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猎民族的歌声赫哲族传统音乐
“啊啷赫呢哪,啊啷赫呢哪,啊啷赫呢哪赫赫来赫呢哪,啊啷赫呢哪赫赫来,给根……”
随着《乌苏里船歌》的响唱南北,在中国东北边疆三江流域世居的赫哲族,与歌中那优美流畅的旋律和富有特点的衬词一起,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这个我国北方人口最少的小民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县的沿江地区,少部分散居在佳木斯、依兰等县,他们的祖先与东北的“肃慎”、“挹娄”等古代民族有密切关系,并融有今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成份。三江平原的肥沃土地、纵横山水和丰富的渔猎资源,造就了这个我国北方唯一以渔猎为生的民族。
赫哲族传统音乐属东亚乐系,由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部分构成,民歌在其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涉及了号子、儿歌、小调等多种体裁,内容有悲歌、古歌、猎歌、礼俗歌、情歌、摇篮曲等,其中又以情歌居多,生动地记载着这个无文字民族在各时期的生活侧面。“嫁令阔”的衬词非常有特点,如“赫呢哪”、“啊啷赫呢哪”、“赫赫呢哪”,既可独立填充全歌,也可作虚词穿插在歌词中使用;特性衬词“给根”常用于结尾时。“嫁令阔”的曲调具五声性特点,旋律明朗轻快、优美流畅,调式以宫、徵调式为主,基本没有变化音,结构多为一句体或两句体的单乐段,节奏节拍规整。“波浪型”旋律线条以及带有划桨节奏特点的“划动型”节奏型等,构成赫哲族传统音乐的“核心风格”。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在传统的赫哲族民歌《找情郎》中,它也是《乌苏里船歌》主体部分的曲调原型。
“伊玛堪”是赫哲族群众喜爱的说唱形式,以往经常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期间居民家中表演。它的内容多以英雄传说或神话故事为主,由1人表演,采用徒歌的形式,曲调可随意变换,旋律较自由,节拍并不固定,不过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有各自的唱腔,从不混用。歌手开始演唱常以拉长的衬词“阿啷——”起头,这段曲调从高音区进行,旋律性较强,随后音乐转入吟诵性的段落,最后又以歌唱性的曲调结束。“伊玛堪”的篇名多以主人公“莫日根”命名,流传较广的《满斗莫日根》讲述了一个氏族英雄满斗统帅三江部落当上最大首领的故事。
舞蹈音乐《天鹅舞曲》在民间广泛流传,它的结构较严谨,旋律起伏有致,表现了天鹅飞翔时悠然自得上下翻跃的美丽形象。赫哲族古代流传下的乐器有“突木含给”、“空康吉”(口弦)和“温替恩”(单面鼓)。现“突木含给”已经失传,“空康吉”是姑娘小伙子用以传递爱情的乐器,“温替恩”只为萨满使用。这些乐器均未形成独立完整的器乐曲。
与东北其它信奉萨满的蒙古、满、达斡尔等民族一样,赫哲族的宗教音乐也以萨满祭祀活动中的歌舞为主,萨满法器——单面鼓奏出的鼓点贯穿着各种仪式过程。萨满鼓的节奏变化多端,鼓点常因萨满的不同而形态各异。萨满歌舞的曲调接近民歌和说唱音调,旋律多采用五声音阶羽调式,常用八度大跳音程,节拍比较自由,具有本民族的音乐特征,然在其他北方民族萨满音乐中常见的领和结合演唱形式,却是赫哲族其它民歌中所没有的。这充分说明,赫哲族的宗教音乐同时具有着民族性和地域性风格特征。
《音乐周报》2007年第14期 □李延红
- 上一篇:中国原生民歌文化发现之旅:看达斡尔族精神
- 下一篇:千古绝唱赫哲族“依玛堪”的思索
相关文章
-
03-26不散的“雁群”
-
03-25抚顺劳动公园,永远的依恋
-
03-24王尧:流金岁月里的前苏联歌曲
-
03-24王维俊:村里有个姑娘二珍子
-
03-24抚顺新増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03-24王尧: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
-
03-241980年抚顺调整串休和上下班时间
-
03-23满族的萨满教变迁过程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