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东北 > 东北文化

东北文化

《柳边纪略》还原三百年前东北风情(2)

2016-03-26 05:50 辽宁省档案馆 张树纯 1881
 清代以前的古籍少有东北记载  东北地处边陲,由于地理原因,在中原文化已经很发达的时代,中原人与东北交流也很少,因此,在清以前各封建朝代,东北地区被视为未开化地区,东北少...


  《柳边纪略》全面介绍东北

  《柳边纪略》为清代学者杨宾撰写,共5卷,10余万字。杨宾曾两次出山海关至黑龙江宁古塔,书之内容全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内容涵盖了现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地理地貌、山川形势、边防设施、都市建筑、地方历史、衙署建置、官员兵额、风俗习惯、粮作种植、物产贡赋、民族信仰、语言文字等方方面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详细介绍东北的著作。从一定意义上说,在清代,有了《柳边纪略》,中原人才第一次看清了东北。这里仅举三例来看《柳边纪略》记述之全之细。


《柳边纪略》还原三百年前东北风情 图1


  关于柳条边。人出山海关,最先见到的景致就是柳条边。杨宾在书的开头先作介绍:“自古边塞种榆,故曰榆塞。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若中土之竹篱,而掘壕于其外,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条子边西自长城起,东至船厂止,北自威远堡门起,南至凤凰山止。”

  柳条边是清代为保护“龙兴之地”修筑的特殊设施。根据史书记载,清代柳条边又叫条子边,是用土堆成的宽、高各3尺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插柳条3株,柳条粗4寸,高6尺,埋入土内2尺,外剩4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也称之为“插柳结绳”,就像中原地区的竹篱笆。再在土堤的外侧,挖掘口宽8尺、底宽5尺、深8尺的边壕。史料记载,柳条边始筑于崇德三年(1638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基本完成(后来在部分地段有所扩展)。柳条边分为东、西、北三段。以开原附近的威远堡为交点,从东北向东南、西南方向延伸,呈人字形。东段西起威远堡向东南到海。修筑于崇德三年至顺治十八年(1638-1661年)。西段自威远堡向西南至山海关,修筑于顺治五年至十一年(1648-1654年)。这两段柳条边连接起来,环绕着辽河平原,全长1900多华里,被称为“老边”,因盛京在其内,也叫“盛京边墙”。柳条边北段,是自威远堡到吉林市北法特东亮子山止的一条单边,因其修筑于康熙九年至二十年(1670-1681年),而相对于“老边”被称为“新边”,全长约690华里。

  东北特产。东北有何区别于中原的特产?《柳边纪略》记述:“柳条边外山野江河产珠(色微青所谓东珠也,圆而粗者,天子诸王以之饰冠,价甚贵)。人参、貂、獭、猞猁、狲、雕、鹿、麅、鲟鳇鱼诸物,设官督丁,每岁以时采捕,俱有定所。定额核其多寡而赏罚之,或特遣大人监督,甚重其事。”

  对于东北三宝之一的人参,记述更为详细:“辽东人参,四月发芽,五月花,花白色,如韭花,丛大者若碗,小者若钟。六月结子,若小豆而连环,色正红,久之则黄而扁。初生一桠,四五年两桠,十年后三桠,年久者四桠。每桠五叶,叶若芙蓉,一茎直上。《扈从东巡日录》所谓百尺杵也,高者数尺,低者尺余。……关东人呼参为货,又曰根子。肉红而大者曰红根,半皮半肉者曰糙重,空皮曰泡。视泡之多寡定货之成色。己巳、庚午间足色者斤,十五两八九色者斤十二三两,六七色者斤九十两,对冲者六七两。泡三两,若一枝重两以上,则价倍;一枝重斤以上,价十倍;成人形,则无价矣。相传康熙二年得人形者,一枝重二十二两,献于朝,后绝不得。”对人参的形态、习性、重量、价值,以及挖参在过程、作法等,述之非常详细。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柳边纪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