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兰德迈:小时候盼年
2017-01-21 07:02 抚顺7000 刘学敏
2645
总听人说过年没意思过年没意思,啥原因呢?如今,饺子炖肉家常便饭,西装革履日常衣着,精神享受丰富到感觉无聊……潜意识里头少了最最重要的那些个希冀和期盼,虽说年还是那个过法儿,却怎么能不失了神、褪了色、少了滋味呢?
小时候,单纯的心装满各样热热的期盼;盼过年的心情,最热切。要说是刚过了这个年,就开始盼下一个年,有点儿过;要说是望穿秋水,盼得眼睛发蓝,又有点像有点准确了。就是在一年贫穷而乏味的日子里,如此这般眼蓝心渴地盼啊熬地,把“腊七腊八冻掉下巴”的寒冷熬过去,这年,也就不紧不慢地朝咱们走过来了。
早先,为啥大人孩子捩着膀子盼过年呢?
第一个盼,是口福之盼。
我小时候,我父亲对我家年三十包饺子的“硬性规定”是“一个肉丸儿”而且“一咬一流油儿”,总之是“油水”要大,必须地——平常的日子,清汤寡水,肠子里最缺的就是“油水”。别人家的细枝末节我不知道,我家最典型的过年食品,除了这“一个肉丸儿的饺子”外,便万万少不得东北约定俗成的“猪肉炖粉条子”了。肉,要五花三层,尽量要肥一点,炖出来以后,汤里飘着厚厚一层油,吃起来,糊嘴。(写到这儿我都有点儿晕)
民以食为天,食以肉为先。毛主席说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我说家里有肉心里好受。戏说。规律如此,民俗如此。一直到现在,过年之前,各家各户不是都要囤积一定数量的肉么。南方人懂得制作各种香肠和腊肉,东北人不懂,把肉买回来直接冻上——那会儿没有电冰箱也没有塑料袋,我家过年的肉便分割成一块一块,用报纸包着,装进大洗衣盆,放在煤棚子里;而蒸出来大量的馒头和豆包,则码进一口小号的瓷缸里。清清楚楚地记得当年我父亲憧憬我家买猪肉的愿景是:买它“半拉瓣儿”!但我的记忆里,这个愿景一次也没实现过。也许是买不起,也许是不舍得——过完年,不是还得过日子么?平时,肉是定量凭票供应的,副食商店的肉案子,时常会空空荡荡,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买肉的往往比肉还多,排在后边的抻着脖子往前看,最害怕端着大菜刀的营业员喊:后边的别排了……菜碗里要是有几小片肉,大人孩子的眼珠儿总瞄着那碗……过年的菜碗里,肉,有的是!管够儿!解馋!于是,年,便成了最打动人的字眼儿,招人儿想,招人儿盼。
上一页1
该文章所属专题:刘学敏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春节
- 上一篇:王尧:营商路上“110”
- 下一篇:谁知道此图是抚顺的哪里?
相关文章
-
02-21郭秀江:年味拾遗
-
02-04姜斌:想起儿时过大年
-
01-13王尧:难忘幼年过春节
-
02-14春节,您的孩子磕头了吗?
-
02-11春节,那历久弥新的味道
-
02-09老照片看七十年前抚顺的春节
-
02-07易明轩:关于春节的记忆
-
02-06年,是从腊月里的期盼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