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1977:恢复高考点燃一代人的梦想
今年是恢复高考四十周年,1977年的12月,当年我同全国570万名考生同时走进高考殿堂,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终于回归。那段寒冷的日子,高考的喜讯,对我们这些有机会想参加考试的知青来说,似乎看到了人生中最光明的一道曙光,我们对未来充满了新憧憬。
四十年过去,当我们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并参加了工作,当很多老三届的知青第三代人都开始参加高考,有的甚至已经在上大学了,岁月的晨霜染白了我们的青丝,很多同龄人已离我们而去,着实地让我们感叹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奈。我由衷地羡慕和感慨现在的孩子们,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他们是幸福的一代人,他们现在的生活,曾是我们儿时的梦想。
1977年恢复高考是我们国家当时的重大决策。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值得纪念的日子。高考的恢复,改变了千百万青年人的命运,让我们对未来充满着期盼。
四十年过去,在这个时间的节点上,我想说,是高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点燃了我心中求知的星星之火,是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为了纪念我们这一代人那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这些曾经参加过1977年高考的考生们,考上和没有考上的同龄人,共同回味我们所走过的高考之路。回味我们这一代所曾经走过的那段迷茫苦涩的高考之路。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1975年我们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内蒙古昭乌达盟梧桐花公社潘家窝铺插队落户。昭乌达盟的冬天来得早,风沙过后,就是寒流。当无奈的冬天又一次将临的时候,我和参加海日苏水利枢纽工程大会战的几个知青战友,拖着疲惫的身躯从工地回到了青年点。进点的第一件事就是听到了一件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国家将在今年冬季恢复停顿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
虽然知道这件事晚了些,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两年多的插队生活,繁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几个月来的海日苏水利枢纽大会战的劳累,我的身体已十分疲惫,原本140多斤重的我,此时已不足120斤了。过度的劳累让我对无休止的劳动感到了一丝丝恐惧。有机会参加高考,重新选择自己的未来,无疑是我最佳的选择。插队两年多,双手布满了厚厚老茧,开裂的虎口处还渗着血渍,能否拿起笔来?
听说,知道消息早的知青们,早就开始找书本资料开始复习了,有的人已放弃出工,干脆找地方去补习,有的甚至回到了千里之外的老家学习。等我想要找书本和资料却为时已晚,只有报名还来得及。我还是做了最后的努力。为了不耽误小队出工,晚上我选择了看护场院,并求上赤峰去的知青战友帮助购买高考复习资料,但一无所获。我又去了一趟乌丹(翁牛特旗所在地),到乌丹后直奔新华书店,进了书店放眼一看,心彻底凉了——
书架上摆放最多的是《毛泽东选集》,其次是各种政治学习材料,涉及高考的复习资料几乎一无所有,我瞪大了眼睛仔细观察书店里的每一个角落,最后仅看到了一本有关《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小册子,算是与高考刮点边。
失望之余,也不能白来一趟,又买了一本苏联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还算是我的全部收获。在那个时期,在那个偏远的地方还能买到苏联的小说已实属不易,更主要的原因是我插队两年多竟没有正经八百地看过一本书,更不要说小说了,除了干活吃饭就是睡觉,难得看到来自“苏修”的小说,脑袋里想的除了干活就是干活,脑神经完全木化了。
高考临近,地处边远的昭乌达盟农村的我,由于没有资料复习,心情十分沮丧,对能否参加高考感到茫然。在距高考仅有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手里能看的复习资料就是保存在箱底的两本一样的、嘎嘎新的红宝书,那是母亲单位和母校送给我下乡最珍贵的礼物。说心里话,我从来就没有真正看过其中的一篇。一本《陈胜、吴广起义》的小册子,还有挂在墙上的两张《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这就是我参加第一次全国高考的全部资料,根本无法应对这么大的全国性的考试。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放弃学习的后果,悔不该把原本还想学习的课本、书籍给老乡们当了卷烟纸或手纸用了。我已没有其他可看可用的任何书籍了。在那个战天斗地的时代,铁锹、锄头就是我们手中的笔,高山、大地就是我们书写的纸,修理地球是我们这一代人,人生的唯一选项。我从到农村拿起锄头的那天起就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部抛弃了,我以为只要肯出力,肯流汗就是好青年,就能把农村建设好,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那时候和我一样想法的知青绝不在少数。
粉碎“四人帮”以后,国家恢复停顿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让千百万知青和应届毕业生看到了新希望。新的选项,对人生和前途又有了新的祈盼。高考在即,对于身处边疆的我也只能是仓促准备和迎战。我白天到附近的青年点找参加报考的战友们写和借阅有关考试书籍和试题,晚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挑灯夜读。抓紧一切时间能学点是点,无论如何不放弃这难得的机会。
我深知考上大学的机会微乎其微,可是我不死心,我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参加这次难得的人生大考。体验一下不曾有过的考试滋味,由于备考时间短,又缺少复习资料,战友们的复习资料也有限,仅凭在头脑中那点残存的记忆,仓促地迎来了我人生的第一次大考。
记得考试的那一天是1977年的12月11日,连续刮了好多天的风沙,到了这一天,风沙似乎小了许多,天气依旧寒冷。清晨我和几个参加考试的战友顶着迎面扑来夹带着雪花的西北风,沿着那条崎岖不平的小路朝着八里开外的公社走去。考场设在公社的一所学校里,来自全公社百八十里内的考生全部汇聚在这里,参加文化大革命十年之后的第一次全国性考试。
参加考试的人真不少,知青占了多数。从打上学那天起,我就没有考场这个概念。我的童年、少年、青年,我的整个学生时代,都是在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的革命中度过,文化革命的烙印已深深地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之中。“读书无用”论思想,始终没有彻底肃清,而千百万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似乎也在证实了这一点。高考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是何等的陌生,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岁月里,我们究竟又学到了多少知识呢?高考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梦,当我走进考场那一刻,也正是我梦的开始。
考场是全公社唯一的一所初级中学,教室是干打垒的土坯房,窗户上布满了厚厚的霜花,教室的中心位置是取暖用的站炉子,一支长长的烟囱通向室外,炉子里不时地冒出呛人的黑烟,残破的桌椅吱吱嘎嘎,桌面上坑坑洼洼,几盏垂吊的白炽灯,一定是为这次考试新换的,没有一点灰尘,把教室照得通明。离开学校两年多了,当我有机会再一次踏入学校大门,用那结满厚厚老茧的手拿起笔答卷的时候,我的心在颤抖,我的手在颤抖。我太想好好考了,无奈我的基础知识有限,眼高手低,尽管上学的时候,我的小评论、大字报、作文写的还不错,时不时地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誉。但真正走进考场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文化基础知识一塌糊涂。我绞尽脑汁极力收搜索记忆中残存的每个知识点,无暇顾及对错与否,张张卷纸写满,每科考完,我几乎都是最后一个离开考场。
当我拖着沉重的脚步离开考场那一刻,悔恨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感到迷茫。我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路该怎样走?我甚至为自己当初下乡前,代表75届赴昭盟同学在毕业生大会上向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表决心感到羞愧,我有资格代表吗?扎根农村干革命的信念,在我心中已经产生动摇。高考,当人生的选择又多出一条道路,我才恍然醒悟,仅凭一身蛮力气,吃再多的苦,流再多的汗,是不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虽说,我的文化课基础知识很差,但我不会就此沉沦下去,我要从新开始学习,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放下铁锹和锄头,拿起笔和纸重新改写我的人生之路,我是这样想的。
两天的大考在我的紧张、无奈、失望中结束了,当我和战友们离开公社考场的那一刻,我的心情非常沉重,尽管表面上和大家一起嘻嘻哈哈,考好考不好的装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可是我的内心深处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反思自己,我不知道的知识太多了,可以说我什么都不会。试考完了,我深知考上大学的概率几乎为零。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我要学习,我要考上大学。改变命运不是靠长满老茧的双手,而是靠头脑、靠知识,我要从新选择我的人生之路!
坚持这个信念,1978年知青返城后我在粮库当了一名装卸工人,尽管工作很辛苦,但工作之余我始终没有放弃学习,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文化知识,坚信我的梦想一定会实现。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先后考上了中专、大专、大学。并且留校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四十年后,我在教育教学岗位上退休。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回想四十年前的那次高考就好像昨天一样,甚至有些试题我还记忆犹新。尽管在求知的路上付出了太多的艰辛,现在想起来我想说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的汗水没有白流,我真的是梦想成真。
当恢复高考走过她四十周年之际,我想表达我对当年参加考试的570万考生们表示由衷的敬意!我想对我们的孩子说,只要你心中有梦想,只要你去努力,梦想一定会实现。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抚顺知青致青春
- 下一篇:知青岁月拾遗—灯火门前笑语
相关文章
-
11-24知青岁月拾遗—灯火门前笑语
-
11-20抚顺记忆之:南北台
-
11-16徐洪:抚顺“东乡坑公园”考
-
11-13郭秀江:差生独语
-
11-10万历皇帝与努尔哈赤的“赐暖”活动
-
11-08伪满总理张景惠家中的“无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