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红色记忆

红色记忆

清原县揭开抗联烈士王仁斋被尘封45年的历史

2016-04-25 19:39 网摘 作者不详 2256
如今,王仁斋烈士的坟前,竖立着一块碑文为“英名千古”的墓碑,墓志铭上篆刻着王仁斋的生平和他那段悲壮的战斗历程。
清原县揭开抗联烈士王仁斋被尘封45年的历史 图1

王仁斋烈士


  王仁斋,原名王仁增,字仁斋,绰号“王罗锅”。山东文登高家村(今文登市侯家镇) 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杨靖宇将军的得力助手。1937年9月中旬,壮烈牺牲。遗体安葬于清原县老会房子南山坡上。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


  1982年,在收集整理清原县县志过程中,县政协主席孙明先和编纂人员了解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师长王仁斋牺牲后,被埋在本县的枸乃甸乡筐子沟内。孙明先和编纂人员怀着崇敬的心情,详尽地记录下王仁斋等烈士被封尘在历史长河中的史实。

  为了使记录下的文字与实地相吻合,孙明先带领编纂人员一起来到枸乃甸乡的筐子沟中。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王仁斋的牺牲地。此时王仁斋的坟墓仅剩下一个很小的坟包,而且上面长满了树木和荆棘。

  王仁斋,山东省文登县高家村人,早年毕业于山东省青州甲种农科学校。1927年受党派遣,他来到东北奉天省从事党的地下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王仁斋奉命进入长白山区,组建起中国工农红军海龙游击队,并被中共满洲省委任命为游击队长。王仁斋带领海龙游击队在海龙、柳河、清原、新宾、抚顺、桓仁到处打击日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是杨靖宇将军的得力助手和勇猛战将。

  1935年,王仁斋的海龙游击队被编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第三师,王仁斋杨靖宇任命为师长。王仁斋带领抗联三师全体将士仅在清原一地,就发起过砬子山伏击战、五桦顶子伏击战、七道河伏击战、八宝栏子伏击战、龙头山伏击战、南山城突袭战等多次战斗,打得日军闻风丧胆。1937年秋,王仁斋带一支部队进入莫日红山下的筐子沟休整。在去杨大堡村取拿上次打伏击缴获后藏在老乡家的子弹时,王仁斋和两个警卫员与鬼子遭遇。在激烈的战斗中,终因寡不敌众,王仁斋和两个警卫员壮烈牺牲在筐子沟内。

  从墓地一回到清原,孙明先向县委作了汇报,并建议县委和县政府为王仁斋烈士竖碑、修陵园,同时邀请王仁斋的亲人来清原参加竖碑和祭奠活动,还建议把筐子沟建成一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委研究后,决定在清明节为王仁斋举行竖碑仪式,并以中共清原县委的名义发函,邀请王仁斋的老家山东省文登县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和王仁斋烈士的亲人,届时来清原参加竖碑仪式。

  信函发出去10多天后,却没有文登县回音。为了能在清明节前把文登县的领导和王仁斋的亲人请来,清原县委和县政府又给文登县发了第二封邀请函。然而10多天又过去了,仍然没有文登县的消息。眼看再过一个多星期就是清明节,不能再等了。孙明先立刻驱车赶往沈阳,向省委和省政协领导汇报了有关情况。


清原县揭开抗联烈士王仁斋被尘封45年的历史 图2


清原县揭开抗联烈士王仁斋被尘封45年的历史 图3


  省委和省政协的领导同志十分重视孙明先的汇报,立即以辽宁省委和省政协的名义,与山东省委和省政协通了电话。文登县接到山东省委和省政协的电话后,立即派出两名同志连夜赶来清原对王仁斋的身份进行核实。王仁斋本来是革命烈士、抗日英雄,为什么还要对他进行核实呢?原来在王仁斋烈士的身后,发生了一段催人泪下的故事。

  1937年秋,王仁斋牺牲后,由于战争的残酷,抗日联军剩余部队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把师长王仁斋牺牲的消息送到其家乡。随着战局形势的恶化,以后能证明王仁斋是共产党员和抗联三师师长身份的人,也都先后壮烈牺牲。王仁斋的身份、历史和功绩,被沧桑的历史封尘起来。

  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法律还不健全,“阶级斗争”是那个年代的总纲。当人们发现王仁斋从1927年离开家就再也没回来过,便用想当然的思维方式推论认定,王仁斋肯定逃到了台湾。理由是,王仁斋在山东省青州甲种农科学校读书时的同学,有很多人随溃退的蒋军逃到了台湾,王仁斋也应该在台湾。根据这个推论,王仁斋的家人被划定为历史反革命家属。

  受王仁斋的牵连,1955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山东省文登县税务局工作的王仁斋的儿子王建章,无故被开除党籍和公职,被遣送回老家劳动改造。王建章十分委屈,多次向各级组织陈述,表明自己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儿子,父亲王仁斋不是历史反革命。可是在没有人证、物证的情况下,王建章的任何解释都没能改变历史给他家造成的冤屈。

  当然,最接受不了这一严酷现实的要数王仁斋的母亲和妻子,因为她们是王仁斋去东北进行革命活动的见证人,她们决不相信王仁斋会去台湾。

  王仁斋的妻子也是个读书人,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她相信党迟早会给她家一个清白。可当她看到自己的儿子王建章被遣送回家,就再也坐不住了。为了给儿子王建章争取一个工作和生活的机会,王仁斋的妻子翻箱倒柜,翻出了王仁斋早年藏在家中的一本老版本《共产党宣言》。她拿着这本书开始到有关部门上访和申述。然而每一个接待她的人都说:“哎,一本老书能说明什么?什么也说明不了。就算王仁斋没去台湾,那他为什么不给家捎个信来呀?”这些话深深刺在了王仁斋母亲和妻子的疼处。

  从此,在通往文登县的山路上,留下了王仁斋母亲一趟趟上访的小脚印。


  1965年秋,王仁斋的母亲在弥留之际,仍攥着那本老版本《共产党宣言》,干苍混浊的眼眶中汪着大滴的泪水,嘴角微微颤动:“斋儿决不会去台湾,决不会。”就这样,老人家睁着眼睛,带着不尽的牵挂和思念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文登县接到清原县的两封邀请函时,县、乡、村都十分惊异:几十年来一直按反革命家属对待的王氏家族,怎么在突然间有外省、县党组织证明是烈属身份,并邀请参加竖碑仪式呢!文登县有关方面生怕弄错了,所以十分慎重。山东省委、省政协立即通知文登县委速派人到清原县调查,直到此时王仁斋的身世才大白于天下。

  1984年4月4日,清原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县志编纂委员会的领导同志,省、市有关方面的领导同志,山东省文登县的领导同志和王仁斋烈士的儿子王建章,还有几百个少先队员和当地的老乡,集聚王仁斋烈士的墓前,为王仁斋的墓填了土,竖了碑,植了树,献了花。陵园庄严肃穆,仪式庄重情深,竖碑活动既告慰了烈士的英魂,也教育了群众。

  竖碑活动过后,王仁斋的儿子王建章恨不能立刻飞回山东老家,把盼望了多年的喜讯告诉母亲。可当王建章回到家时,历尽人生太多磨难的王仁斋的妻子,已经病故了,死的时候她和她的婆婆一样,仍不肯闭上那双企盼的眼睛。

  如今,王仁斋烈士的坟前,竖立着一块碑文为“英名千古”的墓碑,墓志铭上篆刻着王仁斋的生平和他那段悲壮的战斗历程。是的,在清原县委、县政府、县政协和县志编纂委员会全体同志的努力下,特别是在老政协主席孙明先同志的努力下,抗日英雄王仁斋的英魂找到了亲人。王仁斋的身世、为人、智慧、功绩和他那鲜为人知的故事,终于可以告白于清原、文登两县的父老,告白于天下的人们。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王仁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