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   > 满族风俗

满族风俗

“冰嬉”被乾隆定为“国俗” 清军有八旗冰鞋营

2022-10-10 09:02 抚顺七千年 雅典 1158
清代,冰嬉是作为皇家冬季一项重要消遣活动,十分盛行,并且还被乾隆皇帝定为“国俗”。冰嬉的项目主要是冰上蹴鞠、跑冰、打滑挞、冰上杂戏。2010年的新年,北京城迎来了五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而这场雪还给人们带了京城各大冰场“开张”的好消息。喜好滑冰的...

“冰嬉”被乾隆定为“国俗”_清军有八旗冰鞋营 图1


  清代,冰嬉是作为皇家冬季一项重要消遣活动,十分盛行,并且还被乾隆皇帝定为“国俗”。冰嬉的项目主要是冰上蹴鞠、跑冰、打滑挞、冰上杂戏。

  2010年的新年,北京城迎来了五十年来最大的一场雪,而这场雪还给人们带了京城各大冰场“开张”的好消息。喜好滑冰的人,乘着大雪纷纷出动了。

  过去在老北京,滑冰是一项十分时尚的运动,那时滑冰还有个趣味十足的名字叫“冰嬉”。冰嬉历史悠久,在宋代已有之,主要在北方民间较为流行,到了明代,成为宫廷体育活动。到了清代,冰嬉更是作为皇家冬季一项重要消遣活动,十分盛行,并且还被乾隆皇帝定为“国俗”。冰嬉的项目主要是冰上蹴鞠,有点像现在的打冰球。还有跑冰,跑冰的冰嬉者穿上一种带有铁齿的鞋,在冰上溜行,比赛争先者夺标取胜。此外就是“打滑挞”,冰嬉者从特制的冰山上往下滑,不倒者为胜。再有就是冰上杂戏了。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年间的《冰嬉图》,描绘的就是当时宫廷盛大的冰嬉场面。

  而到民国时期,北京人冰嬉主要是去各大冰场。据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老北京著名的冰场主要有这么几处:什刹海、中南海新华门内的东湖、北海的五龙亭前、漪澜堂前、双虹榭前、陶然亭等等。

  “老北京”滑冰最爱扎堆儿的地方——什刹海

  说到老北京的冰场,就必须提什刹海冰场,这里是北京最大的冰场之一,也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冰场之一。如果北京的冰场也有老字号的话,什刹海冰场可以称得上是京城冰场的老字号了。

  什刹海历史悠久,700多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什刹海独特的魅力。不仅如此,什刹海的自然风光也为燕京胜景之一,垂柳依依,远山如黛,中国书画的意境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什刹海之美以水取胜,这里原是古高梁河道,是一处天然水域,包括了前海、后海和积水潭。元建大都后,郭守敬奉旨修通惠河,引昌平白浮泉及以下诸泉入积水潭,形成了什刹海宽阔的水面,南来北往的粮船、商船停泊于此,以致“舳舻蔽水”。

  到了明初,什刹海虽然水面缩小了,但是形成了现在这种“优美的体态”。那时的什刹海逐渐成为文人仕女游乐之所。《帝京景物略》称赞什刹海拥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的神韵,被誉为 “城中第一佳山水”。而到了冬天,什刹海万顷水面变身为琉璃似的光滑冰面,又成为一处天然的大冰场,引来无数北京人来此“嬉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什刹海冰场曾是时尚的最前沿

  什刹海冰场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事。反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青年生活题材的文学作品《血色浪漫》里,钟跃民曾说出一句当时甚为流行的问话,“同学,你去什刹海溜过冰吗?”这句话就好像现在网络正流行的那句“今天,你《阿凡达》了吗?”一样“火爆”。不仅在《血色浪漫》中,在电视剧《梦开始的地方》里也有着什刹海冰场的身影。小陶虹饰演的小惠滑冰走向冰场中央,嘴里得意地说着:“五湖的、四海的水,不如什刹海的冰场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心目中,什刹海冰场是他们心中难以割舍的情结,记录了他们“纯真”的成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大规模的上山下乡之前,大批青年人赋闲在家。那时候年轻人的娱乐生活几乎是零,没有网吧、歌厅、游戏厅,也没有夜店、酒吧,冬天大家唯一能聚集在一起娱乐的地方,就是什刹海冰场了,因此什刹海冰场成为当时北京最大的青年人聚集地。

  那时的什刹海冰场,主要是指现在荷花市场这一带。来什刹海冰场滑冰的基本都是住在这附近的人,这一带大机关多,机关宿舍大院多。这些大院子弟,穿着家里压箱子底的将校呢军装,“拉帮结伙”到什刹海滑冰、“拍婆子”。那时的时髦形象,是帅小伙都爱戴羊剪绒的帽子,而姑娘们会围着大红的拉毛围巾,脚上穿着大老远从上海托人买来的黑色小高跟滑冰鞋,大家在冰场上尽情地释放自己。

  -什刹海冰场最火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我有位朋友就住在什刹海边上,每年冬天他恨不能“长”在什刹海冰场里。他时时给我讲起当年的什刹海冰场,据他回忆,那时北京的冬天特别冷,有零下十几摄氏度,过了冬至,冰冻得就有一尺多厚了,冰期有三个月长。紧挨着什刹海体校这边,岸上那时可没有现在这些时尚的酒吧,而是一溜简易的平房,存衣服和磨冰刀就在那里。那时的冰场与现在不同,现在只有日场,而且大都是小朋友跟着父母来滑冰车,真正来滑冰的少,而那时常去什刹海冰场的人,都是滑冰高手。

  冰场那时主要是夜场,白天大家上班,晚上下班后吃过晚饭,就拎上冰鞋直奔冰场。冰场就在现在荷花市场这一侧,冰场的东南角矗立着一个大木头架子,上面有很多灯给冰场照明。在西北角有一根杆子,上面也挂有灯。灯光将冰场照耀得如同白昼,好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的主角,当时的苏小明也来这里滑冰。

  那时冰场边上,虽然没有这些酒吧,但是有很多做小买卖的。有卖馄饨的,有卖小笼包子的,还有卖牛奶面包的。每次滑完冰,最惬意的事,就是在冰场边上喝碗热馄饨或是来杯热牛奶……听了他的故事,我陷入沉思,有时幸福的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简单。

  护城河是冰床展示的舞台

  在老北京,冰面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冰嬉的场地,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冰上交通”的便利。冰上交通主要利用的就是北京城周围“四通八达”的护城河和在冰上“行驶”自如的冰床。

  -护城河形成北京城外围巨大的水上交通网

  明代营建北京城时,在城墙的四周都建有护城河。护城河一方面可维护城内安全,另一方面可阻止攻城者的进入,这是古人在防御手段上对水的妙用。北京的护城河,不是一潭死水,玉泉、白浮泉、密云诸水,皆是它的上源,不仅如此,护城河还与转河、金水河、坝河、通惠河及“六海”相通,在京城的外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水路交通网。

  春夏秋三季,水上交通是舟船的天下,而到了冬天,河水结冰,舟船不能航行,于是人们想出了乘坐冰床出行的办法。那时的冰床除了有一些娱乐作用外,主要是作为交通工具使用。在平滑的冰面上,冰床风驰电掣般滑向目的地,比乘船还要快捷,而且这种交通工具价格低廉,深受普通百姓喜爱。

  现在随着人们出行方式的改变,冰床作为交通工具已销声匿迹了,但是仔细寻找,其实它还在我们身边。我们在各大冰场看到的供游人租赁的冰车,其实就是改良版的简易小号冰床,现在是由乘者双手各执一铁通条撑在冰上滑行,这些小冰车,给冰嬉的小朋友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

  -过去东便门、西便门都设有冰床“码头”

  过去冰床的“码头”主要设在东便门和西便门。出东便门往东,就与通惠河相连,去往东边一带或是到通州的乘客,大都走这条“冰路”。而到城西边或是海淀的乘客,就走西便门的“冰路”。

  那时的冰床,是以木料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在木床与冰面的结合处以铁条镶嵌,以减少冰床的摩擦,使冰床在冰上行驶更加便利轻盈。拉冰床的绳子,多是用骆驼毛拧成的,在手拉的部位毛绒略长些,以防冻手。冰床的主人向前牵绳以拉拖床体,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急行数步之后,床主人飞身跃坐床沿,此时冰床仍行走如飞。乘者有如置身于水晶宫,心旷神怡,目爽气顺,别有一种好心情。清代文人墨客也有咏冰床的诗文。文昭在《京师竹枝词》中称:城下长河冻已坚,冰床仍着缆绳牵;浑如倒拽飞鸢去,稳便江南鸭嘴船。

  对于富家子弟,冰床更是给他们提供了娱乐设施,他们将几张甚至十几张冰床连在一起,由多人牵引,驰走如飞,又置酒案于冰床上,饮酒赏景,乐在其中。讲究的冰床,还上有篷帘、伞盖,下铺毡毯,设有桌椅。除了在冰床上饮酒作乐者外,更有少年立于冰床之上,以抛球掷彩为游戏。

  -皇宫内的御苑湖面,是皇帝的冰床“天下”

  其实冰床不仅在民间流行,在皇宫之中也是大受欢迎。乾隆皇帝就非常喜欢乘坐冰床,而且,他还发明了一种“暖冰床”。乾隆皇帝是出了名的孝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冬,乾隆皇帝的母亲要从畅春园返回紫禁城,乾隆皇帝担心母亲乘坐冰床沿途受寒,于是命人在冰床内装上炭火而成“暖冰床”,载其母沿长河冰道飞速行抵西直门外高梁桥,再换乘轿子回宫。

  清代皇帝想乘坐冰床嬉戏,可不像普通百姓那样,想去哪儿去哪儿,他们主要的活动空间,只有御苑里的冰面了。因为清代皇帝就像谨守妇道的小媳妇,平时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他们只在御苑与紫禁城内活动,皇帝看上去是权力无限,但是人身自由却受着限制,看来当皇帝也不是那么美。即使这样,对于乘坐冰床,皇帝们的好心情还是难以抑制的。乾隆二十五年,乾隆皇帝乘坐冰床前往琼华岛上的悦心殿,观看冰嬉。他为此写有《坐冰床至悦心殿》诗:“筠冲锡宴有余闲,琼岛韶光暖镜间。尚可翠鸾轻舵试,徐过玉一桥弯。冻酥岸觉看波漾,春到物知听雁还。今日悦心真恰当,窗凭积素慰开颜。”不用更多的解释,乾隆皇帝乘坐冰床的好心情,已经跃然纸上了。

  清代皇帝曾在西苑三海“大阅冰鞋”

  明成祖决定定都北京后,便开始营建北京城内新的皇宫。明朝宫城在元朝宫殿的位置上向南移动,因此皇城城墙也要随之南移,为了丰富皇城园林景观,开始挖掘南海,形成北海、中海、南海的格局,这三海属于皇城西苑,称西苑三海。三海中,北海与中海以金鳌玉栋桥为界,中海与南海以蜈蚣桥为界。

  清朝定都北京后,撤消了明朝设立在皇城内的一些内廷供奉衙署,将西苑大片土地改为民居,同时在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周围设置“内红墙”,御苑范围退缩至内红墙之内。清代皇帝的主要活动场所就在“内红墙之内”。

  -“冰嬉”表演被乾隆皇帝定为“国俗”,表演地点主要在北海漪澜堂前

  清代,每到冬天“冰嬉”是皇家一项重要的活动,这项活动甚至被乾隆皇帝定为“国俗”。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冬月则陈冰嬉,习劳行赏。以简武事而习国俗云。”而乾隆皇帝的《冰嬉赋序》也记载,“国俗有冰嬉者。”您看看,清代的“冰嬉”已经上升到了“国俗”的高度,足见清人对“冰”的喜爱。其实也不难理解,清代皇帝来自白山黑水之间,那里一年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在冰天雪地里度过的,虽然在北京这个相对温暖的地方,但是他们更爱的,还是那片冰雪世界。

  皇帝虽然拥有天下,但是他可以自由活动的空间,实际上也只有御苑那么点地儿。北海漪漾堂,就是乾隆皇帝和后来的慈禧太后,观赏冰嬉的最佳处所。那天,我去北海公园寻找漪澜堂,一路打听之下,才知道漪澜堂已经成为仿膳饭庄了。漪澜堂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仿照镇江金山寺而建,其西侧为道宁斋,这组建筑原为清代帝后们泛舟、垂钓后,休息、进膳之所。

  我站在漪澜堂前,广阔的北海湖面尽收眼底,春夏的万顷碧波,冬天已是一片银白。遥想当年皇帝正是在此处,观看宫廷的“冰嬉”表演,而现在,北海公园的冰场也设在这里,孩子们划着冰车,在冰面上穿梭,一阵阵银铃般笑声,划破寂静的冰面。

  清军里的“特种部队”――八旗冰鞋营

  清代时,为皇帝在御苑内进行“冰嬉”表演的“演员”,主要是清军里的“特种部队”――八旗冰鞋营。

  这支冰鞋营的历史,甚至比大清朝的历史还长。满族未在沈阳建立政权前,叫“后金”。后金的活动范围主要在黑龙江、吉林高寒地带,那里冰雪覆盖期较长。为了适应这种天气,后金培养了一支善于冰上作战的特种部队――“八旗冰鞋营”,这支部队为后金建立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清军入关后,这支部队在北京和南方这种温暖地方作用就不大了,即使这样,每年冬天“八旗冰鞋营”还是要保持传统的训练。据史料记载,“八旗冰鞋营”隶属于御林军中的健锐营,编制为1600 人。到嘉庆年间,这支部队隶属于精捷营,编制缩减为500人。

  清代冰上竞技军事体育项目“大阅冰鞋”就在西苑三海

  顺治元年(1644年),朝廷特意为“八旗冰鞋营”设计了一个冰上的竞技军事体育项目,叫作“大阅冰鞋”。清代历任皇帝对此都非常重视,每年还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

  每年冬季“三九”的第六天,就是举行“大阅冰鞋”的日子。晚清诗人吴士鉴对此记述道:“每岁十二月,于西苑三海阅冰嬉,所以习武行赏。御前侍卫率八旗兵队,奔驰迅捷如飞,张弓挟矢,分树五色旗,以为次第。”当年皇帝“大阅冰鞋”的地点,是根据每年湖面冰冻程度不同,具体地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全都在西苑三海之内。如北海漪澜堂、五龙亭,中南海的瀛台都是皇帝“大阅冰鞋”的地点。

  参加受阅的士兵们,脚穿冰鞋,这种冰鞋实际就是用一直铁条嵌于鞋底中央,非常简陋。冰嬉开始时,在皇帝所坐的拖床三里外,树一大旗,众兵肃然排列。皇帝坐在冰床之上,皇帝所在处,响一声礼炮,大旗处也以一炮相应。礼炮以后,众八旗兵士向皇帝所在的位置飞驰而来,到达皇帝面前行礼,按先后到达次序,分为头等、二等,分等赏赐,称为抢等。

  抢等冰嬉后,接着是抢球。兵士分成左右队,每队由数十人组成,选出统领,分位站立,左队衣红,右队衣黄。御前侍卫,将一只用革做的球,抛于空中,待球快落地时,群起扑球争逐,以得球者为胜;或是此队人得球时,彼队人飞起一脚,踢得老远,两队欢腾追逐,以便捷勇敢者为能。这项运动有些像现在的冰球,京师中的将士们,往往以冰球活动练习武艺。

  “大阅冰鞋”的表演中,还有一项运动称为打滑挞,先汲水浇池,做成冰山,高约三四丈,莹滑无比。勇健的冰滑手,脚带着毛猪皮履,因猪皮履可使滑行速度更佳。冰滑手从冰山上向下飞驰,从顶上一直挺立而下,以到地后不扑倒者为胜。

  冬天虽然是寒冷的季节,但却是北京滑冰最佳的季节,每一个季节都有它带给人们最美的一面,在这个银白色的季节里,“今天,您滑冰了吗?”


标签:冰嬉  清代  清朝  乾隆  八旗  老北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