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抚顺知青

抚顺知青

于成林:乡间大机械

2016-03-13 07:24 抚顺七千年 作者不详 1476
上山下乡期间,记录一些村民的生活和劳作情节,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掌握一些纺织工业的原生态技能。走到哪里,都有学习的空间,民族的文明,知识的积淀,在祖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到处都有展现。

  一九六八年九月,上山下乡的时候。那时,我们村还是一个比较先进的村子。同年开春时,村民们就点上了电灯,磨米也不用赶着毛驴驮着米袋子,跑上十几里的山路到乡政府所在地去了,乡间有了自己的电动磨米坊。可是,我还是发现了几件在城市难以见到的,早应该陈列到民间历史博物馆的稀世真品,索性把它记录了下来,也算作是弘扬民族文化吧。

  一,辘轳和那口井

  往往人们记录乡间趣事时,对田园风光、人文交往、丰收景象都饶有兴趣,而我却对村中路旁那口井情有独钟。我们上山下乡的地方是一个无从考证的老村庄,一条南北通透的街道,把村民们的平顶房屋分列在道路的两侧,那口井就在房前屋后的路旁。

  据村民讲,有村庄时就打了那口井,这也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古井了。井口旁矗立着一架辘轳,象一名全副武装的战士一样,日夜守候在井旁,从未曾见它脱岗。辘轳:一尺粗细滚圆柞木、约有两尺长,一端架在“丫形”两道木架上,象木质轴承一样;另一端,有一个弯弯的木耙,固定在木滚上,这就是辘轳的摇把,看上去,好像拖在雄狮腚后头的尾巴在摇晃。难怪人们的乡间民谣传唱:“辘轳把,水烟袋,老爷子的胡子,豆芽菜”那么朗朗上口,一点也见怪不怪。天长日久的风霜雪雨,坚强的辘轳周身绽开了裂纹,村民们对它爱护有加,在辘轳主体上加了两道铁箍,象焕发青春的老战士一样,继续日夜守候在井架旁,一条长长的井绳,缠绕在辘轳上,摇起来吱扭扭的响。我也在畅想,那是玲儿绕晨光,把清贫而甜蜜的生活歌唱。用辘轳打水,使我们真情实感见到了杠杆原理的应用,也是初中物理学开篇章节杠杆原理应用课,迟到的社会实践!


于成林:乡间大机械 图1
资料图片


  方方的井口是用厚厚的插口柞木板围成的,它高出地面许多,井口边儿是多块不规则的青石板铺就的,岁月已把它磨得光光的了。村民们每天都要到这儿打水,摇起那欢快的辘轳,把井口的柞木板磨得道道沟痕。井旁有一条水溜,夏季里,村民们用柳条筐打水,浇灌井旁的菜地,真是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之缘。井中凉气袭人,村民们傍晚常在这里打趣、纳凉,会给我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题:“什么东西越卡擦越粗呀?”我在苦思冥想之际,他会脱口而出的打趣说:“井壁呗!”开心的好像赚得了很大便宜似的,哈哈大笑起来。


该文章所属专题:于成林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