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杂忆抚顺市曲艺团兴衰史(三)(2)

2016-08-29 11:00 抚顺七千年 戴劲 4653
我国的民间艺术,都是“地气”的产物,特别是曲艺艺术,“地气”是他们生命力的源泉。失去了地气,就像人断了气,没有了呼吸。

杂忆抚顺市曲艺团兴衰史(三) 图1
评剧老艺人“四月鲜”.“小蜜蜂”在演唱录音(资料)


  这些民间艺人,对党和人民政府是发自内心的感恩和拥护,所以,凡是政府号召要做的事,他们都积极的去做。比如宣传镇压反革命,取缔反动会道门、三反五反、增产节约运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买公债、反对细菌战、挖蛹抓虫、和平签名等,每一个运动,他们都积极参与,义务演出,不要报酬。西河大鼓老艺人杨林葵,是最早创作新段子的艺人,他的许多作品发表在一九五六年以前的《抚顺文艺》上。市文联的贾啸天先生(笔名贾放)曾是《抚顺文艺》的编辑,他认识杨林葵。如果贾老师健在,会比我更了解。杨林葵先生于一九五五年病逝,时年五十二岁。他的两个女儿(杨慧侬、杨慧珺)继承了他的事业,成为优秀的西河大鼓演员。特别是杨慧珺,文笔很好,一九六零年调入创作组,专职从事创作,人也俊秀,可惜三十刚过就香消玉殒,令人叹息。

  二,土味儿——曲艺团的突出特点

  我国的曲艺,是纯粹的民间传统艺术,它是产生在民间,生存在民间,服务在民间的艺术。在农村,它活跃在田间地头、小院堂屋;在城市,它活跃在街头巷尾、市场茶肆。它是最接地气的艺术,从演员乐手到服装道具,从节目内容到演出形式,都有一股明显的“土味儿”,如果失去了这股“土味儿”,那就不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曲艺了。抚顺市曲艺团成立时就是带着我国北方土地的那种醇香又有点儿苦涩的土味儿的。可惜的是,不到十年就被吹散了,如今,再也闻不到当年那种土味儿了。当年,头顶上是一支200瓦的电灯泡,脚下是红砖头砌成的两平米小舞台,如今,头顶上多少万度的彩色光柱,脚下是又软又厚的大台毯,优越、豪华得无与伦比,但是,已经不存在当年的味道了。就像现在的萨其马,怎么做,也不是当年萨其马的味儿了。传统民间曲艺,有的成为了文化遗产,有的连遗产的资格都没有。即使是有幸成为了“遗产”,那也说明是“死后”的遗留物了,无论怎么继承,也找不回来原来的“生”气了,我衷心地祈望今后不再有“遗产”,让那些珍贵的民族文化,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都有良好的生存环境,长久地活下来,为中华民族的振兴,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当年抚顺市文化局直属的专业文艺团体是京剧团、评剧团、话剧团、曲艺团,后来又有歌舞团及短暂的豫剧团。文化系统召开大会总是在东三路的抚顺影剧院。人们进入会场之后,不必说话,一眼就能看出是哪个剧团的。咱们按照京、评、话、曲、歌的顺序一个一个地说说:

  先说京剧团,京剧团占一个“老”字。京剧团的人,特别是中老年演员,总有些老气横秋、四平八稳。穿着洗的发白的蓝色对襟便服,头顶毛线编织的瓜皮小帽儿,走路稳稳当当,说话语气平和,京味儿十足。——一看就知道是京剧团的。


该文章所属专题:戴劲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曲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