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探究

历史探究

张玉兴:包衣汉姓与汉军简论

2017-01-20 12:13 《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 张玉兴 4182
八旗制度由发展到衰落,非人力所能左右。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八旗制度,本是清朝的立国之本,是维系和巩固国家政权的有效保证。它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产生于满洲崛起之际,与当时的满洲社会形态相适应,带有鲜明的军事奴隶制之特点。
  包衣汉姓与汉军简论

  ——八旗制度兴衰的一个历史见证

  张玉兴,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2 张玉兴(1939—),男,辽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明清史暨东北地方史研究。原文出处:《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沈阳)2003年第04期 

张玉兴:包衣汉姓与汉军简论 图1

  八旗制度下,原本同是汉人的包衣汉姓与汉军,在清朝本来各成体系,迥然有别。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种种原因的作用下,它们又非常接近,甚至难分彼此。它们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及其发展变化,反映了八旗制度的兴衰,耐人寻味。

  1

  包衣汉姓,即原本由汉人出身的包衣,主要指清朝内三旗旗鼓佐领下或管领下人,亦即清朝内务府包衣汉姓人,所谓内府世仆。当然也包括下五旗旗鼓佐领、管领,或分管、管辖下包衣汉姓人。其与汉军本不相同,清官书早已言之凿凿。雍乾之际成书的《八旗通志》及乾隆时修成的《钦定八旗通志》曾明确记载:只有在八旗满洲里方有包衣组织,而包衣汉姓隶属于八旗满洲。由包衣汉姓组成的旗鼓佐领乃至管领等均在八旗满洲之中,不论上三旗还是下五旗(见《八旗通志》卷3至卷10,《钦定八旗通志》卷3至卷17)。在上三旗者为内务府属,下五旗者为五旗王公府属。而其它旗分即八旗蒙古与八旗汉军中并无包衣组织(见《八旗通志》卷11至卷16,《钦定八旗通志》卷18卷29。按,这里指的是包衣组织,非指各类包衣,即一般意义上的奴隶。因为在带有浓厚奴隶制特色的八旗社会里,奴隶即包衣无所不在,但他们是分属不同主子的散在奴隶。这些散在的奴隶所谓八旗户下人即八旗户下家奴,尽管多寡不等,有的数量相当可观,但却不能等同于包衣组织)。雍乾之际敕编而成的另一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更称这些包衣旗鼓佐领及管领下人为满洲旗分内之尼堪姓氏,即满洲旗分内汉姓之人(见《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74至卷80。按这里虽有“尼堪”、“台尼堪”和“抚顺尼堪”的不同标识,但皆为尼堪即汉人的本质则毫无疑议)。对此,清人福格曾明确指出,“若内府旗鼓,按《八旗通志》内统于上三旗满洲都统,本与八旗汉军不同。《满洲氏族谱》内谓旗鼓人为满洲旗分内汉姓人。”“其八旗汉军,别列一门,盖内务府乃皆从龙,隶于满洲,自与外八旗汉军别置八帜者,固有不同也”(福格:《听雨丛谈》卷1,《内旗旗鼓与八旗汉军不同》)。这就是说旗鼓佐领乃包衣汉姓,其成员虽为汉人出身的汉姓人却向来隶属于满洲,为八旗满洲之人,是八旗满洲而非八旗汉军。所以包衣汉姓即八旗满洲汉姓与八旗汉军是两个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界限清晰,本不相混,亦不容混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情形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而并非如此简单。

  大概在雍正年间以后,由于诸多事态的变化,包衣汉姓与八旗汉军之界限已越来越不甚清晰,以致人们对其认识如同雾里看花,似是而非,以讹传讹。进而出现习惯的谬误而约定俗成,终于左右了舆论,被许多人所接受。乾隆年间成书的《清文补汇》即误云:“旗鼓佐领,乃包衣汉军佐领”(见《清文补汇》卷6)。道光年间成书的《寄楮备谈》亦误云:“内务府三旗汉军佐领,俱名旗鼓佐领,旧作齐固佐领”(奕赓:《佳梦轩杂著》《寄楮备谈》)。而最具权威的如《清实录》等清朝官书中亦出现有“包衣汉军”(《清高宗实录》卷759,乾隆三十一年四月乙丑)这一很不规范的称谓。影响所及,所谓“旗鼓汉军”(福格:《听雨丛谈》卷1,《满汉互用》)、“内务府汉军”(《清史稿》卷320,《英廉传》)等等不正确的称谓,比比皆是。当年如此,今亦依然。尽管近来一些有关清代内务府包衣的重要论著,如陈国栋《清代内务府包衣三旗人员的分类及其旗下组织——兼论一些有关包衣的问题》[1],以翔实的史料和充分的论据,全面论述了内府包衣的分类、组织、属性,乃至包衣与汉军关系等诸多问题;王锺翰《内务府世家考》[2]系统论述了清一代内务府世家的情况,特别突出点明了汉姓人问题。均廓清了对包衣问题的许多模糊认识,人们如加留意,认真领会,过往的认识谬误当不会重复。但实际的情形却是:“旗鼓佐领即包衣汉军佐领。”“旗鼓佐领,汉人包衣佐领,或叫包衣汉军佐领”,甚至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列举的“尼堪姓氏”中之“尼堪”,亦误认为就是“汉军”,等等提法、称谓、认识充斥于现今许多论著及权威的辞书之中。显然这是不正确的。之所以如此,除学术交流滞后,耳目闭塞之外,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忽略了包衣汉姓人的本质属性,未细究包衣汉姓人在八旗中实际地位;还在于由包衣汉姓人组成的旗鼓佐领,与八旗汉军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彼此交叉之事、相同之点甚多;更由于清统治者所推行的一系列将包衣汉姓与八旗汉军往一起连的政策,以至给外界造成许多其形同一体、似是而非的印象。人们不深究其彼此各不相同的历史、详加考查其异同,以及事态之变化,便将其混为一谈。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包衣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