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乐园聚乐舞台(1938年10月摄)
共乐舞台班底
梆评兼演班底。原为榔子六合班,约1919年来抚,在共乐舞台演出。全班50余人,主演筱九宵、筱三宝、李童生、骆洪年、十三妹。1920年起,营业逐日萧条,主演先后外流,由二、三路演员维持演出。
1921年后,落子演员刘玉环、李保林、胡玉亮、慕长生入班演唱,改成梆评“两下锅”的班底。常演剧目有《走雪山》、《三娘教子》、《花田八错》、《珠痕记》、《杜十娘》、《桃花庵》等。

评剧坤旦李金顺
曾在“南孙班”学过戏的评剧名角,依次为:白玉霜、李金顺、花莲舫、金灵芝、花小仙。
至1926年,评剧坤旦李金顺、李宝顺、筱桃花、筱菊花、筱灵花等,均先后来此搭班演唱。主演的剧目《花为媒》、《王少安赶船》、《李香莲卖画》、《杜十娘》等,深受观众欢迎。为抚顺早期演出评剧的主要班底。1926年,聚乐舞台兴建,京评名角多在聚乐舞台应邀演出。两地隔道不过百米,共乐舞台无力争衡遂歇业。

欢乐园聚乐舞台(1938年10月摄)
商场戏院班底
京剧班底。领班于月楼原属梆子演员,后改习京剧。
1928年,于月楼与妻于佩尧在沈阳商埠大舞台组班演出,常以《塔子沟》、《大溪皇庄》、《铁公鸡》主演大轴。
1930年后,主演先后辞班,于月楼携家落居抚顺,在商场戏院重新成班。沈阳、抚顺两地艺人相继搭班,演员时达40余人。主演老生于佩尧,青衣花旦蒋银花、紫金花、于亚珍,花脸小黑灯,文丑何兴州、何喜。演员多来自梆子草台班社,功底扎实,会戏较多。拿手戏有《界牌关》、《战长沙》、《黄鹤楼》、《盗宗卷》、《乌盆计》、《铁弓缘》、《花田错》等。因于月楼擅演《铁公鸡》,以真刀真枪对打见长,观众常谑言:“于月楼、于月楼,三天两头铁公鸡!”

京剧名家程永龙
周仲博在京剧《连环套》中饰演的黄天霸。
由于班底演员行当较为齐全,至1935年,京剧演员程永龙、曹毛包、张春山、周仲博等,先后应邀搭班主演。剧目有《关公辞阿瞒》、《老王请医》、《双狮图》等。商场戏院成为京剧单一剧种演出的早期剧场。1936年后,商场戏院地处煤炭掘进地区,土地被征,戏院拆除,演员先后赴外地搭班。
聚乐舞台班底
京评兼演班底,1935年成班。聚乐舞台原属日本煤炭事务所,市场同业公会联合经营的戏院。同业公会为活跃、繁荣市场,对班底多补贴资助,班底演员较为固定。
梆子演员有花筠青、金紫霞。京剧演员马德龙、李金兰、李相如、高庆勇。评剧演员何小培、侯金娃、刘德海。琴师王文贵、祝景华。武场乐师曹奉海、陶洪声、杨连生。
因班底演员可京评兼演,又能适应各地主演的戏路,至1943年,白玉昆、张云溪、筱九宵、曹艺斌、容丽娟、王汇川、雯蒻彧、筱麻红、于小芳、于小芬、于小燕等京评演员,多次应邀搭班演出。
演出剧目繁多,有《西游记》、《八宝公主》、《天雨花》、《走麦城》、《古城会》、《大闹嘉兴府》、《四杰村》、《芙蓉花下死》、《狸猫告状》、《空谷兰》等。为抚顺演出较久和具有艺术实力的固定班底。
1945年国民党进驻抚顺后,战事频繁,商亚萧条,娱乐业也随之清淡,班底被迫解散。

欢乐园聚乐舞台(1938年10月摄)
芙蓉花下死-坐房伤悲(李金顺)
移花接木-手扶栏杆(李宝顺)
筱九霄(1896~1948) 本名尹凤鸣。京剧演员,工猴戏、武旦。出生于河北省武强县。幼时父母双亡,流浪乞讨为生。1907年被河北梆子旦角刘平云(艺名银菊花)收留,取艺名筱九霄,学河北梆子武旦、刀马花旦。在严师督教之下,他练就一身硬功夫,尤以跷功和鼎功著称。
李金顺,女,1896年生,天津市王庆坨人,评剧女演员,工旦。她是第一代评剧演员,“李派”创始人;是评剧进入“奉天落子”时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其父为高腔演员。李金顺幼年曾习京韵大鼓、京剧、小调16岁拜孙凤鸣为师学唱落子。1920年到哈尔滨演出,因唱腔大鼓味过浓,观众把椅垫仍到台上。李金顺没有后退,投到倪俊声处学艺,并转艺多师,终于形成了吐字清晰,纯朴又充满感情的大口落子演唱风格。
李宝顺,1913年出生,天津市人。评剧女演员,工旦行。幼年曾学河北梆子,12岁从李金顺改学评戏。15岁拜张存凯为师,又受益于珍珠花、杨柳青。曾与李金顺、李银顺、花玉兰、新翠霞同以演出。30岁独立挑班,曾赴北京、张家口、济南等地巡演。
程永龙(1873—1946)河北霸州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入京东“庆太平”科班学二黄老生。程永龙坐科永胜和科班,所学以梆子为骨,兼以皮黄,加之其本身曾学过二黄,这就为程永龙以后由梆子逐渐向京剧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程永龙先生是京剧梆子“两下锅”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关公戏、武净戏、武生戏蜚声剧坛。唐韵笙、刘奎官、李少春的关公戏均曾受其影响。1946年,因精神抑郁最终失常的程永龙孤寂的死在了沈阳市中央大戏院后台。享年七十三岁。
周仲博,京剧老生。出生于1925年8月,东北京剧界文武老生的代表人物。生于梨园世家。自幼随父亲周凯亭学艺,6岁便开始登台演出,艺名为“盖神童”。他文武兼备,声音高亢响亮,武功扎实,戏路宽广。他刻划的人物形象生动而细腻。在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汲各家流派之艺术精华,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被誉为东北京剧界文武老生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