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江:那时的农活(五)
2016-05-31 14:00 抚顺七千年 郭秀江
738
长那么大小,穿的是棉布,盖的是棉被,看着妈妈絮棉花做冬衣,甚至夏日蓝天上飘的白云也像棉花,冬天大片雪花聚在大树枝头,据说是像棉桃。可棉花长在地里是啥样,没见过。听老乡说本地种棉...
资料图片
记得上中学以后,每个学期都有一周时间下乡劳动,庄稼也走马观花地见过一些。辽西山区的农作物与抚顺基本相同,但有一样是我们完全陌生的,就是棉花。
长那么大小,穿的是棉布,盖的是棉被,看着妈妈絮棉花做冬衣,甚至夏日蓝天上飘的白云也像棉花,冬天大片雪花聚在大树枝头,据说是像棉桃。可棉花长在地里是啥样,没见过。听老乡说本地种棉花,就升起了好奇心,后来也的确着着实实地开了一把眼界。
我们初始插队辽西时,节令已值中秋。第一次下地干活,是提着土篮跟在生产队的马犁后边捡地瓜,后来又掐高粱等等。天气渐渐冷了,地里的庄稼都陆续收了回来,我们看见一捆捆光光的棉花桔已码在老乡的柴草垛上了。当然,那些叫做棉花桔的,我们也是听老乡说的。
天再冷冷,看见有人在地里拔棉花桔的根儿,作为补充烧柴用。这活还有个专用的家什,人不用弯腰,手握一根杆子,下头的夹子开开合合,人配合用力,桔根儿就拔了出来,而棉花的“全部”,就为人“鞠躬尽瘁了”。
转过年来,我们参与了新一轮的春种秋收,这才与棉花有了亲密地接触。
山区坡地多,土层薄,地块也较小,所以大块的平川地就显得格外金贵。而队里的棉花正种在那金贵的地块上,想来是棉花对土质的要求高些。另外,棉花属于经济作物,比起粮食来,能为生产队多换回点钱。那时政策对经济作物的种植是有限制的,那点“油水”可不得金贵。
棉花田间管理很要紧的步骤是掐尖打叉。为保证一定量棉桃的营养和成熟,需牺牲掉部分肢体和另一部分棉桃的生存可能。这活比较爽。弯下腰,双手捋着棉花秧自上而下,手指轻轻一抿,要打的叉就掉了。尖也好打,棉花的枝杈很脆,但要掌握要领,该掐哪,该留哪。
棉花秧不像有些作物的枝叶长毛刺、绒毛或有粘液、异味等。棉花的枝叶长得清清爽爽,皮肤挨上去,啥感觉没有。一根长垅走下来,衣裤干干净净,散散落落的。
有谁见过一日三变的花色吗?棉花就是。早中晚棉花的花色是渐变的,依稀记得早晨好像是深粉色,中午淡粉色,晚上变白色。这让我新奇了好一阵,并对大自然的创造力由衷赞叹,对棉花的好感也更强了。
近日一位网友转发过来一首写棉花的七绝,起头两句是:“开在田间也是花,骄阳收进酿风华。”觉得很贴切。饱吸阳光热量的棉桃渐渐地张大嘴,露出了一团绵绵的白絮,就到了拾棉的季节了。队里为我们俩女知青缝制了拾棉用的兜子。用时像围裙一样系在腰间,待兜子装满后,就倒进放在地头的麻袋里。
上一页1
该文章所属专题:郭秀江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知青
- 上一篇:知青记忆,特殊历史!-纪念赴昭盟插队40周年
- 下一篇:于成林:大屯小咯生
相关文章
-
05-27于成林:大屯小咯生
-
05-07倾心热恋我的昭乌达
-
04-27王维俊:下乡日记摘抄
-
04-19王维俊:带着口粮回家过年
-
04-10于成林:大屯唱大戏
-
03-24于成林:大屯无小事
-
12-28王维俊 夜捕赌徒“大爪子”
-
12-15王维俊:大红枣儿甜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