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百姓雷锋(第六届)
薛连喜
薛连喜
——记市中医院循环内科主任薛连喜
每当听到“有患者需要抢救!”薛连喜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跑,跑着去接病人,跑着去抢救患者。他说,尤其是抢救心脏骤停的患者,时间就是生命,能多快一秒是一秒,只有我们医护人员尽力了,才不会给患者及其家人留下遗憾,而我们也尽到了医生的职责。和他工作了十几年的同事张馨说:“咱们主任一年365天,天天在班上,雷锋长啥样咱没见过,可我觉得,咱们主任就是穿着白大褂的雷锋!”
从医18年来,薛连喜以他高超的医术,让患者感受到了医者的无疆大爱,他用自己的行动演绎了医生对生命的礼赞。
患者至上
1993年,薛连喜从大连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在市中医院内科。一上班,这个能干好学的小伙子就给同事和患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护士长李雪回忆说:“那时,薛主任上班来得最早,下班也不走,下了夜班还不走。对每一名患者都非常细心、负责,只要他看过的患者,再次住院保证指名道姓的找小薛医生。”1997年,薛连喜留在了循环内科。
薛连喜常常告诫自己,不能给医院抹黑,不能给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抹黑。
那还是在他当主任之前的一件事。有一天正赶上他值夜班,晚上,妻子给他来送饭,刚吃没两口,一名患者来向他咨询病情和如何用药。薛连喜连忙放下饭盒,耐心细致地给患者讲了起来。讲了多长时间,他妻子不记得了,只记得饭菜都凉透了。患者走后妻子埋怨他说:“你怎么给他讲了那么长时间,要都像你这样还不得累死?”薛连喜说:“应该给患者讲明白。是我们给人家看病开药,如果不讲明白,患者不信任你,不吃,不好好吃你开的药,病不好或者又犯了,他就会说医生水平不行,市中医院水平不行。就因为少说几句话,给医生职业抹黑,给中医院的形象抹黑,哪能那么做呢。” 听了薛连喜的解释,妻子心疼地说:“我说一句,你有好几句。瞅,饭都凉了,对付吃一口吧。”
18年来,薛连喜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经他医治的患者多达3万余人次。
在市中医院,内科工作是最好的,而循环内科则是内科里最好的。多少年来,循环内科始终保持着全院零投诉和医疗纠纷零纪录。成为全院的排头兵,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患者的认可。
循环内科有40张病床,全年却保持着平均130%至140%的使用率,高峰时能达到190%。不能拒绝患者,这是薛连喜告诫医护人员的一句话。循环内科除了抢救患者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年患者多,每到换季,天气变化,老年患者骤增。薛连喜告诉医护人员,患者来了,那是对咱的信任,咱不能因为没有床就把他们拒之门外。于是患者就医高峰时,医护人员的办公室、主任的办公室全部改为病房。
市中医院的就医环境可能不算好,但循环内科却受到患者的推崇,常年病床爆满,其中很重要一点,来源于患者第一、治病救人第一的思想认识。
今年73岁的衣长贵,至今还记得他认识薛连喜那天。2009年的一天,衣长贵的老伴儿生病住进了市中医院,他赶着上医院伺候老伴儿,走到住院部时突然心跳加快。他想着应该先到门诊挂号,可心脏难受得不行。这时正赶上薛连喜经过,他站下来问道:“老人家,你怎么了?”“心脏不舒服。”“快,我给你看看。”“我还没去挂号呢。”“治病要紧,先看,后补手续。”就这样,薛连喜把衣长贵接到科里,给他做了心电图等检查,看老人病情严重,立即收他住院,后补的看病住院手续。这件事深深地感动了衣长贵。“我三年住了四次这个科,还有一次我来住院,紧东面的病室还有一张床,可薛主任一看,我岁数大,那间病房冷,没让我住,就把我让到了医生办公室,直到有合适的病房了,才把我安排进去。从那以后,我认定了中医院,再有什么病,都是上中医院来看。我就冲薛主任和他们科这些热心的医生、护士!”
医术至上
也许是因为薛连喜的患者太多,忙得脱不开身,他是内科惟一没有出去进修过的主任。不能出去进修,薛连喜就向大内科主任请教,向身边的专家请教。翻阅各种医学书籍、杂志,上网了解学科最新进展和动态,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薛连喜在循环内科建立了一个患者档案,除了一般病人,还有因病情复杂而转院的,及时了解他们的诊治情况。他说:“病人在其他医院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我必须知道结果,这样我们再遇到类似的患者,就能及时给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今年4月,循环内科来了一位患者,整个脸红肿,在市内几所医院反反复复看了一个月,都说是过敏,吃了抗过敏药也没见好转,她就又来到了中医院。
值班医生检查完,也搞不清楚,就来找薛连喜。薛连喜看了患者红肿的脸,然后仔细询问了病史和过敏史,他果断地判定肯定不是过敏。“你把上衣掀开我看看。”患者解开上衣,只见胸前上腔静脉曲张更严重。显而易见,这是淋巴转移压迫上腔静脉造成的。“去做个CT检查吧。”检查结果出来,竟是肺癌转移。诊断明确后,患者及时转到了沈阳治疗肺癌。
内科不手术,全凭合理用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患者花最少的钱治好病,这需要高超的医术。薛连喜正是用自己高超的医术,为患者提高了生命质量,减少了病痛,甚至挽回了生命。薛连喜临床诊断与治疗都达到了精益求精的境界。他治病疗效显著,既缩短了病程,也为患者减轻了经济负担。薛连喜说:“患者好得快,减少了经济负担,医院病床周转率也就提高了。这是双赢。”薛连喜的话辩证地解密了循环内科社会效益、社会形象提高的原因。
生命至上
循环内科主要诊治心脏系统疾病,在这里最能体现时间就是生命的概念,而薛连喜则是最能和时间赛跑的人。这些年,薛连喜接触的心脏病突发患者太多了。只有医生知道,诊疗心脏病患者,特别是猝死患者,争分夺秒有多么重要。
2005年,48岁的曹广清觉得心脏病犯了,立刻从家往市中医院赶,刚到住院部一楼便倒在了地上。接到指令,薛连喜第一个跑到楼下,就地实施抢救。情况万分紧急,曹广清已经没有心跳了。薛连喜又实施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一下,两下,三下……按照医学理论,如果患者4至8分钟内没有心跳活动,既属死亡。看到患者还那么年轻,薛连喜想,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能放弃。他跪在地上,一连按压患者心脏一个多小时,曹广清终于恢复了心跳。薛连喜长吁一口气,让医护人员赶快往病房抬,继续抢救。谁知,曹广清刚被抬上电梯,又没有心跳了。薛连喜就地再次实施心脏按压,结果一直到曹广清抬到病房,还是没有生命迹象。抢救这么长时间没有效果,完全可以放弃了。薛连喜没有放弃,他看了一眼闻讯赶来,悲痛欲绝的曹广清的妻子和孩子,继续实施抢救。抢救进行了四五个小时,奇迹诞生了,曹广清恢复了自主心跳,有了生命迹象。累得满头大汗的薛连喜,这时才感到双肩酸痛,两个手掌也早已淤紫了一大片。
如今,曹广清很健康。每当想到一个个被他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患者,薛连喜就有一种作为医生才能体会到的喜悦。
作为医生,每天不得不面对死亡,薛连喜也常为自己无力回天而遗憾。
2011年11月14日下午3点,某中学初二一名女学生,上体育课时突然倒地猝死。“120”把这名女生接到医院后,薛连喜尽管实施了抢救,可她还是没有心电反应。抢救在继续,薛连喜在努力,一个多小时后,这名女生有了微弱的心跳。于是,抢救转到了下一步——气管插管。当女生的气管被切开时,喷出来的血溅了薛连喜一脸一身,但他仍全神贯注地做着心肺复苏抢救。抢救一直进行到凌晨1点,由于病情过重,这名女生还是离开了人世。一个如花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薛连喜和参加抢救的医护人员都流下了难过的眼泪。面对薛连喜与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面对薛连喜的满头大汗和疲惫不堪,女生的家人说:“你们尽力了,我们没有遗憾。”但薛连喜仍在心中暗暗自责:尽力了,不是医生的最高追求。家属可以理解宽慰医生,医生不能自己理解宽慰自己。
不抛弃、不放弃,不给患者留下遗憾,这是薛连喜做医生的底线。这种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也赢得了患者的信任与感激,赢得了一个医生渴望得到的良好口碑。
团队至上
患者一年比一年多,病房常年超负荷运转,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相当大。
同事张馨说:“从我上班的时候起,咱们主任就一天没休息过。我现在很多好习惯,比如对待患者耐心、细心,有责任心,主动加班啊,都是向咱们主任学的。”张馨实习时就跟着薛连喜,毕业后又分到一个科。12年来,薛连喜对她潜移默化影响自然比别人多些。张馨敬佩薛连喜,科里的医护人员也都敬佩薛连喜,发自内心地向他学习。院党委书记董雅娟有个直观感受,不论节假日还是大周末,只要她来到循环内科,不论上夜班的还是下夜班的医生,都在科里忙忙碌碌。这时,董雅娟总会关心地督促一句:“你们下夜班怎么还没走啊?”几乎所有医生的回答都是一样的:“我有患者。”“我来看我的患者。”患者衣长贵深有感触地说:“我在薛主任的病房,一星期七天,天天能看到他,天天能看到我的管床医生。就冲这一点,就让我相信中医院!”
工作负荷高,压力大,很多人以为,循环内科肯定人心思动。然而情况恰恰相反,不论医生还是护士,没有一个人愿意离开循环内科,离开薛主任。护士楚岩告诉记者:“咱们主任为人正直,处处为咱们着想,工作虽然累点,可我们心里轻松愉快。”她说,薛主任是大家最信赖的人。有一次,她孩子发高烧,抽搐了,紧急关头,她第一个想到要找的人就是薛连喜。薛连喜接到电话,一边安慰她,一边帮助她联系好了儿科。患者多的时候,看到护士忙不过来,薛主任经常帮着接呼叫器,帮护士给患者拔针。我年龄大了,怀孕时反应强烈,有时薛主任看到了就说,你回家休息吧,我替你上夜班。有时工作压力大,难免火气大,薛主任就说:“又上火了?跟我说说。”护士商晓明的父亲得了癌症,她和母亲都没了主意,是薛主任帮她联系肿瘤医院,联系其他科室给她父亲做手术。科里不论谁有事,薛连喜从来都主动伸出援手。“这样的领导没有人不感动,跟着咱们主任,能不把心思扑到工作上?”护士长李雪从薛连喜办公桌里拿出一把螺丝刀说:“咱科全是女同志,就他一个党代表。加床抬床呀,挂个门帘、修个血压计呀,我们一张嘴就喊:‘主任,抬床!主任挂窗帘……’主任什么活都会干。看,这把多用螺丝刀是他特意买的。”
当然,薛连喜不是铁人,他也有生病的时候。每当有病了,他打滴流肯定比别的患者快,四平八稳地躺在床上他做不到。所以,尽管他也知道打快了对心脏不好,但还是快打,打完了好赶快工作。当压力大的时候他就跑步,用运动的方式给自己减压。李雪说:“咱们主任跑得可快了,卫生局1500米纪录是咱们主任的。这种减压方式最适用咱们主任,锻炼身体不说,工作也能用上。有时科里来了急救患者,半夜不好打车,他就跑着来医院。”
家里至上
薛连喜把医生的职责看得高于一切,而且他工作太投入,只要一工作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因此,妻子从来不让他接送孩子,就怕他忘了,把孩子撂到学校里。如今他的孩子已经上初一了,他只开过一次家长会,还是班主任点名让他去的。薛连喜的妻子说:“班主任说,孩子填的家庭状况表里有父亲,可从来没见过,必须让他来一次。”
薛连喜一家三口从来没一起出去旅游过。孩子经常对他说:“爸,别的同学都全家出去旅游过,咱们家也一起出去旅游一次呗?”有一次,薛连喜实在过意不去,当妻子领着孩子在北戴河旅游玩了一天,他第二天特意赶了过去。但去了他也没一陪到底,只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赶了回来。他实在放不下工作,这次特意赶到北戴河,也是为圆孩子一家三口旅游的梦。
薛连喜知道自己欠妻子的太多,欠孩子的太多。所以,只要他没有急救患者,他从来都是下了班就买菜,回家就做饭,孩子点什么就做什么。他说:“我欠他们娘俩的太多了,能补多少就补多少吧。‘无情未必真豪杰’,我只能把家装在心里,毕竟家人是我工作的最大动力和支持呀!”
薛连喜自觉欠家人的,但就是这样,他依然把对家人的爱,分给邻居一部分,他认为邻居也是家里。邻居孙大哥夫妇都患有小儿麻痹症,行动不便,生活也比较困难。邻里相处十几年,薛连喜一直在生活上帮助他们。买菜给他们带一份,省得他们上下楼费劲;逢年过节,米面肉什么的送去一大堆,缓解他们拮据的生活。有一次,孙大嫂发烧41℃,用药后一直不退烧。当时已经是后半夜了,孙大哥犹豫半天才过来求助薛连喜。薛连喜穿上衣服就过去了,检查一番之后,又跑到医院取回了对症的药。一去一返,回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
医德至上
当医生,还是名医,朋友自然不少,可薛连喜从医18年来,从来不赴患者的饭局。薛连喜拒请,更不收红包。他说:“患者生病已经加重了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我们怎么能再接受人家的红包和吃请呢?这样的事我做不出来!”如今,在他的示范带动下,不仅他自己做不出来,全科医护人员也都做到了做不出来!张馨说:“咱们主任为人很正,领导家属、自己家人、朋友来看病,跟普通患者一样对待。谁想出院多开几天病假,这事可别找咱们主任,他保证不给开!”李雪说:“用世俗的眼光看,咱们主任不太圆滑、有点不懂人情世故,可他正因为有一身正气、一腔热情,才赢得了众多患者和医院上下的认可。咱们医院不论谁不舒服了,都愿意上咱们科,让咱们主任先给看看。咱们科人气可旺了呢。”薛连喜说:“和患者可以交朋友,但绝不能在饭桌上。”(作者 王慧)
作者感言:
在采访薛连喜的过程中,我常常从他的言谈里嗅到一阵阵淳朴、纯净和正气。渐渐地,我品味出,这个人的内心是安宁的,淡泊的,洁净的。他的脑海里只有他的患者,跃动着治病救人的信念,然后心无旁骛,专心救死扶伤。我想,这个职业之所以受到羡慕,医生之所以受尊敬,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像薛连喜这样的人,人们才将宝贵的生命托付给他们。
《献给薛连喜的赞颂词》
救死扶伤,他以良心入药
望闻问切,真情乃为良方
低于一切,是对利益的索取
高于一切,是给人生的希望
在离伤痛最近的地方
医德比医术更能抚平创伤。
心不被玷污
手不染铜臭
他以爱心雕刻灵魂
给雷锋精神披上圣洁的衣裳。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