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   > 历史考古

历史考古

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2)

2017-02-25 14:07 《内蒙古大学学报》 马尚云 1662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中国民族的这种分布格局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迁徙流动形成的。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


  第三次高潮是在辽圣宗执政至澶渊之盟之前。太宗大同元年以后到景宗时期,辽军对中原地区大规模的进攻已大大减少,俘略的人数也相当有限。到辽圣宗时,随着辽朝国力的进一步强大,在辽宋战争中,辽逐渐转守为攻,主动对宋发起进攻,俘获甚众。仅辽圣宗统和四年,见于《辽史·圣宗纪》记载的就有:三月,“统军使耶律颇德败宋军于固安,休哥绝其粮饷,擒将吏,获马牛、器仗甚众”;五月“休哥、筹宁、蒲奴宁进俘获”;六月“以所获分赐皇族及乳母”、“以太尉所俘生口赐赵妃及于越迪辇以里婉”、“以宋归命者二百四十人分赐从臣”;八月,“斜轸还自军,献俘”;十二月,“休哥败宋军于望都,遣人献俘。”[1](卷11) 后在统和年间,辽又数次南伐,多有俘获,直到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迫使宋与之签订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澶渊之盟,辽宋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才基本停止。辽代主要由战争俘获造成的北方汉人大规模的迁徙也基本结束。

  二、金代东北女真猛安谋克户向中原地区的内聚

  金朝是公元1115年由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强大王朝,统治中国北方近120年。在其盛时,疆域囊括辽朝全境,并继续向东向南扩展,与南宋“以淮水中流为界,西至邓州南四十里、西南四十里为界”,[4](卷24) 包括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金代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虽也有部分北方汉人迁入女真族的发祥地东北地区,但最典型的却是东北金源故地女真猛安谋克户向中原地区的内聚。金代女真人从金源故地东北向南聚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金太宗天会到熙宗皇统年间。太宗天会年间,金宋经过反复较量,最终将东起淮水、西到秦岭的战线稳定下来,确立了金在中原北部的统治。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金统治者将大批女真猛安谋克户南迁。天会十一年,“是秋,金左副元帅宗维(宗翰)悉起女真土人散居汉地,惟金主及将相亲属卫兵之家得留”。[5](卷68) 宋人宇文懋昭在其《大金国志》中记载:“女真一部族耳,后既广汉地,恐人见其虚实,遂尽起本国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6](卷8) 熙宗废刘豫后,特别是皇统元年(1141年)绍兴和议后,南宋将淮水以北的广大领土割让给金,女真猛安谋克户又大批南迁,并实行军事屯田,即“创屯田军,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土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授以官田,使其播种”。[6](卷12) 据三上次男先生的统计,“住在华北的猛安部,其冠称见于史册的有西京路九、中都路八、河北东路二、河北西路四、山东东路五、山东西路七、大名府路二、南京路一等,计达三十八处之多。若将没有留在史册上的冠称合起来,显然更多”,“猛安谋克户移住华北应该是在熙宗时代完成的”[7](163)。

  第二个阶段是从海陵王贞元年间到正隆初。皇统九年(1149年),金海陵王弑熙宗自立,为实现自己“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8](卷242) 的统一抱负,迁都燕京。同时,为了削弱上京女真旧贵族的力量并加强对他们的控制,将上京路的宗室猛安“不问疏近,并徙之南”。[4](卷8) 《金史·兵志》中记载:“贞元迁都,遂徙上京路太祖、辽王宗干、秦王宗翰之猛安,并为合扎猛安,及右谏议乌里补猛安、太师勖、宗正、宗敏之族,处之中都;斡论、和尚、胡刺三国公,太保昂、詹事乌里野、辅国勃鲁骨、定远许烈、故杲国公勃迭八猛安处之山东;阿鲁之族处之北京;按达族属,处之河间。”[4](卷44) 在海陵王时,除了将上京宗室各猛安直接迁徙安置到中原地区以外,为了发动侵宋战争,还大肆征发诸路猛安谋克部族及州县渤海丁壮充军。正隆四年,“遣使分往上京、速频路、胡里改路、曷懒路、蒲与路、泰州、咸平府、东京、婆速路、曷苏馆、临潢府、西南招讨司、西北招讨司、北京、河间府、真定府、益都府、东平府、大名府、西京路,凡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者皆籍之。虽亲老丁多,求一子留待亦不听”[4](卷129)。那些从东北各路征发的女真猛安谋克部族兵,也有很多留在了中原地区。海陵王之后,女真猛安谋克户虽也有多次迁徙,但大多只是在中原地区移动,本文对此不作过多探讨。

  三、辽金时期汉人北迁与女真人内聚对我国民族关系的影响

  辽金时期中原汉人与北方少族人民间的迁徙流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空前改变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

  辽金时期各民族的迁徙流动,使我国北方各民族的空间分布状态,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辽代中原汉人的大规模北迁,使历史上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草原地区,出现了大批汉人和汉人定居点。据魏特夫、冯家升合著的《辽代中国社会史》中推算,汉人在辽朝人口中占绝大多数,最低估计有240万,契丹人75万,渤海人45万,其他少数民族20万,总计380万,汉人占了63.4%。孟古托力在其《辽朝人口蠡测》一文中也估计:“辽代天庆四年(1114年)汉族人口,应是当时南京、西京两道汉族人口与东北地区汉族人口之合计,即225万加75万,等于330万。”[9] 辽代汉族人口除比较集中地居住在燕云十六州外,还广泛地分布在北方草原地区。因为辽代实行“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1](卷45) 的蕃汉分治民族政策,建州县以居汉人、渤海人,置部落以统契丹人和其他民族,所以隶属于州县管辖之下的大多都是汉人。据《辽史·地理志》的一次统计记载,仅契丹故壤上京临潢府就下辖临潢县、长泰县、定霸县、宝和县、潞县、易俗县、迁辽县、渤海县、兴仁县、宣化县等十个县,除渤海县、兴仁县的人口户数缺载之外,其他八县的户额总数达22500户,依每户五口标准计算,就约有112500人,其中除部分渤海人外,大部分是汉人。另外,在广大的北方草原地区,还有很多由契丹贵族“从征俘掠”建立的头下州城,据《辽史·地理志》记载,仅上京道就有徽州、成州、懿州、渭州、壕州、原州、福州、横州、凤州、遂州、丰州、顺州、闾州、松山州、豫州、宁州等16个头下州,总户数达33800户, 依每户五口标准计算,也约有169000人。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