-
03-31《龙凤旧事》之中学时代(续三)
-
03-30王尧:蜡纸刻写的《晨曦报》
-
03-291951年3月29日抚顺废除封建把头制度
-
03-28努尔哈赤修建的第一座城究竟叫什么名?
-
03-26不散的“雁群”
-
03-25抚顺劳动公园,永远的依恋
-
03-24王尧:流金岁月里的前苏联歌曲
-
03-24王维俊:村里有个姑娘二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