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民生记忆之九:新华书店情愫

2017-05-23 10:23 抚顺七千年 姜斌 2451
多年以来,无论在抚顺还是外地,每当看到“新华书店”那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都会感到无比亲切,只要时间允许,就会走进去转上一圈。即使没有自己心仪的书籍,也会关注一下畅销书的动态,这已然成了习惯...
民生记忆之九:新华书店情愫 图1
资料图片

  多年以来,无论在抚顺还是外地,每当看到“新华书店”那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都会感到无比亲切,只要时间允许,就会走进去转上一圈。即使没有自己心仪的书籍,也会关注一下畅销书的动态,这已然成了习惯。只是近年来抚顺南站地区改造正在进行时,再寻觅新华书店的踪迹,只能到中房或天朗店了。虽然现在买书看书的渠道很多,大小书店和网络购书竞相打拼,但我依然对新华书店情有独钟,因为我从小就和新华书店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在我纷杂的记忆里,对于新华书店的记忆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刚上小学,每天背着书包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那时候小学生是半天课,剩下半天写完作业就是玩了。和我经常一起玩的同学有个叫小庆的,穿衣打扮挺有文艺范儿,听说他爸爸是文化局的干部,妈妈在新华书店工作。他有时会带我们去他家里玩,又认识了他的妈妈,是一位美丽、善良、慈祥的阿姨。

  后来知道他妈妈叫陈淑荣,原来在发电厂工作,1957年左右调入新华书店。当年也就30岁出头,我们都叫她陈姨,知道陈姨在新华书店工作,每天和读者打交道,都有点崇拜她了。因为有了小庆同学这层关系,进出新华书店就逐渐多了起来,有时跟着他从前门进去,有时他又带着我们从后门进去,名义上是他找妈妈,实际上是领我们去找个角落看一会书。


民生记忆之九:新华书店情愫 图2
文G时期的新华书店


  据史料显示,抚顺新华书店的前身是东北书店抚顺支店,1948年11月1日抚顺解放,11月7东北书店抚顺支店即宣告成立,全部书籍6折出售,开业仅几天的时间,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等书即售罄。到1953年即开始出售《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在那个年代,这家书店绝对是这类书籍销售的主渠道,后来即被纳入辽宁省新华书店的序列。

  那时候,东四路临街门市大多以二三层的小楼居多,当年的新华书店并不大,是座三层小楼,东边不远处还有个抚顺县的新华书店,毗邻中央大街是一个外文书店和文物商店,因而构成了那时的图书文化圈。进到店里,环境很整洁,图书摆放有序,安安静静的,和外面嘈杂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民生记忆之九:新华书店情愫 图3
“文G”时期的毛选单行本


  记得当年新华书店一楼主要是些政治书籍,像马恩列斯著作、《毛泽东选集》以及毛主席著作的单行本,还有中小学教材和一些长篇小说等,厚厚的《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等小说就是最早在新华书店知晓的。二楼是一些工具书还有领袖画像、年画、小人书等。除了马恩列斯这些外国大胡子领袖像以外,毛、刘、周、朱、陈、林、邓这些伟人像我也是在新华书店认识的。

  小人书更是我最喜欢的,虽然上学以前就常在姥姥邻居家的小人书铺看过许多,但那时候还不识字,上学后认识了许多字,看起来更过瘾了。三楼是库房。有时候我们会淘气地避开门卫的视线,悄悄地迈上狭窄的楼梯,走过黑暗的走廊,时而被脚下成捆的书籍拌了一跤,找到散包的书籍,就快速翻阅,记得有几本《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看的。要是遇到小人书,就更高兴了,找个地方看一会儿,看完放回原处,这样的经历想起来至今还历历在目。小时候要是能用积攒的零花钱买一本书,在同学们眼里可是一件值得羡慕的事,对自己则是最幸福的事,有一本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外谚语选》就是花0.51元在新华书店买的,至今还在我家的书柜里。


民生记忆之九:新华书店情愫 图4
资料图片


  “文G”期间,新华书店虽然没有停业,但首当其冲的受到了冲击,凡是有所谓封、资、修色彩的书籍一律下架,就连小人书也未能幸免。据史料记载,1966年8月24日当天,“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在南站广场集中烧毁了市图书馆、新华书店的大批书籍,还有的被废品收购站成车拉走。当时的新华书店,除了马恩列斯著作摆在书架以外,发行量最大的是一本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据说全国新华书店共发行了10亿册,这个发行量是中国单册发行史上无法打破的记录。原来老百姓喜欢的年画也荡然无存,被一批批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和“文G”中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画像以及主席诗词、语录印刷品替代,新华书店成了红色海洋。那时候陈姨和他们店里的同事工作更忙了,还不时有人求她们买一时断货的“红宝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犹如一股强劲的春风,吹散了人们压抑许久的阴霾。又是新华书店率先站到了传播改革开放声音的前沿,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辅导材料开始,一大批宣传改革开放的文献补充到了政治类书籍之中。进入八十年以后,一批古典名著、当代文学作品开始解禁并再版发行,我还在新华书店买回来一本重印的长篇小说《红日》,才1.15元。一些传统小人书也再版出现在新华书店的书架上,而且价格依然亲民,薄的1角钱左右,厚一点的也就2角多钱,好在那时的平均工资都不高。


民生记忆之九:新华书店情愫 图5
80年代抚顺新华书店


  1985年,据说是借助四路步行街改造的契机,在东四路新华书店原址上一座崭新的新华书店拔地而起。主体四层结构,恢宏大气,毛主席题写的“新华书店”四个红色立体大字,占外体墙面1/5的位置,熠熠生辉,给东四路步行街增添了文化色彩。这时候我已在市邮电局工作,离新华书店很近,没事去新华书店转一转就更勤了。但我还是喜欢小人书,在那个时期陆续买回来一些《呼家将》、《聊斋》、《红楼梦》等成套的小人书,至今收藏着,闲暇时翻看一下,又像是回到了童年。据说当时新华书店一些珍贵的书籍、画册相当紧俏,有一组《金陵十二钗》画册一般人买不到,都被一些书画家所收藏了。

  可以说,那个时期是新华书店的鼎盛时期,人们徜徉在步行街都会去新华书店寻觅精神食粮。广大读者始终把新华书店看作是最优秀的文化品牌,视为学习、工作、生活的智库。凡是想读党和国家的理论书籍、历史悠久的文化著作、著名作家的传世之作,以及大中小学的教材等,都会不约而同地汇集到新华书店。那个年代全社会的读书氛围主要是靠新华书店来实现的,新华书店影响了几代人。


民生记忆之九:新华书店情愫 图6

1980年全国书市开幕

民生记忆之九:新华书店情愫 图7
作者80年代在新华书店买的长篇小说
民生记忆之九:新华书店情愫 图8
作者80年代在新华书店选购的部分“小人书”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发展提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战略,引发了图书发行体制的深刻变革,图书批发零售不再由新华书店一家专营,而是允许私营经济进入图书市场。一时间,大小书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除了常规类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学等书籍以外,中小学教材、辅导资料还有各类考试的辅助教材铺天盖地而来,令人目不暇接,也给老字号的新华书店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尽管新华书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还是举步维艰。近年来,原来步行街上那幢新华书店的标志性建筑,随着南站大酒店周边地区改造工程而不复存在,不免令人唏嘘。

  值得欣慰的是,新华书店的品牌价值在图书发行领域是无可比拟的,依然在市民文化生活中占有主导作用,老百姓依赖新华书店、信任新华书店。现在沈阳新华书店在抚顺成立了中房店和天朗店,让抚顺市民再次感受到新华书店还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沈抚同城化战略在文化领域的成功实践。使80年前成立于延安的新华书店,继续在抚顺延伸下去。体现出的是新华书店80年风雨砥砺,不忘初心,继续陪伴着亿万读者一起成长的使命和愿景。


民生记忆之九:新华书店情愫 图9
东四路新华书店旧址正在重新规划建设中

民生记忆之九:新华书店情愫 图10
新华书店天朗店


  新华书店,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是几代中国人心中留下回忆的地方。时至今日在我的心里,存留下的还是那段剪不断的情愫。无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八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每每走过新华书店,还是会想起新华书店给我带来的快乐。尽管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读书和买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电子阅读普及,购书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但新华书店,依然是人们心目中的“共和国第一书店”,一代又一代人走进新华书店,开启与知识的相遇,实现人生的梦想。

该文章所属专题:姜斌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姜斌  民生记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