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忆抚顺市曲艺团兴衰史(三)
2016-08-29 11:00 抚顺七千年 戴劲
1587
我国的民间艺术,都是“地气”的产物,特别是曲艺艺术,“地气”是他们生命力的源泉。失去了地气,就像人断了气,没有了呼吸。
杂忆抚顺市曲艺团兴衰史(三)
——曲艺团的独特之处
前面介绍的是曲艺团刚建团时的人员,由于是六十多年前的事,有几位被漏掉了,比如弦师马素海,唢呐大家姜鸿儒等前辈,在此补充并致歉。
下面谈谈曲艺团的独特之处。任何团体或者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我这里说的曲艺团的独特之处,并不是其他文艺团体不存在这些,只不过曲艺团表现的明显而已:
解放前老艺人
一,政治思想觉悟普遍比较高
我不是故意抬高他们,这些民间艺人们较高的觉悟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由哪个人专门教育引导的。解放后出生的人们可能不理解,我一解释,大家就会明白了。——咱们得讲道理,用事实说话。
推翻了三座大山,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旧社会变成了新社会。解放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谁?就是受苦受难在饥饿中挣扎的穷苦老百姓。这些民间艺人在穷苦的百姓中,也是处于最底层的。解放前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比妓女还低。按过去流行的“下九流”排列顺序——七娼八优,就是说,娼妓在下九流中排在第七位,而艺人(优伶)是排在第八位。实际上也是如此,说书卖唱的艺人想进妓院卖唱,跟妓女得叫“姨”。妓女们陪嫖客打茶围喝花酒,艺人在下面卖唱,要千方百计小心侍候,否则,不仅得不到赏钱,还要挨打挨骂,被赶出来。艺人们在街头卖艺,对所有围观的人们,甚至包括乞丐和顽童,也要低头哈腰,打躬作揖,为的是讨几个铜板。旧社会艺人被称为“臭作艺的”,看艺人表演,叫“看玩意儿”,根本不被当做人。
解放后,改天换地,民间艺人才彻底翻了身,见了天日。他们不仅生活有了保障,衣食无忧,更主要的是,社会地位有了根本的改变——由侍候人的“臭作艺的”,变成了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受到了人们的尊重,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每当召开大会,都有艺人们的代表参加。当省市一级的领导热情亲切的和这些曾经饱受苦难和歧视的民间艺人紧紧地握手时,这些艺人的心里是何种滋味?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如今的八零后、九零后就更难理解了。
上一页1
该文章所属专题:戴劲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曲艺
- 上一篇:王尧:怀念我的老桌子
- 下一篇:王尧:黑土地播种的乡情
相关文章
-
08-26日本人充斥 备受蒋政府优待
-
08-25抚顺集邮之最(三)——邮集获奖沾金挂银
-
08-25民主联军打击下东北蒋区工业支离破碎
-
08-25龙凤,石油企业的一面镜子?
-
08-24王尧:“关东马贼”的命价(多图)
-
08-23[旧闻]重陷黑暗深渊民不堪命纷纷逃向解放区
-
08-23郭沫若以抚矿机电厂电报为素材写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