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发现   > 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

佟达:高尔山的满语含义不是槐树吗?

2016-11-02 13:07 抚顺七千年 佟达 3300
明朝时代槐树遍布中国,高尔山在努尔哈赤及其先辈路过明朝的边关抚顺城之际,看见满山槐树,便用满语“高尔”把这座山叫成了高尔山,还是一个合理的推测。相反,用当时中国还不可能出现的刺槐(又叫洋槐、白花槐、德国槐)作为依据来否定高尔山是“长满槐树的山”,才是一个方法错误的否定。

佟达:高尔山的满语含义不是槐树吗? 图1
四十年代的高尔山


  2003年,我出版了《高尔山》一书。我的书参考了1987年抚顺市地名办出版的《抚顺满语地名》一书,这本书把“高尔山”这座山的名称定义为满语地名,按照满语语音,“高尔”意为山槐。对于这个解释,我是赞同的。因为“高尔”这个名词是现代人无法解释的,虽然它是汉字记载下来的。既然汉语中没有“高尔”这个词汇,那么它就有可能是一个非汉语词汇的少数民族语言。须知,许多历史的真实不光是记录在文献中,也沉淀在现代的语言里。所以,从语音途径探究历史无疑是历史与考古研究之外的另一种途径。基于此,我很认同高尔山是满语槐树的含义,并且《高尔山》一书的开篇题目就是《长满槐树的山》。


  然而,抚顺有学者针对我的书中引用抚顺市地名办出版的《抚顺满语地名》对高尔山的解释,批评道:“有的学者据此发挥了更丰富的想象力,把高尔山的得名时间上推到了建州女真进京朝贡时的十六世纪之前。他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当年建州女真赴京朝贡或马市商旅从抚顺城路过引颈北顾之际,但见一脉山峦槐树笼阴,于是,他们便……把这座青山叫做高尔,高尔山满语意为长满槐树的山’”。

  这位学者在他的文章《“高尔山”是满语“槐树”的意思吗?》对我提出的质疑是:根据日伪时期高尔山的图片,高尔山是一座秃山,“根本没有槐树林的半点影子。显然,说高尔山在清末或者更早以前,山上就长满了槐树,只能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推断”。

  我在这里也用上一把“显然”这个词儿吧!用近代或清末以前高尔山没有槐树进而上推几百年高尔山同样没有槐树,显然也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推断”。如果用这样的推断再来否定高尔山是满语槐树的含义,更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武断。

  对于造成高尔山从近代以来呈现满山光秃的这种状况,从赵广庆先生最近的一篇文章可以得到若干启发,赵文说:从日俄战争之前沙俄修建铁路到日本人疯狂盗窃、砍伐林木和毁林烧炭,使得抚顺的森林资源在近代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见抚顺七千年网站赵广庆《抚顺近代山林的衰落》)。因此出现了从沙俄到小日本侵占抚顺时期,高尔山乃至抚顺的许多地方原来森林茂密而后来几乎草木不生,呈现光秃秃的凄凉景象,这大概就是赵广庆先生揭示的原因。


佟达:高尔山的满语含义不是槐树吗? 图2
1905年的高尔山(远处为高尔山辽塔)


  然而在四、五百年前的明代抚顺城时期,这一脉青山上也包括高尔山上的新城,已经被茂密的槐树林覆盖,又一代林木成长起来。当年许多路过此地的建州女真人目睹满山槐树,就用满语把这里叫做“高尔”, “高尔”是满语,意为槐树。据此,高尔山就是长满槐树的山。抚顺城的人们当然有他们自己对这座山的叫法。至于抚顺城当时的汉人把这座山叫做什么,就没有谁知道了。又过了两三百年,晚清的碑记与诗歌记录为“北山”。那些当年的槐树也可能等不到几百年以后小日本来砍杀就寂灭轮回了,也可能就是小日本把茂密的槐树林砍光了,谁知道呢?既然我们现代人不能证明建州女真人当年路过此地是否看到过槐树,那么,就不能说把高尔山一名按照满语发音解释为长满槐树的山有何不对,起码可以作为一种探讨而立此存照。百家都可以争鸣,为什么就不能允许不同的认识存在呢?所以不能像这位抚顺学者那样,仅仅依据小日本侵占时期高尔山是一座秃山的状况,就去推测从前这里根本没有过树林包括槐树林。

  这位抚顺学者一方面从日本侵略时期高尔山是一座秃山的老照片来否定高尔山没有树木(上面赵广庆先生的文章已经揭示了造成高尔山没有树木的状况是日本人的破坏性盗伐),进而否定高尔山一名是槐树的含义。另一方面又依据目前山上的槐树林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栽种的,就以此来否定几百年前高尔山曾经有过槐树,因此四、五百年前建州女真人路过此地根本不可能看到过槐树,也因此高尔山的含义是槐树被他非常武断的加以否定。

  古人就不栽种槐树吗?树和人一样,都有一茬一茬生生死死的过程。拿现代的只有不到百年的高尔山槐树林去比对进而武断的否定四、五百年前高尔山曾经存在过槐树林,然后否定高尔山是满语槐树的含义,在研究方法上不能算是科学的做法。

  很明显如果把今天的槐树作为探究几百年前高尔山林木状况的参照系无疑是不靠谱的,在研究路径上属于南辕北辙以今代古,在研究方法上是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古代。一句话,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物事去给古代下结论,不能用今天的感受去能解释古代的历史。


佟达:高尔山的满语含义不是槐树吗? 图3


  否定高尔山的含义是满语槐树的这位学者说高尔山现在的槐树林不过是建国以后栽的,以此为据推论建国之前高尔山没有槐树林,这是对的。但如果依此为据再向前推论四、五百年前高尔山同样没有槐树林,那就是没有任何的根据了。

  这位学者依据《抚顺林业志》的记载,说“高尔山上的槐树林根本不是天然林,而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种植的人工林。树种为‘刺槐’,当年人们称之为“洋槐”。“刺槐”原为美国树种,十七世纪时传入欧洲,清朝末年才从欧洲引进到我国。1900——1918年间首先在山东试种,而后才逐渐扩展到其他省份。抚顺就是在解放后引进并在高尔山上种植的。……我想:这一美景是解放前任何时代的人都看不到的。他们不可能用至少在几十年以后才在高尔山上出现的槐树来命名这座小山吧”。

  当然,高尔山上的刺槐是外国进口货——洋槐。假如我们依据中国古代的槐树种类,推论明朝末年高尔山上的槐树不是1900年前后进口的洋槐,而是中国早已有之的国槐呢?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吧!我们感觉像这样来推论比断然否定要好一些!并不是除了刺槐以外中国古代就没有其他的槐树了,用晚来的一种进口槐树来否定高尔山四、五百年前曾经有过槐树而叫做“高尔”山,是没有说服力的。

  中国早有槐树,例如国槐这一树种又叫中华槐。三千年前中国就有了。据《周礼·秋官》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后人因此用三槐比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后世一些人家在门前、院中栽植槐树就有祈望子孙位列三公之意,槐树因此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化树种。


佟达:高尔山的满语含义不是槐树吗? 图4
《全辽志》关于木类记载


  前不久就明代是否有槐树求教老友孙相适先生,先生在明代《全辽志》中找到相关记载。据《全辽志·卷四·方物·木类》中记载:“松、柏、槐、榆、桑、椿……”。《全辽志》的记载说明,在明朝的树木种类中有槐树,而不是非要等到1900年以后进口了刺槐抚顺城北才有槐树。

  槐树在明朝已经广为栽植,全国各地都有槐树,最为著名的是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由于当时河北省人口稀少,所以从人口较多的山西移民,外迁的移民在洪洞集结,留恋故土的移民们,多采集大槐树的种子,将它种植到新家。因此直到现在,在河南、河北、山东各地,这一民间歌谣仍然家喻户晓:“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崇祯皇帝在北京的景山上吊,吊死他的树就是一棵槐树。

  明朝时代槐树遍布中国,高尔山在努尔哈赤及其先辈路过明朝的边关抚顺城之际,看见满山槐树,便用满语“高尔”把这座山叫成了高尔山,还是一个合理的推测。相反,用当时中国还不可能出现的刺槐(又叫洋槐、白花槐、德国槐)作为依据来否定高尔山是“长满槐树的山”,才是一个方法错误的否定。

  我有一个亲身体验可以作为例证,小时候我在龙凤长大。我家出门不远就是龙凤矿高大的围墙。那时候的围墙与我的肩膀一边高,我经常双手搭在墙头一跃而上,再从墙头跳进矿里。初中时代的我身高1.70米,此后直到现在也没有再长高。所以,我的身高可以算是一个三十多年没有变化的参照系。三十多年过去,我的身高没变,但龙凤矿的围墙却变了。我从它的身边走过的时候,龙凤矿的围墙不但摇摇欲坠而且高度已经下降到了我的腰部(在向东山街拐弯的一段),几乎可以一骗腿就跨进矿里。这说明地面仅仅过了三十多年,就在不断的维修和铺设路面的过程中改变了地面的水平高度。

    也就是说,今天的地面不是三十多年前的地面,这是一个属于考古范畴的基本常识。也就是说,你在今天看到的,不一定是古人的经历或当初的本来面目;而你没有看到过的或不知道的,恰恰可能是古人经历过的事情。以此类推,假如有人依据现状来推断出龙凤矿的围墙根本就不高,得出龙凤矿的围墙就是高不及腰的矮墙,岂非贻笑大方?最近两年,连这段变矮的围墙都拆除而不见了,如果后人在很多年以后不知道龙凤矿当年有过高大围墙的状况,就说当初的龙凤矿根本就没有围墙,不是很离谱的事情吗?


该文章所属专题:佟达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高尔山  抚顺地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