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民族   > 满族文化

满族文化

试说抚顺满族秧歌“风摆柳”的文化所指

2017-12-21 10:54 《大众文艺》 2015年第5期P53页 沈殿淮 1766
杨宾在《柳边纪略》开篇中有所记载:“自古边塞种榆故曰榆塞,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作者以柳边为书名,不言而喻,柳条在满族的历史传习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抚顺满族秧歌作为当下仍在流传的满族舞蹈的代表之一,笔者猜想舞蹈既然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柳条的文化韵意是否会于满族秧歌舞蹈...

试说抚顺满族秧歌“风摆柳”的文化所指 图1

 

  杨宾在《柳边纪略》开篇中有所记载:“自古边塞种榆故曰榆塞,今辽东皆插柳条为边,高者三四尺,低者一二尺……人呼为柳条边,又曰条子边。 作者以柳边为书名,不言而喻,柳条在满族的历史传习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抚顺满族秧歌作为当下仍在流传的满族舞蹈的代表之一,笔者猜想舞蹈既然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柳条的文化韵意是否会于满族秧歌舞蹈语言中有所遗存。果不其然,在与 栾荣年老师的专访中,笔者了解到了一位可能具有着柳文化基因记忆的的传习者,他就是居住在抚顺萨尔浒地区烟波浩渺的大伙房水库的巴俊英。


  巴俊英是抚顺地区著名的满族秧歌舞蹈艺人,自幼喜爱舞蹈,常于秧歌队伍中穿梭。师从 沈同超。具有着丰富的艺术表演力。尤其是巴俊英所扮演的女角上装,不仅舞出了千娇百媚、火爆泼辣的满族女性之美,还似乎体现满族女性内敛含蓄的另一面。因其表演的风格妩媚动人、腰如细柳、摇摆不定,从而栾荣年老师于2006年抚顺满族秧歌申报非遗后,将其定名为“风摆柳”。而这一舞蹈动态到底是如何表现的那?据栾老师所述:“风摆柳是自下而上的运动规律。脚下双踝始终夹紧,中心于左右脚交替中进行点地。是以跨部为起点,带动腰部及肩部至头部的左右摇摆动律。在左右的摆动的过程中,形成“风柳九曲”之美。如渐慢时,身体幅度较大,“情身相容”连绵不断。如迅疾时,身体摆动极碎,内心激昂,情不自禁。手部以夹扇式与身体动律配合。夹扇亦称夹膀子。通常表演时,各手持手绢、扇子为道具,表演时一手持扇在由外及内的弧线运动下,从腋下夹入。双手交替进行。”如图所示,我们也方可看出风白柳中的“柳媚”之风韵。对风摆柳所指解读更是众说纷纭。以下笔者试图对于人们所赋予它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解读。

  一、柳条的语言印记

  1.女真人的射柳习俗

  金代是满族先祖们称霸于华夏的第一个时期。而后金政权的建立始终受着金源文化的影响。其风俗习惯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正如《大金国志》十九卷记载:“女真在契丹东北隅,元旦则拜日相庆,重五则射柳祭天。”;又如《初兴风土》也同样记载:“其节序:元旦则拜日相庆,重五则射柳祭天”。由此可见,柳条于祈神祭祀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价值。据史料查证,射柳祭天原于东北地区古老民族的崇树信仰。其后又融入了契丹民族的射柳习俗,最终形成女真民族的集体意识形态。在祭祀始母神的仪式中,柳条依然保持着当初的那份神圣与高洁。而射柳风习已改变成为了这一尚武民族强身健体,增强骑射技艺的一种风俗习惯。

  2.柳树表意

  据《道德经》记载:“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是生命之源,是生命之根本。即使各民族赋予它不同的象征意义,但是同出一撤,那就是吉祥的寓意。女真人皆不例外。女真人世代居住于“长白黑水”之间,人们以打渔狩猎为生。常年受渔猎文化之浸润。冬季冰冷所致,取水极为不利。所以说,自古以来,这一民族对水就拥有着崇奉之意。而水与柳条有何关联?从植物学角度分析,柳树是临水而生的植物,生长于潮湿水塘之滨。换言之,当找到柳树时就能发现水源的所在之处。由此而言,柳树是水的象征标记,具有着繁衍生息的含义。

  柳条于风中的摇曳之美,表现其本身的轻柔与妩媚。而先人们将这种轻柔之美寓意为女性的阴柔之美。如上文所述的始母神的案例就充分说明,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女性具有着崇高的地位,是繁衍万物的始源。这恰恰与柳条有着相似的特征。一旦柳枝一折两段,将其埋于地下,日后便可长出苍天大树,展现其繁衍生机。

  二、骏马的语言印记

  据栾荣年老师所述:“巴俊英的风摆柳的艺名,是由我赋予他的。因为从视觉上来讲,他于舞动中的妩媚之美,貌似风中摇曳的柳枝,自由飘逸。所以我为他取名为风摆柳。但是我认为他左右的摇动并非只是出于柳树的的形态,而是拥有着骑马的动律”。通过栾老师的解说,风摆柳出于马文化的影响也并无道。正如《柳边纪略》中所记载:“老边墙外草萧萧,千里风烟合大辽……妇女经过多骑马,游戏儿童解射雕。又如。《金史》记载:金世宗完颜雍“善骑射,国人推为第一,每出猎,营老皆随而观之。”再如《松漠纪闻》有所记载:“虽婿所乘亦以充数,大氐以留马少为耻。女家亦视其数而厚薄之,一马则报衣一袭。婿皆亲迎。”由此可见,女真世代是以马为重的尚舞民族,常年骑射于骏马之上。因马上的颠簸而形成了该舞蹈的身体动律。

  三、结论

  随着时代的变迁,柳条的历史烙印是否存活于巴俊英的舞蹈记忆中,我们无法从现实中验其真伪。但是身为当代的研究者,我们可以赋予它一份历史文化的记忆。即使白驹过隙,当人们再次鉴赏到满族秧歌中那风白柳之风韵时,它不仅能让鉴赏者得到审美上的享受,更能通过研究者们的墨迹,帮助后人认识到柳条于近古时期的价值意义。去探索那一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奥秘。

  参考文献:

  [1]杨宾.《柳边纪略》出版社:公共版权,1936.

  [2]《大金国志》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台北广文书局,1957 .

  [3]《初兴风土》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4]老子,欧阳居士注译.《道德经》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2(7).

  [5]杨世文 .《金史》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11(5).

  [6]洪皓.《松漠纪闻》出版社:公共版权,1933.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满族秧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