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难忘知青岁月
真正喜欢集邮的人大都明白,有时候并不是由于邮品值多少钱才去占有它,而的确是因为喜欢而为之。笔者雅藏的几套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内容的邮票,就是如此。这些邮品当年究竟购自何时何地?如今它们身价几何?对我来说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最近在整理欣赏它们时,触景生情,勾起了自己对一些往事的回忆与思考。
一提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很多人都认为其发端是“文大”期间的1968年。其实“上山下乡”一词最早见于1956年,中央政治局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文件中,首次提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概念。而真正意义上的知青上山下乡活动比这还要早,应该始于1955年。这年8月北京青年杨华、李秉衡等人,提出到边疆去垦荒的申请,得到北京团市委批准与鼓励,随后引发了城市知青上山下乡的热潮。当时他们到农村去,其目的是为了消灭“三大差别”,即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体力与脑力劳动的差别,带有积极的理想主义色彩。1960年代涌现出的邢燕子、侯隽、董加耕等一大批先进青年,便是那个时期的典型代表。为了宣传知识青年在农村的意义和作用,1964年9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了志号为“特66”《知识青年在农村》特种邮票一套(图一)。由邵柏林设计、影写版印刷,全套四枚流水编号为380—383,发行量为600万套。面值均为8分,票幅为竖幅26.5×36毫米。邮票名称分别为《收割》、《种树》、《学习》和《科学试验》,形象地反映了邮票主题。
到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遵照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从1968年开始,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到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这便是人们所说的那场震撼全国、轰动世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图二是中国人民邮政于1969年10月1日发行的,与五年前“特66”同名的邮票“文17”《知识青年在农村》。该套邮票仍为影写版、一套四枚,分别为8分《和贫下中农在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4分《向生产进军》、8分《向老农学习,搞科学试验》和10分《赤脚医生》。设计者李大伟(前两枚)、张克让(后两枚)。票幅变为横幅40×30毫米,发行量均为5000万枚。在当时看来,这场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出发点是好的。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为理论依据,把知青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作为反修防修的一项必要措施,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从而达到知识青年的革命化。当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曾经预言:“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因此,毛泽东格外重视培养接班人、教育下一代的问题。他认为,要防止修正主义,最重要一条就是要知识分子劳动化。而知青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便是最好的途经。
但在具体操作上却无长远规划、缺乏整体部署。各地区不问具体情况,把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采取了极端的绝对化做法,一轰而起,一刀而切。在舆论宣传上无限拔高上山下乡的意义和作用,甚至把下不下乡作为衡量一个青年革命不革命的标准和对毛主席革命路线忠不忠的政治态度问题。在动员方式上采取粗暴的强制手段,对动员对象或办学习班提高认识;或注销城镇户口;或停发父母工资等手段,严重挫伤了广大知青及其家庭的积极性和自尊心。运动展开后,对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内容并没有具体规定,教育多长时间也没有明确说法,更不见了活动持续推进的“最高指示”。也就是说将大批知青送到农村便没了下文,最终不了了之。
作为这场运动的身历者,笔者也同其他2000万知青们一样,在这场运动中“即受到了伤害,同时也得到了磨炼”(习仲勋语)。上山下乡成了我们这代人一生中血泪浸泡、逝去年华的履历。这场运动给国家、社会、农村、知青各方面都带来了不满意。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单一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以及“总导演”的独断决策,才使上山下乡隆重出台,最后却以悲剧而告终。如今这段历史已云淡日远,但它给后人留下的印痕与思索,却成为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为了反映知识青年在农村的生活与工作情景,宣传上山下乡的重要意义,中国人民邮政于1976年12月22日,再次发行了编号为“T17”的《在广阔天地里》特种邮票(图三)。全套六枚四种面值:4分《接过南泥湾的老镢头》,三枚8分的分别为《读书学习》、《改天换地的新一代》、《把知识献给农业》,10分《草原新牧民》和20分《屯垦戍边,保卫祖国》。奇数票竖幅31×38.5毫米,偶数票横幅38.5×31毫米。由叶武林先生设计,影写版印刷,发行量20分者500万枚,其余五枚1000万枚。
事实上,很多知青到农村和边疆,一方面经受了锻炼,接触了生产实践,增长了才干,为开发、建设所在地区做出了一定贡献。然而不能回避的是在艰苦落后的农村,大批知青们耽误了学业和事业,浪费了青春,失去了宝贵年华。中国在二十世纪后期曾经出现科技和学术人员断代,这不能不说与当年大批知青上山下乡有着直接关系。最后当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知青回城后,迎接他们的却是十年内乱带来的一派狼藉、百废待兴。而他们想贡献没技术,要就业没文凭,养老小没能力。在温饱线上奔波挣扎了几十年,岁月无情,少时憧憬已在谋生中消磨殆尽,只留下声声叹息与两鬓沧桑!这款在香港印制的中英文纪念卡,无论主题创意、还是设计水平都堪称一流,令人爱不释手。但大家知道,有面值的邮票如同人民币属有价证券,是绝不允许随便印制的。后来这批纪念卡,因违反相关法律而被禁止发行悉数销毁,铸就遗憾。当年该卡倘若得以正常发行,尚可填补文G邮票中无小全(型)张、首发金银箔邮票等多项空白,定会引发中外集邮界的不小轰动。
(图六)
该纪念卡封背上方还印有一行这样的文字:“谨此献给当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以及他们的父母和子女们”。本文亦借此收笔,并将此文献给下过乡的同命运老知青们,祝你们晚年顺心幸福。
- 上一篇:郭秀江:知青岁月拾遗—年终分红
- 下一篇:抚顺知青致青春
相关文章
-
12-16二人转春典(经典收藏)
-
12-16生活在抚顺的毛泽东堂弟曾差点被打成贪污犯
-
12-13抚顺知青致青春
-
12-13李玲:渤海妇女贞操观刍议
-
12-11伪满时期日本人曾计划在抚顺至营口间修建运河
-
12-06爱国拥军好妈妈——抚顺西戈联社共产党员胡玉萍纪事
-
12-06春风无形意自开——访双拥模范胡玉萍
-
12-06无私奉献爱国拥军好妈妈”胡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