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姓雷锋(第六届)
李成让
李成让
——记顺城区抚顺城街道高山社区居民李成让
他是一个热心肠的普通老百姓。抚顺城街道曾聘他为棚户区改造动迁质量义务监督员,他天天去棚改建设工地。附近39栋楼,处处都有他的足迹;回迁后,到高尔山锻炼的人多了,他又默默修起了山路。500多个台阶,四年不间断的修葺和维护,看到大家上下山方便多了,他笑得很满足;山上没有健身器材,他自建了天边小树林健身场,没有垃圾箱,他挖了垃圾坑。现在,到高尔山健身的市民几乎都认识他,大家送他一个尊称 “老李头”。山上有点啥事,人们会第一时间通知他,于是他成了大家共同的“义务服务员”……
他就是李成让,顺城区抚顺城街道高山社区居民。今年71岁的他,腰板笔直,手脚利索、精神矍铄。背着几斤重的铁锹、锄头等工具,他能在高尔山上健步如飞。如今,李成让已经成为高山社区和到高尔山健身人群中的“名人”,人们都说,如果山林有语言,也会给你讲讲李成让的故事呢。
社区里的“红人”
1941年出生的李成让,祖籍在山东省泰安市,后来在青岛当兵。他和老伴董传凤在家乡时就认识,俩人1963年结婚,1964年李成让转业到抚顺工作,董传凤也一起跟了过来。
李成让曾在抚顺县林业局哈达林场工作了近10年。“这段经历长学问啊。”李成让笑着说,他在那段时间曾参加过辽宁省林业厅组织的技术培训班,虽然只学习了半年,但收获可不少,像如何测量高低不平的山坡地,计算有多少立方的土石,能种多少棵树,他可以算得清清楚楚,一棵都不差。加上工作中经常和各种林木打交道,谈起植树护林,他说得是有理论、有实际,头头是道。
1974年,抚顺县成立工作组进驻县农电局,李成让成为其中的一名工作人员。1975年,他留在了县农电局下属的集体企业电修厂,直到1997年退休。
退休之后,李成让成了社区里的“红人”。“李师傅为人很热心。”高山社区党总支书记金静有感而发:“前任社区书记就提起过他,说社区有啥公益性活动,他都积极参加。像清扫社区环境卫生啊,假期给社区里的中小学生作报告、讲故事啊。我感觉就是这老人有股认真劲儿,做啥都特认真,特仔细。”金静还清晰地记得,2006年,抚顺城街道高山社区开始棚户区改造后,热心又认真的李成让被街道聘为动迁质量义务监督员。
“39栋楼,每个楼梯口我都上去过。”提起这事,李成让也觉得很有成就感。“政府给棚户区的居民盖新楼,这是大好事。我天天去施工现场,看沙子水泥的对比合不合理,墙磨得平不平、切得实不实,门框正不正……那些施工的小伙子都认识我。”李成让呵呵笑着,“当年我们就回迁了,那时候兴奋、高兴啊。”李成让从抽屉里拿出一大摞照片,都是高山社区各个棚改楼的户型示意图。“选房号的时候我拍的,我手里还有原来高山社区小平房、垃圾沟的照片,一方面是留个纪念,另一方面也有意义啊。今天生活好了,得珍惜。”
高尔山上的“名人”
高山社区棚户区改造从2006年开始。李成让及老伴和高山社区的大多数居民一样,当年就回迁住上了新楼房。棚改新区的居民逐渐增多,大家对健身的兴趣渐浓,于是清晨到高尔山上去锻炼的人越来越多。李成让也是个喜欢锻炼的人,每天清晨5点多,他都会准时起床,吃上4个核桃、8个枣,喝一点水,然后从后山登上高尔山,到天边活动场附近去遛弯。为了方便居民上山锻炼,后来的几年中,李成让默默修山路、建设天边小树林健身场,这也让他逐渐成了高尔山上的“名人”。
四年默默修山路
2006年刚入夏,一天早上,李成让和往常一样从后山走到雷锋林附近,打算从这里走到天边活动场。在一处陡坡的下面,他看见一对60多岁的老年夫妻从山上下来。干燥的土路上面有一层细沙,老太太一个不留神,脚下一滑,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最后老伴搀着她,俩人才下了山。第二天一早,李成让背着铁锹和镐头就上山了。他来到陡坡附近,开始从上往下沿着山路刨起了台阶。陡坡下半部分的沙土下面很多都是风化了的石头,铁锹挖不动,镐头也不好使。李成让摇摇头,下山了;第三天早上,他拿着一把撬棍和铁钎子又上了山。盘起一条腿,他坐在坡路的一侧,用钎子一点一点地往上撬石头。凿好一个台阶,他再往下挪一步,坐在地上继续干。就这样,一直干了4天,李成让终于在这里修出了50多级台阶。起初上下山的人有些不理解,但到了第三天,大家都被感动了。不少人对他竖起大拇指,说:“辛苦了,老人家。”也有人说:“这老头热心啊,为了咱们不摔跟头,都干了好几天了,好人啊!”李成让总是哈哈笑着说:“你们别在这摔着了,我累也高兴啊!”
这事过去大约半年多,2007年开春的时候,李成让发现回迁后的高山社区居民,很多都习惯从小区正对面的高尔山西南坡上山,于是萌生了在这里也修出一条林间台阶路的想法。想干就干,连着干了三四天早上,李成让就在这里修出了204级台阶,居民上下山方便多了。后来,他又根据健身市民的需要,在这条山路的东西两侧各修出了一条台阶路,总共500多级台阶。
每个台阶起初只有一脚宽,一脚长。一次,李成让发现一批上山的市民和几个下山的市民在台阶处相住了,后来下山的人拽着树枝退到一边,让上山的人先过去,两伙人才错开,各自走远。“看起来这台阶得加宽、加长,有些地方最好分出两条路,方便上下山。”李成让有了主意,第二天,拿着工具又开始干了起来。
一晃4年过去了,李成让不断修整着台阶路,踩塌的地方垫平了,磨平的地方再刨深了。每年,他都要对山路进行两次大修,从头到尾再干一遍;小修从不间断,下雨冲平了,下雪盖上了,听到健身的市民说起哪处的山路又不好走了,他总是回家背起铁锹和镐头,就去干上了。4年了,上下山健身的人几乎都认识了李成让。也有人问他:“这么干图啥呀?”他总是笑着说:“就为大家上下山方便呗。你们从我修的路上走过去,我心里就高兴。”
巧建小树林健身场
天边活动场附近没啥健身设备,到这里遛弯的人没意思,很多人就把腿搭在树杈上,压压腿。李成让看见了,寻思着,原来大家喜欢这么健身啊,可这样容易磨坏树皮呀。他四处寻找山林里死亡多年的树木,锯下其中的一些枝干,一根一根地背到天边活动场附近的小树林,再搭成简单的坐椅,到成人腰间高度的单杠,供大家休息和压腿。有健身的人问他:“李师傅,能给女的弄个打悠悠的东西不,能治肩周炎。”他说:“行啊,我想想啊。”然后他就去南关附近一家修理自行车的摊点,要了几根自行车外带,在超过头高的单杠上做了两个环,于是,各种高度的“吊环”就出现在了小树林里……
几年过去,天边活动场附近的小树林已经成了附近居民锻炼健身的好地方。二十多组李成让自制的健身设施,虽然看着有些简陋,但很实用,很受大家的欢迎。到了周六、周日上山锻炼的人数以千计,很多健身设施都得排队玩。一些居民还自发地拿来编织袋,把“坐椅”横梁等包了起来,这下看着更像那么回事了。61岁的王甲斌家住新华,没事的时候他经常会到天边活动场附近的小树林练“吊环”。“以前就听朋友说,去高尔山锻炼啊,特别好。我还说,高尔山有啥可玩的。去年冬天陪朋友来过一次,一看这个小树林,真好,以后就几乎天天来这锻炼了。”一位在石油二厂工作的李先生吊环玩得嗷嗷好,引得旁边很多健身者都驻足观看,他说,自己起初是陪老婆来这健身,后来自己也爱上了这里。每逢周六、周日,这里的人老多了,还有很多人都是“组团”来的呢。
大家的“义务服务员”
健身的人多了,垃圾也就多了。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来小树林活动场野营的人多了起来,每每野营的人离开了,总会留下一地的垃圾,李成让实在是捡不过来,就在附近挖了三个1米来深的垃圾坑,每天早上他都会先到天边活动场附近的小树林捡一遍垃圾,扔进垃圾坑后,再到附近健身。看着李成让每天在小树林附近捡垃圾,常来这里锻炼的人也越来越自觉了,大家会把能带走的垃圾带走,带不走的也会主动扔到附近的垃圾坑。看到来这里野营的人,大家常常会过去招呼一声,说:“别忘了把垃圾带走啊。”每每看到这种情况,李成让都会呵呵地笑着,他说自己觉得特欣慰。“希望有个部门定期过来把垃圾运走,那就更好了。”
今年开春的时候,有户人家迁坟,在通往小树林健身场的路旁留下一个大坑。那几天,李成让正巧有事没上山,等他上山时,听到好多人抱怨:“这谁家呀,也不把坑填平。这一个人过来玩,都不敢从这过了。”李成让到现场看了看,正巧碰见几位老年人在议论这事,他就说:“没事,哪天我平了它。”旁边一位老年人看了李成让一眼,说:“哪有干这活的呀,多晦气呀。”李成让笑着说:“我这么大岁数了,我不在乎这些。”第二天,李成让比平时起得都早,不到5点半,他就来到大坑边,拿着铁铲干了起来,不到20分钟,就把大坑填平了。等他到小树林健身场活动时,就听见有人问:“那个坑填平了,也不知道谁干的?”旁边有人接话:“老李头干的呗,保证是他干的。”
如今,高尔山上有点啥事,总有人告诉李成让一声。
“西坡有段上山的路不好走啊。”
“有棵大树被风吹倒挡住路了。”
“知道了,明天我就去处理。”
李成让总是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就拿着工具去修路或者清理现场。一个人搬不动歪倒的大树,他就招呼上山健身的小伙子一起帮忙。别说,李成让还是很有号召力的,每次他找人帮忙,别人都会很配合。“老李头都是为了我们嘛,帮忙应该的!”
有人说,在高尔山上,李成让就像大家共同的“服务员”。李成让对此却是乐呵呵的:“服务员好啊,能给别人服务,说明大家信任你嘛。”因为和大家都很熟悉,有人经常和他开玩笑说:“你一天到晚都往山上跑,是不是没有老伴闲的呀!”他每次都会笑着说:“我老伴还漂亮呢!天天给我刷鞋、洗‘工作服’。你们羡慕去吧!呵呵!”
居民眼里的“热心人”
采访李成让的过程中,笔者接触了很多社区居民和到高尔山上健身的市民,问他们觉得李成让这个人怎么样?大家的说法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啊!”
自费绿化荒山头
说起热心肠的李成让,居民们第一个提起的就是他自费绿化荒山头的事。
去年秋天,李成让看到天边活动场附近的荒坡,有了植树绿化荒山头的想法。种树之前,有人问李成让:“你在这种树能行吗?”李成让一寻思,也对,这荒坡虽然荒着十几年了,但总是有主的。于是,他给很多部门打去了电话,结果发现这里几乎是三不管的地方。电话中,马金一位林地的管理人员问他:“你要在这种树有啥目的吗?”李成让笑了,说:“我一不要工钱,二不要分红,树长成了我也不拔。我就看着这里荒着可惜,想义务植点树。”后来,顺城区园林处一位工作人员对他说:“既然是义务植树,你就种吧。”
说干就干,李成让先后去过哈达林场、五龙林场,南口前林场,前甸的苗圃,打电话到会元和温道林场,到处了解苗木情况和价格,还自己制作了《工作手册》、《林场苗圃苗木各乡镇林业站》资料本。对比各处的情况,李成让最后决定去一趟吉林省的柳河县,向一位个体户购买树苗。
今年3月29日早上8点56分,李成让自己一个人坐上了开往吉林的火车,等到了梅河他才发现,自己坐错车了。从梅河火车站下车,李成让并不气馁,他在当地花了8块钱,吃了一碗肉丝面,又倒车往柳河县行去。到了下午,终于到达目的地,他和卖方谈好了价格,选好了87棵红松树苗,112棵樟子松树苗,300棵落叶松树苗,又商量好了怎么把这些树苗运回抚顺,李成让终于满意地坐上了回抚的火车。4月12日,一辆在抚顺中转的大客车把树木运了回来。李成让一个赶到客运站,背着一大袋子的树苗,打了个出租车,就回家了。到了这时候,董传凤才知道,老李头那天出去一天,原来去了一趟吉林呢。
知道李成让想在天边活动场附近的荒山上种树,一位老人说:“这里栽树不爱活啊。石头、沙子多,以前植过树,成活率很低。”李成让笑笑说:“你看我能种活不。”
4月13日,李成让自己背着一大袋子树苗上山了。他先在天边活动场附近挖了一个大坑,把树苗放进去养一养,又在在小树林里贴了一张通知:“4月15日、16日,将在天边活动场附近义务植树造林,自愿参加者,请带铁锹或小铁铲。”
15号那天,有50多人自愿参加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李成让把大家叫道一起,先给大家讲解了种树的要领--“三埋两铲一提苗”。有人笑着问:“老李头,你这种树还挺复杂的啊。”李成让问:“那你说怎么种?”那人在旁边随便挖了两铲子,把树苗一放,再用脚踩一下,说:“这不就成了吗?”李成让笑着说:“你这么种树不带活的。我给你们指定的树坑位置你看见没,那是去年入冬前我就测好距离,挖好的。冬天之前挖好坑,过了这个冬天,生土就能变熟土,死土变活土,这样才能提高树苗的成活率。那些沙子坑、石头多,得先从附近运来黑土,上面再盖上一层沙土,涵养土质和水源,再种树。”“老李头懂门啊。”大家笑起来,随后按着李成让说的种树要领,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为了提高成活率,李成让连续5天,每天背着三个大油桶,里面装着清水,运到山上,挨个给树苗浇水。他还在小树林里又贴了一张“建议”:“来这锻炼的市民,如果您方便,请带一瓶水上来,帮着浇浇树苗。”这个建议支持者真挺多,李成让一看,又是呵呵地笑了。
小树苗的成活率能有96%左右,这让李成让很自豪。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些事让他很郁闷。“树苗总是丢。”这时候,董传凤会拍拍老伴的胳膊,笑着说:“谁拿了谁需要呗。”李成让听老伴一说,脸上的神情也明朗了许多。“对,树苗丢了,我就补种,一直补,补十年,到我80岁,我看能感动拿树苗的人不!”李成让很执著,他说明年买树苗,需要1000棵,他就买2000棵,丢了就补,一定要让这片山坡染满绿色。
哪有需要他去哪
其实不仅在高尔山上,在居民区里,李成让的热心肠也是出了名了。
不久前,宁远街5号楼1单元的楼道起火了。浓烟从楼道的窗户冒出来,引来很多人在楼下围观。一个小伙子从楼上跑下来求助,希望大家帮忙上楼抬水救火,缓解火情。李成让和老伴遛弯正巧路过,看到这种情况,他二话没说爬上了六楼。
当时,已有三个居民正在帮忙救火。起火的是楼道里的杂物。因为五楼到六楼处安装了铁门,门上又上了锁,六楼居民又没在家,大家只能通过铁门往里面泼水。李成让冷静地拨打了119,消防人员告诉他,已经快到楼下了。他放下电话后,又开始帮忙救火。后来,消防人员赶到,并最终扑灭了火情。
今年8月,一场风雨后,社区广场附近的一棵大树倒了下来。社区及时联系有关部门进行处理,但过了三天,依然没有动静。李成让看着倒下的大树树根都暴露在阳光下,树叶开始发黄,挺着急。“这再不处理,就算扶起来,树也活不成了。”他回家拿了工具,先把树根附近进行了处理,又深挖了树坑,然后找来几名社区居民,采用杠杆的原理,用绳子和棍子将大树扶了起来。随后几天,他又是加固树根,又是浇水。树终于活过来了,李成让也乐了起来。
如今是护林防火的关键时期。每天早晨,李成让上山锻炼的时候,都会拿着顺城区高尔山风景区管委会发给他的“义务防火监督员”袖标。看见有人一边走一边吸烟,他都会过去提醒几句。“你不能说:‘这里不能吸烟!’那样别人会反感,反而不听你的。我会走过去,说:‘小伙子,现在林里容易着火,你吸完烟,一定要掐灭烟头呀。最好咱在这站着吸,吸完掐灭了烟头再走。’”看见有人将烟头扔在地上,李成让都会走过去,捡起烟头,确认掐灭了,然后扔进自己挖好的垃圾坑。
这样的事不胜枚举。问李成让是怎么想的?他笑着说:“我1960年入的党,50多年的老党员了,做这些,应该的啊……”(作者:李 俊)
作者感言:
身边的榜样更有“力量”
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你在寒风中感受温暖,
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你在迷茫时看到方向,
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你在无助时找到臂膀,
有一种力量,可以让你真心尊敬渴望效仿。
……
先后四次采访李成让,我体会到了一种力量——执著于默默,却润物于无声。那是普通百姓身上温暖人心的道德力量,是贴近你我的榜样力量。
李成让是一个普通居民,一个爱张罗的热心肠的人。看到社区里的树被风吹倒了,他就想法给扶起来;看到有居民家着火了,他就帮忙抬水救火;高尔山上有人挪坟,留下一个大坑,别人觉得晦气不愿管,绕路上山健身,他却主动过去给填平了……李成让做事的时候很少去想为了什么,能得到什么。本能地去做了,做了之后自己也很开心,他觉得生活就是这样简单。
李成让也是一个忠于自己、做事执著的人。四年默默修山路,修建天边小树林健身场。最初人们不理解,他也不介意,照样干自己的。如今,人们从中得到了方便,认可了他的做法,都亲切地叫他“老李头”。山上有点什么事,大家都会和他打声招呼。而他,做大家的“义务服务员”,一天到晚忙活着,依然乐呵呵。
李成让还是一个讲究方法、胆大心细的人。街道聘他当高山社区棚户区改造动迁质量义务监督员,他天天去现场,39栋楼,每个楼门洞都上去过,留存了大量的图纸和照片,那股子认真劲真不是盖的;他想染绿荒山头,从到哪买树苗,到怎么培土、怎么栽树,所有的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小本子上记录得清清楚楚。
还有很多温暖人心的小事,点点滴滴,就汇聚成了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最强大的地方,在于淳朴真挚,发自内心,所以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值得我们去尊敬;这种力量最强大的地方,在于来自平凡、贴近生活,因为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所以每个人都能以之为参照系,审视和比照自己,去学习、去效仿……
《献给李成让的赞颂词》
一个人,把路修到城市“最高的峰顶”
一双手,把树绿到城市“最远的天边”
古塔无言,惯看夕阳正红
山林有声,赞叹苍老园丁
雷锋城中
他绽放一张朴素笑脸
雷锋林里
他站成一株绿色身影。
古稀之年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