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杨光(1978—),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副研究员,博士,民族经济学博士后,从事区域经济史、民族经济史研究
[摘要]明代之前的生女真,虽然具有广阔的生存空间,但地域僻远、社会经济显著落后于熟女真。明代以来,随着中央王朝对黑龙江下游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加强,逐渐对生女真地区开始实施有效的行政管辖,不但设立了卫所、努尔干都司,而且还修建了永宁寺碑。经济上,沿用并增设了狗站与驿站,开辟了海西东水陆城站,这一切都促进了生女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明王朝积极的政策扶持下,生女真地区贡貂、赏乌林盛行,山丹贸易一度达到繁盛,生女真与熟女真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随之逐渐缩小。
明王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其统治,在强化封建中央集权、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减轻人 民赋役负担、缓和阶级矛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明王朝政府不但加强了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管辖和治理,而且进一步开发和经营了东北边疆地区,尤其对生女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明之前生女真社会发展的状况
(一)广阔的生存空间
明代生女真的居住区,以可木(今科木)为界,以上为农耕定居;以下为游猎生活。在这两地区间设 可木卫,以此作为“野人女真”和“生女真”的分界线。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地广人稀的特征使生女真有着 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生女真傍江依河,这些江河盛产丰富的鱼类。据相关资料统计,鱼类有100多个品种,每年月末大马哈鱼成群结队地游来。放眼望去,每条重达十几磅。
(二)落后的社会发展
史载生女真“其脑温江(嫩江)上自海西,下至黑龙江,谓之生女真。略事耕种。聚会为礼,人持烧 酒一鱼胞,席地歌饮。少有忿争,则弯弓相射。……以桦皮为屋,行则驮载,上则张架以居,养马弋猎为生”。因此,有学者认为即使到了明代,大部分生女真地区的社会发展仍处于比较落后和原始的阶段。
人们不识五谷,“其地土性寒,春晚霜早,不产五谷,春夏取河鱼为食,秋冬捕野兽为食,鱼干鹿肉,家家堆积为粮焉”。由于地处祖国最北端,生女真的生产方式以渔猎为主,生活习俗比较原始,“不事耕稼,唯以捕鱼为生”。《辽东志》云:野人女真“居草舍,捕鱼为食,……着直筒衣,暑用鱼皮,寒用狗皮……,不识五谷,六畜惟狗多,牵拽爬犁”。
二、明王朝对生女真社会的行政管辖
(一)设置卫所
明朝在进军北元残余势力的同时,多次派遣官员率领军队,携带粮食、布匹等物品去松花江、黑龙江下游、图们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代招抚东北女真各部。明永乐五年(1407年)在黑龙江下游的生女真部落设依木河卫、朵儿必河卫(亨滚河支流),乌苏里江流域设亦速河卫。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奇集湖畔设立饮真卫,奇集湖东南的克默而河流域设克默而河卫,在特林设奴尔干都指挥使,并辟设驿站和交通路线,即海西东水陆城站。此后,在格林河设葛林卫,在乌苏里江东尼满河设亦麻河卫,锡霍特山脉以东海滨额勒河设兀列河卫,于库页岛设囊哈尔卫,亨滚河口设满泾卫等。此后,明政府一方面加强对奴尔干卫的管理,征纳贡赋,另一方面继续在该地区进行招抚,设置卫所。从奴尔干卫建置后,明朝先后在黑龙江流域生女真地区设置了近一百个卫所。
(二)设置努尔干都司
随着卫所的增多,需要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管理。1409年时任奴尔干卫的官员忽剌冬奴特意来朝奏请在生女真地区的要冲之地设立管辖机构。于是,明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设立奴尔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特林(庙街),这对生女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奴尔干都司相当于省一级的地方机构,其下设卫所。当时管辖134个卫20多个所。
奴尔干都司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政权机构,是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两大都司之一,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各级官吏由明朝任命的当地各族头人担任,而且各卫所要以时朝贡,一年一次或者三年一次。此外,明政府还在奴尔干都司派驻军队,少则几百人,多则2000~3000人,这些官兵每两年轮换一次。奴尔干都司管辖的范围涵盖了黑龙江民族的大部分,尽管他们的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但均处于黑龙江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他们同汉族人民一起共同为开发黑龙江地区和缔造祖国东北边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修建永宁寺碑
奴尔干都司设立后,明朝派遣官员亦失哈率兵对黑龙江下游的生女真进行有效管辖。亦失哈,汉名易信,海西女真人。从1409年到1432年,亦失哈在担任内官期间,先后8次巡视奴尔干都司及其附近地区。其中永宁十年(1412年)冬,亦失哈以钦差官员的身份巡视各地,为了宣扬明朝的功绩,特在黑龙江下游亨滚河口对岸奴尔干都司治所特林附近修建了永宁寺,刻石立碑,名曰“永宁寺碑”。1433年春,重建永宁寺,又刻石立碑,名曰“重建永宁寺碑”。碑文是用汉、蒙古、藏、女真四体文字书写,记载了奴尔干都司设置的情况。亦失哈等人到达奴尔干后,赐予男人妇女以衣服、日用器皿,并施以谷米,以酒食宴请。此外还规定奴尔干地区的吉列迷及“海外苦夷”,定期向明朝朝贡。永宁寺碑不但证明了明政府对该地区的实际有效的管辖,且对奴尔干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明王朝对生女真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
(一)狗站与驿站的沿用与增设
犬在生女真的渔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一,犬是生女真狩猎的好帮手。猎犬可以帮助猎人追寻野兽,危难时又能保护猎人的安全。其二,犬是生女真交通运输工具和主要的动力来源,尤其对于赫哲族来说,“早年,这个地区的交通工具,主要靠狗。元、明两朝在这里设立过许多‘狗站’。仅明朝即有四十多个‘狗站’,任命‘提领’官员,管理‘站丁’,履行传递信息、送达差役的任务”。
据《元一统志》记载:“狗车(雪橇)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狗拽之。”明朝在元朝狗站的基础上重建狗站。狗站的设立不仅在加强中央政权对黑龙江地区的有效管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维护国家统一,沟通内地与东北边疆的经济文化的联系,做出了贡献。
明成祖时期更大力经略女真地区,以降附的女真部落设置羁縻卫所。永乐九年(1411年),在黑龙江口的特林开设奴尔干都指挥使司,管辖女真诸卫所,整顿交通,恢复驿站。至正统年间,统卫184,所20。万历年间,卫数达384,所24,站和地面7,寨1。女真卫所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机构,首领世袭。
女真首领凭借敕书和印信公文,定期至京师朝贡上物,朝廷则以绢帛等物行赏和回赐。同时,明朝在开元、广宁开设马市,允许女真人定期入市交易。卫所的建立与马市的开设,加强了明朝政府与生女真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促进了生女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建州诸部和海西四部的社会有了长足的进步,野人女真在原来的基础上,社会发展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明朝在生女真地区所设驿站,驿站的任务极为重要,不但负责传递文报、转运军需,还负责贡赋和赏赐,此外又为转运往来的朝廷官员提供食宿。
随着交通干线的建立和营运,在沿线和沿江一带出现了许多新的居民点或城镇。如佳木斯所辖的富锦市就是由明代著名卫所———弗提卫卫治所发展而来的。因其土地肥沃,商贾云集,自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建城后,富锦市逐渐发展成为松花江中下游地区的商业中心和经营奴尔干的重要据点。
(二)海西东水陆城站的开辟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女真社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劳动产品。特别是赋、役折征之后,商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与市场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交换的物品为粮食、手工业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女真地区的商品交换,使商品流通不断扩大。
明代商路的扩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商业的发展。在《天下路程图引》一书中,就列有明代100条商业路线。在徽商黄汴编纂的《天下水陆路程》一书中,更并列有67条明代商路。这些路程,有陆路、有水路、也有水陆联运路线,充分说明了明代水陆商路四通八达的格局。
生女真自古就擅于使用船只来进行交通运输、沟通有无。船只的创造与使用由来已久,它是适应水路交通运输而诞生的。水上的自然漂浮物是人类创造船类工具的远古诱因。在洪水泛滥的时候,曾经有过某种动物栖止在被冲倒而漂流的树干上的现象。据相关资料显示,长江流域猿猴躲在漂浮的树木上的事例,古代就被发现过。在北方,最初的船一般为木筏,这与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创造有一定关系。
船型、船桨、船帆、船舱等的不断改进和载重方法的不断革新,以及行船动力与造船原料上的革命,使船的使用习俗大大丰富。我国东北少数民族从古代便创造了的桦树皮船,成为以生女真为代表的赫哲族在三江渔猎的重要运载工具。
生女真居住之地,这里的河流交织、江河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条件,而海西东水陆城站,则为生女真水、陆交通提供了莫大的便利,此后便成为明代奴尔干都司境内的两大交通驿道之一。明朝政府为了有效管理黑龙江地区设立了奴尔干都司,管辖并安抚着明朝生女真的各部族人民。奴尔干都司辖区内有两大交通驿道。一条向东称“海西东水陆城站”,一条向西称“海西西陆路”。
所谓“海西”“海东”是指古代渤海国之东之西。海西西陆路是从肇州(今黑龙江肇东八里城)出发西行,经洮儿河到终点———兀良河。海西东水陆城站建于奴尔干都司创设之年,即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全长2500公里,为宁岱东北地区六条驿道中最长的一条。海西东水陆站的建立,对于明朝政府加强在生女真乃至整个黑龙江流域的管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海西东水陆站的运输,周边的其他部族深入到生女真地区,沟通有无,交换物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因此,海西东水陆站的建立,极大地加强了生女真所在的边疆和内地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
四、明王朝促进生女真社会的商业贸易
(一)贡貂与赏乌林
明代女真社会的朝贡是商业贸易的一种形式。明代的女真人把捕猎来的各种毛皮和采集来的山货与中原民族的生活日用品进行交换,因此明代畜牧业、采集业发达。据史料记载:“明初,设河泊所,征收渔税,税率按商税税率三十取一。以米、钞为本色,也准纳其他折色。洪武十五年,曾许以野兽皮、马匹等输渔课,制裘以给边卒。十八年以金银钱折输”。
明代女真社会的贸易主要是通过贡貂与赏乌林来完成的,贸易交换的产品,生女真地区多为各种土特产品,如马、貂皮、金钱貂皮、猞猁皮(土豹皮)、海青、人参、东珠等,这些土特产通过驿站被源源不断地输往内地,尤其是貂皮。
貂是小食肉兽,和鹿、熊不同,它的经济价值也和鹿茸、熊胆有所不同,猎貂完全取其皮毛。长白山紫貂名贵,清代朝廷在当地设有“打牲乌拉”这种专门控制狩猎的机构,重点在于给皇家收取貂皮,做贵重的皮衣帽,而生女真地区盛产貂皮。
貂皮的经济价值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认识了,认为它“于狐貂”“其毛佛面如焰”;苏秦为使赵王时,赵王曾赠给他貂裘黄金。赵武灵王学用北方少数民族冠戴,最早使用了貂尾的装饰,以示贵职。汉代官仪有天子侍从武将冠戴加黄金珰,用貂尾装饰的规定。足见貂皮在狩猎经济民俗中位置的重要性。猎貂方法完全不同于猎鹿、猎熊。貂皮是依兰(今黑龙江省依兰县)特产。皮业内行把貂皮分为“草鞟”(毛茛灰白者)“青鞟”“紫鞟”三种。生女真的猎人则把貂皮分为“草白驴”“七星毛”“黄眼圈”“紫貂”等七八种,而以依兰东部山区七星河一带所产的“紫貂”最为贵重。
清朝时紫貂被列为重要供品,只许皇帝、皇子、王公和三品以上官员穿戴。貂的产地正是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集聚地,大小兴安岭及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它们是包括生女真在内的东北少数民族的经济命脉,贡貂是归附中央王朝的政治标志,同时也带来中原文化,推进了本民族的进化。而来自内地的耕牛、骡马、铁锅、棉布、刀剪乃至各种粮食被大量输入女真居住地。明朝政府在考虑到国家安全、边疆安定的同时,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边民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与内地百姓进行交换,满足各方的需求,这在物资较少、经济落后的生女真地区的社会发展方面是具有突出意义的。
(二)山丹贸易的开端
所谓“山丹贸易”,就是指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经过辗转流通,把自己的民族特产与他族进行贸易往来,所经过的路线为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流域、萨哈林岛、日本的北海道及本州地区。这种贸易的形式来源于清朝中国的朝贡贸易,受到生女真朝贡贸易的启发。
生女真所在的平原河流交织,江流宽稳,土壤肥沃,适宜于农作物生长。各江河、湖泊生产各种鱼类,以鳇、鲟和鲑鱼(大马哈鱼)最为著名。完达山蜿蜒于虎林、饶河等县境,山上有茂密的森林。森林中有虎、熊、鹿、貂等野兽,是赫哲族的天然猎场。当地出产鹿茸、熊胆、麝香、貂皮、貉绒等名贵药材和皮张。这里的富饶为对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正因为有明代生女真商业贸易的兴起,是否是清代政府向生女真地区明确做出规定,要求该地区部族每年要向清政府贡献貂皮一次,至于贡献的地点一般选为宁古塔。并且清政府对前来贡献貂皮者赏赐一定的物品,这称为“赏乌林”(乌林即财帛之意)。同时,清政府还派遣官员深入生女真地区,征收贡物。征收贡物的同时,对这些生女真部族进行“赏乌林”。
赏赐的物品一般为清朝的官服、布料以及其他日用品。随着山丹贸易的发展,贡貂、赏乌林的范围扩大至黑龙江下游的少数民族地区,同时黑龙江下游少数民族又把清朝赏赐的物品携带至库页岛、桦太阿依努地区,由于当时日本人将黑龙江下游地区称为山丹之地,把那里居住的人称呼为山丹人,所以这种贸易活动在日本文献中称为“山丹贸易”。山丹贸易对加强生女真,甚至是整个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明王朝在加强对生女真地区政治、军事统治的同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对加速生女真地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加速了生女真地区社会化封建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日]卫藤利夫。盖平から桦太へ[M]。沈阳:伪奉天图书馆,出版年不详:22。
[2]李贤,彭时,等,纂修。大明一统志·外夷[O]。卷89引。开原新志。
[3]江应梁。中国民族史(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70—71。
[4]张璇如,陈柏霖。北方民族渔猎经济文化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54。
[5][明]毕恭,等,修。任洛,等,重修。辽东志(卷9)外志[O]//辽海丛书。辽海书社,1985:468。
[6]刘忠波。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25。
[7]札马刺丁,虞应龙,等,编纂。大元一统志(卷2)[M]。220—221。
[8]陈连开。中国民族史纲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207。
[9]章开沅。中国经济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3。
[10]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93。
[11][日]河村清。满洲国各县事情[M]。长春:满洲事情案内所刊,1939:112。
[12]孙翊刚,王文素。中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67。
[13]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