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郭秀江:由“借宿”说开去

2016-06-30 15:03 抚顺七千年 郭秀江 1006
“借宿”现象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改革开放以前那些年月里,平民百姓家常有去邻里“借宿”的事。《漂》文中配图上的红砖平房,大概多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
郭秀江:由“借宿”说开去 图1
90年代抚顺老工业区的工人住宅(摄影:金文斗)

  读了王尧先生的《漂泊借宿的姐姐》一文,眼前再现了那些需要“借宿”的艰苦日子,也回忆起那种逼仄的生活空间带给人们的窘迫和不便。

  “借宿”现象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改革开放以前那些年月里,平民百姓家常有去邻里“借宿”的事。《漂》文中配图上的红砖平房,大概多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及六十年代前期,为各大企业的职工住宅区,一片片广布于家乡丘陵地表的沟沟叉叉,是我们这个重工业城市居民住房的主体形式,很多人可能还记忆犹新。

  前些年由现任国家总理李克强主政辽宁时,首推的棚户区改造的莫地沟,就是如此的景观。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知道了这种红砖平房可以称为棚户区的。

  这种砖房的结构大同小异,一栋砖房一般分割为七、八个单元,基本上都是一室一厨为一个单元也就是一户,这就决定了一家只能有一个卧室。也就是说,决定这种格局的前提,就是一家不管几代,不分性别,只能同居一室。在那个年代,个人隐私,独立空间等等讲求,实在有些不合时宜。而且,就这样的房子,也不一定就保证供应人人有份。这是公房,是企业也就是国家的福利房,虽然小,却是对职工无偿分配的。

  王尧大舅家祖孙三代住进这样的砖房,只好勉强将卧室隔成两部分,虽勉强还可勉强,有的平房区间量还要小些。

  当年抚矿十一厂在郊区设有火药库,就近盖了几栋砖房为守库职工住宅,我的姨表姐就住在那。小时去过几次,还有印象。

  那房一进门就是砌的炉灶,空间够一人转身了。再两步直接迈进卧室,不大一铺炕占了房间一大半,连同“厨房”面积加在一起,用我后来20平米宿舍的感觉作比较,好像没有宿舍宽绰。如果再间隔开,恐怕就成了笼子。

  就这样的居室,还时不常地来人去客。这地方处于城乡结合部,婆家人进城常来此打尖落脚,有时连同生产队的大车也带过来。表姐贤惠实诚,每次都尽其所有满招待,所以客流不断。住的问题怎么解决不知道,想必也要把几个孩子打发出去借宿吧!

  棚户区是这样,住楼房是不是好些呢?有很多原为一户的两居室安排进了两户,共用一厨一卫,那种不方便,也可想而知了。

  听人说山东人对居室极为讲究,在他们的老家,孩子稍大些就独处一室,父亲从不进女儿的房间,当时听了很是羡慕。那些年乘火车过津浦线,每路过山东段,便对沿线的民居格外关注,视野中的那些散落在林荫里,被围墙包裹着的院落,常常引得心生憧憬。


该文章所属专题:郭秀江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