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满族民间考古者的发现之旅
2017-05-25 19:12 中国民族报 关捷
1226
郑英杰,作为土生土长的沈阳满族人,只要有时间,他就会骑着自行车、挎着照相机,到街头巷尾、田野山区去寻找即将消失的古迹。这个执着的人,一走就是8年。他先后发现了数10处历史遗迹和文物,还被聘为...
一个满族民间考古者的发现之旅
□ 关捷 文/图
郑英杰(左二)和史学家、文物保护专家一起勘察清代遗迹。
郑英杰接受媒体采访。
郑英杰,作为土生土长的沈阳满族人,只要有时间,他就会骑着自行车、挎着照相机,到街头巷尾、田野山区去寻找即将消失的古迹。这个执着的人,一走就是8年。他先后发现了数10处历史遗迹和文物,还被聘为沈阳市文物保护监督员、文物古迹保护协会会员。
找到努尔哈赤后人的祠堂
2008年4月,郑英杰在沈阳通天街上穿行。忽然,他在两座红楼之间看到一个带有琉璃瓦的老房子,看上去格外显眼。他走近一看,原来是自来水公司的泵房,但从墙角的雕饰可以看出,这绝不是现代的建筑。郑英杰打听了许多附近的人,也没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回到家后,郑英杰翻阅了沈河区的很多历史资料,里面都记载这个位置是伪满时期建的伊氏宗祠。
郑英杰忽然想到一件事。有一年,他到沈阳东陵区英达乡公家村去考察努尔哈赤四子镇国将军汤古代及后裔的墓地。当时,他听那里的老人说,汤古代家在沈阳南关曾有座宗祠。
郑英杰想,那位老人说的和新发现的也许是同一座宗祠。于是,他开始查资料进行考证。最后,他得出结论,这里就是汤古代的后人——沈阳缙绅伊文郁修建的宗祠。
伊文郁(1885—1944年),奉天法政学堂毕业。作为清朝宗室后裔,他不肯入仕,一直以律师为业,曾为奉天维城学校的校董。伪满时期,伊文郁在小南关火神庙胡同自家的西院修建了这座宗祠,并请了宗室溥杰、宝熙撰写了《建庙记》和《宗祀序》等。解放后,他们家被迫搬出那里。
1977年,伊氏宗祠的大部分建筑都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几座四层楼房,仅保留一座建筑作为自来水公司的水泵房。作为沈阳地区为数不多的宗祠,而且是爱新觉罗皇族的祠堂,这座建筑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发现努尔哈赤福陵陵界
2010年6月7日,天气晴好,郑英杰决定到东陵后山找一找清朝福陵康寿太妃园寝。他一路上边走边拍,也没有什么新发现。不知不觉地,他走过了福陵、后山、火车站,走进了后陵前堡。
在后陵前堡里,他走遍了每一个胡同。可他只看到了几个太妃园寝的柱础和一些构件,别的什么也没有发现。后来,他遇到了康寿太妃园寝看坟人的后裔赵先生。赵先生告诉他,园寝什么都没了,说罢,就把他带到了原来康寿太妃园寝所处的位置上。
眼前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玉米地,丝毫看不出这里曾有座皇妃的园寝。从太妃园寝回来,郑英杰巧遇了一位姓李的老人。李老先生对他说:“我家的地头有一块陵界碑,你想不想看看?”郑英杰说:“太好了,我当然要去看看。”
于是,郑英杰便随老人来到李家的庄稼地,那里果然有一块汉白玉的石碑立在草丛中。上面刻着“陵界”两字。老人说:“这是东陵的陵界碑,整个东陵的山上只此一块,还没发现别的地方有同样的。夏天我就把它立起来,等到冬天我就把它放倒,你回去后不要告诉别人,我真不想失去它。”
从后陵前堡回来后,郑英杰对这块“陵界碑”做了一些研究。他认为这块碑很可能是清末民初立的,因为早期福陵有青、白、红三层界桩,而且三层界桩的范围都很大,没有必要在山上立界碑。而清末民初三层界桩已经荒废,福陵原来的陵界大多被开垦成耕地。当时的政府很可能又在福陵四周的山坡上划定陵界,立起界碑,但最终界碑也没能阻挡人们开发的脚步。现在这块陵界碑也危在旦夕,说不定哪天连同村子一起被高楼大厦所代替。
“九·一八”撤军的伤心地
2010年11月5日,郑英杰在沈阳柳林街某部队留守处的门前停留了一下,看到院里有一片平房,他便走了进去。他看见里面竟然有三栋青砖砌筑、上铺黑色铁皮瓦的老房子,其中一栋保存非常完整,约有110米长,剩下两栋被改动得非常大,只有山墙和窗户以下是原来的,其余部分都被换成现在的建筑材料。
回到家后,郑英杰翻阅了有关北大营的老地图和老照片,再对照卫星地图仔细查看,基本认定这就是民国时期东北军北大营的老营房。
为了更精确,郑英杰又去请教收藏家余泓。余先生为他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北大营各部驻防图。从这张地图里可以看出,这些营房是上世纪20年代末在北大营东墙外新建的,而且各部的位置标注得也很详细。
为了进一步搞清遗址的历史年代和脉络,郑英杰和历史学家王建学、收藏家余泓、辽宁文保志愿者召集人孙叶新等多次到北大营遗址现场进行走访、勘察。经过与几位历史亲历者和老住户的交谈,再加上已经掌握的史料,最终认定该建筑是20年代末在北大营东侧为东北军七旅六一九团新增建的营房,驻扎在这座营房里的是东北军七旅六一九团二营一连。
1931年“九·一八”爆发时,东北军最后就是从这里撤出的,它也是北大营历经劫难幸存下来的唯一遗址。在英美战俘营未建成之前,最初关押英美战俘的地方也很可能在这里。解放战争后期,这里还是关押和改造国民党官兵的地方。后来这里十几栋老营房陆陆续续地被拆除了,如今只剩下这3栋珍贵的遗址了。
北大营遗址的发现引起了社会和媒体的关注。目前,沈阳市有关部门正在开展这处遗址的保护申报工作。
隐藏在楼群里的清代古庙
2011年3月的一天,郑英杰乘车经过沈阳浑南新区营城子时,发现路边楼群里竟隐藏着一座老建筑,于是,他急忙下车想看个究竟。
郑英杰看见一位老尼姑和几位老人正准备把老房子当做临时拜佛的场所。他走过去,和老人聊起了这座寺庙的情况。原来,这座庙叫珠宝山兴隆寺,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现在准备重建兴隆寺,屋后大殿的地基都打好了,等大殿建好之后,这座老房子就要被拆除,原地再建。.
听老人这么一说,郑英杰心里凉了半截,赶紧掏出照相机里里外外拍了起来。
郑英杰仔细端详,兴隆寺建在山坡上,是一座硬山式建筑,里面雕梁画栋,各部分都保持比较原始的状态,特别是几处砖雕非常精美。郑英杰想,这样的老建筑要是拆了,那真是太可惜了。
回到家, 郑英杰便开始查阅资料,在老地图中查到营城子村北的确标注有座小山,在《东陵区志》里也查到了兴隆寺的相关资料,这座庙最晚建于清雍正年间,乾隆年间重修过、张作霖主政时期村民也修过。沈阳像兴隆寺这么原始状态的古寺很少见。现在,他正在四处呼吁,希望这座建筑能得到保护和维修,让后人还有机会再见到它。
郑英杰有自己的工作,考古只是他的业余爱好。多年来,他放弃了休息时间,骑自行车走遍了沈阳城乡,也自费乘车走遍了辽宁有古迹的地方,将那些古迹一一“叫醒”。今后,他打算把沈阳周边的文物古迹都勘查一遍,然后,将照片结集成册,留存历史。因为他发现,古迹在他调查的同时正悄悄地消失。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努尔哈赤传说的叙事传统与当代传承——以新宾为例
- 下一篇:透视满族说部中的饮食文化
相关文章
-
04-07抚顺人宋玉库是怎样逃出矫正辅导院的?
-
04-07王尧:电车的味道
-
04-07民生记忆之七:百货大楼今昔
-
04-06抚顺武林事件:保护电厂的地下党员卢元祥
-
04-05透视满族说部中的饮食文化
-
04-05满族姓氏探源:吉林他塔拉氏
-
04-058_《满文老档》8
-
04-057_《满文老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