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2日-抚顺知青赴昭乌达盟
2016-07-21 14:05 抚顺7000 和谐社会
2234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上世纪自五十年代开始到八十年代初,我国经历过一段史无前例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震撼全国乃至世界,波及千家万户,牵动所有知青和家长。大批的城镇知识青年在农村牧区用热情、鲜血、汗水谱写了共和国永不磨灭的知青历史。
这是世界上唯中国独有的一段历史,在一代人的心中刻下了无法磨去的印记。
抚顺赴昭盟知青,是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组成部分。
1976年7月22日至30日,抚顺市第三批赴昭乌达盟上山下乡的2617名76届中学毕业生,满载家乡亲人的嘱托,分批奔赴昭乌达盟的翁牛特旗和宁城县插队。
从1974年8月至1976年7月,辽宁省抚顺市共计有4853名应届毕业生奔赴昭乌达盟翁牛特旗、宁城县的28个公社、农(牧)场、苏木所属的122个知青点插队落户。
1978年8月,国务院作出行政区划调整的决定,昭乌达盟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抚顺市赴昭乌达盟的全体知青按照辽宁省革委会的安排集体返城安置工作,至此昭乌达盟成为抚顺知青的第二故乡。
当年赴昭乌达盟的抚顺知青,许多人在各行各业已卓有建树,或己在工作岗位上退休,许多人在家庭的港湾中享受人生的安宁。不管他们多么轩昂多么得志,也不管他们多么平凡多么普通,只要重新回顾这段刻骨铭心的插队经历,心灵就会震颤,激情难以平复。诚然,人不可能走回自己的过去,但能够重返精神的家园,在时间与历史的交汇点上,拥抱着山一样凝重的使命。
让这段历史不应该泯灭,这是一个时代的痕迹,这是共和国热血儿女的足迹,这是个人命运与祖国的联系……,知青的艰苦岁月,这些共和国热血儿女以不同的形式,以不同的理解,铸造了共和国曾经的灵魂。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知青,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的艰苦环境中追求着特殊的理想和奉献,也为社会留下了一段特殊的记忆。
特殊的年代,特殊的人!
特殊的群体,特殊的魂!
特殊的经历,特殊的情!
特殊的欢乐,特殊的名--昭盟知青!
难忘1976年7月22日,我们奔赴昭乌达盟;牵挂2016年7月22日,是我们赴宁城县插队40周年纪念日。
今天,“下乡、插队”已经永久地成为了历史,而对于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来说,他们背井离乡,把大好青春都倾注给了一片陌生的土地,那段难忘的下乡之旅,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他们一生都无法忘却的记忆。
40余载逝去,岁月蹉跎。知青这个群体,有些已成为社会精英、国家领导人,而大部分仍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面对苦难,承受苦难,逆难而行,获得新生,这是知青一代不可磨灭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和气质,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崛起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时代的风,岁月的雨,沉淀在人们的心底,沉淀在共和国的史册里。让我们满怀深情向走过那个年代,仍然服务在共和国各个岗位上或已经颐养天年的曾经知识青年致敬!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
07-29杂忆抚顺市曲艺团兴衰史(二)
-
07-25漫话抚顺邮电之十:邮电工会的激情岁月
-
07-25努尔哈赤的救命恩人——班布理
-
07-25阿金那穆都的嬗变
-
07-18【抚顺老建筑1900-1949】03浑河上的铁路桥
-
07-18【抚顺老建筑1900-1949】01抚顺站的90多载春秋
-
07-18【抚顺老建筑1900-1949】02浑河上现存最老的桥
-
07-18龙凤旧事:《矿山十年》之[03]拜师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