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百姓雷锋(第十届)
赵世刚
赵世刚
一颗善良心一生助学情
——记抚顺市河东街道东方社区百姓雷锋赵世刚
赵世刚外表看上去平凡普通,像街道上随处可见的老人: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慈眉善目,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平淡随意,但故事却让人感动,触及灵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这是毛泽东主席赞扬雷锋同志的一句名言。而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年近80岁的赵世刚老人同样用他一生默默捐资助学的行动,践行着他乐于助人的精神情怀。
一位78岁老人的爱心账单
赵世刚,年近八旬,本该安享晚年,他却内心始终有所牵挂,牵挂那些因为种种原因家境贫寒,难以完成学业的贫寒学子。这一牵挂就是数十年,受他资助学生达200余人,捐款总额20余万元……
张雨柔,初二开始每月300元,现高二每两个月1000元或1500元;王一宁,资助两年,每月300元,升入大学3000元;张腾,资助3年,每月200元;吴一瑄,高三资助一年,每月300元,升入大学3000元;时月,从高一至今每月300元,住院3000元;陈洪,从小学二年至毕业每月200元……
这是一份爱心账单,账单的背后是一位老人与受助孩子们的故事。几十年来,老人每月都要为受资助的孩子汇款,从未间断过。
这份账单的主人是顺城区河东街道东方社区78岁的退休老教师赵世刚。从1959年上班第一个月开始,赵世刚就开始资助贫困学生。现在已退休多年,但他仍然在资助着贫困学生。数十年来,这份爱心账单一直延续着。老人说,单这几年,他每年差不多就要拿出两个月的退休金,大概8000元左右。
东方社区有个叫吴一瑄的女生,母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一次病发外出时将自己双脚冻伤导致截肢,父亲几年前过世,母女两每月仅靠微薄的低保金维持生活。赵世刚了解到她家的情况后,在社区的陪同下找到了吴一瑄,语重心长地对她说:“不要因为钱而有心里负担,爷爷帮助你。”就这样,赵世刚每月拿出300元贴补母女两,吴一瑄在赵世刚的资助下顺利地完成高中学业,并以586分的成绩考入了杭州工业大学,大学毕业后又考上了研究生。临上大学前,赵世刚为吴一瑄拿了3000元。
新宾木奇中学的张雨柔,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靠种地维持生计,家中还有一个5岁的弟弟,生活十分困难。赵世刚了解情况后,从张雨柔初二开始一直资助到现在,初中时每月资助300元,现在每两个月资助1000元或者1500元。
在赵世刚老人的记忆深处珍藏着他资助过的学生们,他们的成长令他欣喜。他说,他给予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更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撑,他更希望自己资助的同时,给孩子们的精神注入丰富的道德营养,给予他们无穷的向善向上力量。
幼时受助,感恩一生
赵世刚所做的一切源于自己感恩的情怀。回忆童年,赵世刚说,原本有些痛苦的童年,不知为啥回忆里却是满满的幸福。父亲早年患病去世,母亲改嫁。11岁时,他便无依无靠。从上小学起赵世刚就受到了政府的支助,赵世刚说,别人以为会是有些苦难的日子,他却被照顾得很好。1953年,赵世刚考入抚顺市一中。一中就读期间,他享受政府每月给予的助学金。一直到现在他还清晰地记得他的奖学金数额:13.5元。那时候,鸡蛋2分钱一个,一个月的住校伙食费8.5元,还剩5块钱可以买衬衣衬裤,香皂和牙膏等。住宿期间,老师还会自己或是找来年龄稍长些的女同学为他洗被单子什么的。这些恩惠点点滴滴汇集在赵世刚的心里。他暗下决心,把自己所得的一切都要奉献给这个温暖的社会,让像他一样生逢难处的人也有机会顺利成长,他常常憧憬,自己一旦工作了,有能力了,也要回报社会,帮助有困难的人,让那些人不因贫困而影响学习和发展。他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去关爱有困难的学生。1956年,赵世刚被保送到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习。毕业从教后,他开始资助贫困学生。“有多大的力就出多大的力,不能让家庭贫困的孩子辍学。”这是赵世刚多年来的愿望。
1959年,赵世刚参加工作时每个月工资是43元。虽然收入不多,但他每个月都要拿出一部分钱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当时,有个叫高小博的学生,因家庭贫困不得不辍学,赵世刚知道后,找到了高小博的家中,拿出20元钱,并说服了高小博的父母,让孩子继续上学。从那以后,赵世刚看到高小博的鞋破了,就给买来新鞋;冬天看到孩子被严寒冻得双耳通红,他就给买来棉帽子;每天中午他都多带一份饭给孩子吃,帮助孩子顺利完成了学业。
1970年,赵世刚被调到新宾满族自治县工作,后到木奇中学执教。在木奇中学执教期间,他向农村贫困学生资助达1000余元。近几年来,赵世刚通过社会各种组织,寻找资助信息,并主动参与了市妇联组织开展的春蕾助学活动。正是这个春蕾助学活动,让赵世刚结识了更多的贫困学生。就读于抚顺市第一中学的时月就是其中的一个。从高一开始,赵世刚每月资助她300元。今年春节期间,时月突发心肌炎,赵世刚又给她送去了3000元。
赵世刚说,如果没有老伴的支持他也不能完成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人生理想。说起这些他的眼睛有些泛红。他告诉记者老伴离开他不久,他总会想起跟老伴一起的那些日子,清贫,但是快乐。他说,年轻时家里有三个女儿,算不上宽绰,如果自己把工资拿出一些给那些生活困难的孩子们了,家里的生活就得省着点,也没啥过不去的坎。等三个孩子都成家立业了,赵世刚觉得经济上宽裕了不少,可是已经过惯的节俭生活的老人会把自己的积攒下来的钱,拿出更多给贫困家庭里的孩子们寄去。他指着身上的一件毛线织的衣服说,是老伴织的,每年冬天都会穿上它,很暖和。看得出那是一件穿了有些年头的衣服,赵世刚仍然很珍惜它。生活里我没有太多的需求,能够帮助到别人是我最大的快乐。
让雷锋精神像蒲公英的种子遍地开花
“让雷锋精神像蒲公英的种子,随处播撒,遍地开花。”第一次见到赵世刚,在河东街道东方社区办公室的门外。当天,社区漂亮的办公楼外彩旗飘扬,锣鼓喧天,很热闹。是赵世刚成立的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正在社区搞志愿服务。队伍里有磨刀、医疗、敬老理发、法律咨询等服务内容。赵世刚语气平和地对记者说,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让雷锋精神和爱的种子在百姓中间薪火相传。
社区工作人员说,在近60年的时间里,经赵世刚资助的贫困学生大概有200余人,累计资助款20余万元。赵世刚老师在资助贫困生的过程中,不图名,不图利,只是默默地做实事,从不对别人提起。“我不用他们记得我,只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将来能用爱心回馈社会。”赵世刚说。
除了捐资助学,全国各地发生自然灾害时,赵世刚时常捐款捐物。“‘8·16’洪灾时捐了些衣服,衣服都是孩子们给买的,我们也穿不了那么多;还有就是汶川地震时捐了1000元;特殊党费交了1000元;还有四川一个地方地震我捐了500元,其它的记不得了。”赵世刚老人说,一般情况下,他有钱的时候就捐钱,没钱的时候就捐些物品,但无论是捐钱还是捐物,家里人都特别支持他。
近期,赵世刚老人很热心参加自己倡议发起的蒲公英志愿者服务队活动,利用每月第一周周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队伍里包括磨刀、医疗、敬老理发、法律咨询、廉政教育、用电服务七支小分队。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仪式上,赵世刚老人代表志愿者向小区居民发起了倡议,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志愿服务的队伍中,将爱心永远传递下去。
与赵世刚畅谈,不知不觉到了中午。那些捐资助学和开展蒲公英志愿者服务的历历往事,散发着光荣与梦想,激情与豪迈,赵世刚总结说:“我已年老,可雷锋精神永远年轻,它应该永永远远地传承下去,让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充满了温暖和友善,让我们里生活里充满了幸福的阳光雨露。在他平淡的述诉中,记者真切地看到寻常巷陌百姓人家,雷锋精神永伫。(记者 赵严冰)
《献给赵世刚的赞颂词》
岁月赋你以冰霜
你还年华以琼浆
几十年星星点灯
让寒门学子找到成长路
爱胜黄金
生命好似泰山重
大爱无声
名利堪比鸿毛轻
默默行善的古稀老人
固守清贫的道德富翁
爱如蒲公英
山野飞遍,郁郁葱葱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