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   > 满族风俗

满族风俗

八角鼓谈

2007-05-03 00:00 满族文化网 佚名 1546
谁都知道八角鼓是岔曲单弦表演者用以击打节拍的伴奏乐器。其实,八角鼓一词不但是乐器名,也是曲种名称,还是北京曲艺说唱的总称。 (一) 乐器八角鼓乐器八角鼓的形状、尺寸、 谁都知道八角鼓是“岔曲”“单弦”表演者用以击打节拍的伴...

  谁都知道八角鼓是岔曲单弦表演者用以击打节拍的伴奏乐器。其实,八角鼓一词不但是乐器名,也是曲种名称,还是北京曲艺说唱的总称。

  (一) 乐器八角鼓乐器八角鼓的形状、尺寸

  谁都知道八角鼓是“岔曲”“单弦”表演者用以击打节拍的伴奏乐器。其实,八角鼓一词不但是乐器名,也是曲种名称,还是北京曲艺说唱的总称。

  (一)

  乐器八角鼓 乐器八角鼓的形状、尺寸、结构和各组成部分的意义讲法,很多学者都早有论述。乾隆年间,阿桂征金川(在今四川省),军中传唱宝小岔编的脆唱(即岔曲)。回朝后乾隆帝命八旗子弟排练演唱胜利凯歌,并让“掌仪司”专门制作随凯歌乐器,即今日之“八角鼓”。 八角鼓这种乐器,早在明朝就有,明人沈榜《宛署杂记》中记载: 刘雄八角鼓绝:刘初善击鼓,轻重疾徐,随人意作声,或以杂丝竹管弦之间,节奏曲合,更其清响。 据有关美术资料,明朝的八角鼓是边拍边打歌舞的一种手鼓。至于尺寸大小,刘雄何许人也?当时唱的什么歌词?什么曲调?什么舞姿?这些都有待考证。

  清朝还有一种行鼓,此鼓面径一尺多, 多为“卤薄”所用,“卤薄”就是仪仗队。《清史稿·乐志》中记载: 行鼓,一名陀罗鼓,木匡(框)冒革,上大下小,匡(框)绘饰如龙鼓,金环四,贯以黄绒绳,行则跨于马上,陈则置于家。 阿桂征金川行军时就有击鼓唱曲的记载;奏凯还朝的军队仪仗队前导,用的也是行鼓。乾隆命八旗子弟演唱凯歌,因改在室内,故改制随凯乐器,定名:“八角鼓”。 实际八角鼓是参照少数民族的手鼓制成的。新疆维吾尔族的手鼓名“达甫”,圆形,木框,框内有小铜环,无柄,一面蒙蟒皮,其尺寸大小不等。以一手执鼓,一手拍打鼓面,同时摇动鼓身,边击打边歌边舞。云南白族的手鼓,即八角形,无柄,一面蒙羊皮,上绘太极图下坠彩绸,几乎与今日的八角鼓一样,也是边击打边歌舞。

  八角鼓始制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阿桂平定金川之后钦命制作,设计者参照各种手鼓形状,并将其每部分组成按上“八旗”的说词。“八旗”,清以前努尔哈赤在东北的户籍编制,也是军事编制。人丁战时为军,出征打仗,平时为民,生产劳动。编制以三百丁为一“牛录”,设一“佐领”,五牛录为一“甲喇”,设一“参领”,五甲喇为一“护丁”,设一“都统”,满语称“固山额贞”。一固山,(即一护丁)就是一旗。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始设四正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设四镶旗,称为满洲八旗。次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族,建立后金政权,年号“天命”。始称清太祖。明崇祯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分设蒙古八旗,崇祯十六年(清皇太极,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分设汉军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各分镶黄、正黄、正白、镶白、正兰、镶兰、正红、镶红。镶黄旗为旗主,即皇帝爱新觉罗氏。镶黄、正黄、正白为上三旗,也称内府三旗,余为下五旗。八角鼓一面蒙蟒皮为外蒙,反看为内蒙,八角八面为八旗,七面各有一副小铜镲,中加一个小铜片,一面内有一柱,贴柱也是三个小铜片,镲与铜片意谓为三八二十四固山。中柱为旗主爱新觉罗氏江山一统。柱小一系缀双穗,表示五谷丰登,外绣双穗。颜色代表旗种,始制双穗为一杏黄,一鹅黄,象征镶黄旗和正黄旗。其他各旗人用的八角鼓穗,颜色都与本旗的旗帜颜色相同。

  (二)

  八角鼓是“单弦”的别名 现在的单弦,表演应是一人撮打八角鼓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唱。早年八角鼓子弟票友大都能弹能唱,一人自弹自唱叫“单弦”,一唱一弹者叫“牌子曲”(或杂牌子曲)。也有人把牌子曲叫单弦,认为是只有单独一把三弦伴奏。因为演唱者打八角鼓,有人就把唱牌子曲的演员叫唱“八角鼓”的。现在这个曲种,不论是自弹自唱,还是单人执鼓演唱,或是更多人演唱统称“单弦”。

标签:八角  乐器  四川省  乾隆帝  胜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