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

抚顺碳素厂原厂长郎常春回忆艰苦创业

2017-06-03 16:49 《抚顺碳素厂志》 郎常春 1916
郎常春  厂志主编邀我写篇回忆录。经过认真思考,把记忆中的一些琐事加以整理,想从几个不同侧面反映工厂扩建时期,职工群众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下面几件事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虽小,却可反映那个时期的特点,值得回味。  “窑洞精神”。我是1967年4月调到抚顺炭素厂工作的。当时工厂迁址扩...
抚顺碳素厂原厂长郎常春回忆艰苦创业 图1
郎常春

  厂志主编邀我写篇回忆录。经过认真思考,把记忆中的一些琐事加以整理,想从几个不同侧面反映工厂扩建时期,职工群众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下面几件事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虽小,却可反映那个时期的特点,值得回味。

  “窑洞精神”。我是1967年4月调到抚顺炭素厂工作的。当时工厂迁址扩建前期工程刚刚开始,新厂区一片荒凉,杂草丛生。我们在一座旧砖窑内摆上几张办公桌,用道木搭成大通铺,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从事扩建工程的厂领导和技职人员20多人吃住在这里长达1000多个日日夜夜。当时哪有什么更衣箱,工人上下班更衣,也只是在窑洞的墙上钉个钉子,把衣服挂上就是了。

  窑洞不仅光线差,而且湿度大,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精神饱满,以苦为乐,扎扎实实干出了一番事业。在这里,起草了设计任务书,绘制了建设蓝图,发出了会战号令,培养了抚炭精神。如今,这种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的“窑洞精神”,仍然给人鼓舞,催人奋进。

  “三结合”的施工队伍。炭素厂扩建前期,由于全市正规的施工队伍有限,申请市安排施工的项目往往排不上号,就是列入市计划内的,也会因施工队伍“猫冬”而耽搁。为加速工程建设,除成型厂房等大型主体工程待市里安排施工之外,附属配套工程,如锅炉房、制剂厂房、沥青库、倒班室、浴池等项目,都由厂组成的“三结合”施工队伍自营建设。

  当时这支队伍中,有3名瓦工是从石化公司借调来的,其余都是从厂内临时抽调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占70%以上,有些同志本身就是搞土建的,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所以自营工程的质量都比较好。在施工过程中,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既是指挥者又是劳动者,懂技术的干技工活,不懂技术的干力工活,工作起来不分干部工人。那个时候真是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领导干部白天与工人一起劳动,晚上还要开会或处理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业务工作。虽然很辛苦,但一看到自己动手建设的工程项目一个接一个竣工,心里总有一种自豪感。

  “抡水泥”。前期建设三大材料缺口较大,水泥不足尤甚,上级分配的数量满足不了工程的需要。当时我们得到了抚顺水泥厂的支持,他们把因雨季或运输原因不能及时发运的水泥指标批给我们,能抡运多少就发给我们多少。每当“机遇”来临,全厂职工闻风而动,干部、工人齐上阵,披星戴月抡运水泥。刚生产出来的水泥热得烫人,不少同志的肩膀、后背都烫脱了皮,但他们没一句怨言。因为水泥到了家,工程就有了保证,大家的心头总是美滋滋的。

  “节省三角五分钱电报费”。因建设资金来之不易,抚炭人勤俭节约,珍惜有限的资金,精打细算把钱花在刀刃上的事例举不胜举。这里仅说一件小事,用珍惜分文来概括绝无夸张之嫌。

  1968年我和曹洪海去冶金部汇报情况及争取建设资金,得到部领导的支持,答应拨款88万元用于前期建设。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小曹高兴的不得了,立即跑到附近的邮电局,想给厂里发个电报,报告这个全厂职工急切等待的音讯,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一喜悦。经过反复压缩电文,仅需要三角五分钱的电报费。

  但又一想,如能买到当晚返抚的火车票,次日就可回厂,电报到了人也到了,何必再花电报费。于是我们赶到北京站,果真买到当晚返抚的火车票,这三角五分钱的电报费就这样节省下来了。

  “清水炖白菜”。扩建初期工作环境艰苦,吃的问题就不言而喻了。先是职工自己带米自己做饭,费事费时,后来利用旧窑洞改建了一个简易食堂,主食是常年一贯制的窝头,副食是清水炖罗卜白菜,外加咸菜开口味,当时食油、肉食供应量很低,居民每月仅有三两油,食堂很难见到荤腥。有时碰上生了蜜虫的白菜,由于很难洗,菜炖好后蜜虫漂在上面,爱开玩笑的同志给这样的炖菜起了个雅号叫“肉末炖白菜”。

  虽然那时生活上单调清苦,对于经过紧张劳动之后的职工来说,省去自己做饭的麻烦,吃上热乎乎的窝头、清水炖白菜也觉得香甜可口。当时职工收入很低,平均月工资仅三四十元,除基本工资外其他收入一律没有,因工作需要有部分职工吃住在厂,尽管吃的差,但还是比在家吃住多耗费,给这些同志增加了经济负担。那时只要领导一句话,没有一个职工讲价钱的,只要工程需要,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义务更夫”。当时出差是件苦差事,有时厂里支不出差旅费,只好由出差人自己垫上。为了节省开支,就是住4人一室的招待所也觉得花钱多,一般情况都主动找七、八人一室的小店铺,或睡大通铺或在浴池对付一宿,甚至有时为了中转干脆蹲火车站。小旅店条件差,多人一室影响休息,有时睡觉时遇上“呼噜大王”,就难以入眠,只好充当“义务更夫”。为什么出差人自愿找苦吃,是环境锻炼的结果,他们认为在厂里条件那么艰苦,出外办事也不能“享清福”,还要和家里人一样以苦为乐,以苦为荣。

  “无私奉献精神”。前期建设,我们克服一个个困难,闯过一道道难关,靠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我们拥有一支过得硬的队伍,靠这支队伍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支队伍来自四面八方,又受当时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但是队伍绝大多数的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都是受过50年代毛泽东思想哺育的,思想基础是过硬的,他们忠心耿耿,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在施工的黄金季节里,他们滚在工地上,一干就是十几天,甚至几个月。年轻人在老同志的影响下,以老师傅为榜样忘我劳动。

  1969年参加工作的一个小青年跟老师傅参加大干一个月没有回家,老人想儿子来厂看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为社会主义添砖加瓦十分高兴:放心的回去了。

  大干“1800”炉棚时,工人四个昼夜奋战在工地上,眼睛熬红了,脸也消瘦了,老书记卢尚乾心疼职工,几次撵工人回家休息一下,工人硬是不走,而且还念念有词:“你高烧40度,还躺在长凳上坚持不回家,我们累点算什么”。使得老书记也无可耐何。为了消除大干的疲劳,一项任务完成之后往往休整几天,让职工充分休息一下以利再战,而参加大干的工程技术人员往往享受不着这种待遇,因为他们手中都有许许多多要办的事,要他们回家睡觉,他们也睡不着啊。至于与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领导干部,那就更不言而喻了。

  回想工厂扩建初期,职工艰苦奋斗的事例很多,象有的同志常念叨的,什么“头拱地”呀,什么“掉几斤肉”呀,什么“早七晚七星期天不体息不算大干”呀等等,都是抚炭人当年的最强音。

  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赘述。仅以此文作为对在工厂扩建中作出贡献的职工同志们的感激与怀念。让抚炭人艰苦创业精神永远激励我们继续前进吧!(本文摘选《抚顺碳素厂志》1992年出版)

抚顺碳素厂原厂长郎常春回忆艰苦创业 图2

  ------------------
  郎常春,男,满族,大专文化。1935年5月22日生,抚顺市人。1950年3月参加工作,1953年8月12日加入中目共产党。1949年9月就读于沈阳市第二中学。1950年3月至1956年7月在抚顺笫一化学厂(抚顺化工厂)先后担任车工、定额员、党委宣传部干事、理论教员等职务。1956年8月调中共抚顺市委讲师团任讲师。1957年9月任抚顺化工厂社教办主任。1960年9月被选送到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学习,学期两年半。
  1963年1月任中共抚顺市委组织部干事。1964年6月任抚顺氧气厂党总支书记。1967年7月任抚顺市碳素制品厂厂长,1971年12月到1978年4月任抚顺市碳素厂长党总支副书记、革委会副主任。1978年9月至1984年3月任抚顺碳素厂厂长。1980年攻读辽宁函授大学经济系经济管理专业,学制四年。1984年9月毕业。1984年3月退居二线,任副厂级调研员。1989年11月晋升为经济师。1984年1月至1990年1月,郎常春当选为抚顺市望花区第十届、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