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旧闻]朝阳沟办起了大学校——访新宾朝阳林牧场知识青年

2018-03-30 10:57 人民日报 作者不详 1936
时令刚进入深秋,辽东山区便纷纷扬扬地下起雪来。我们冒着逼人的寒气,怀着热切的心情,前往新宾县朝阳林牧场,访问在那里建设山区的下乡知识青年。听说这些知识青年是一批勇敢的开拓者,他们在荒山野岭里艰苦创业,奋斗了...
本篇文章为:人民日报1973.12.20第1版

原标题:朝阳沟办起了大学校——访辽宁新宾县朝阳林牧场知识青年 


[旧闻]朝阳沟办起了大学校——访新宾朝阳林牧场知识青年 图1 


  时令刚进入深秋,辽东山区便纷纷扬扬地下起雪来。我们冒着逼人的寒气,怀着热切的心情,前往新宾县朝阳林牧场,访问在那里建设山区的下乡知识青年。听说这些知识青年是一批勇敢的开拓者,他们在荒山野岭里艰苦创业,奋斗了九年,使朝阳沟的面貌发生了巨变,青年们也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成长为一批建设社会主义的人材。人们赞扬这个林牧场是在朝阳沟办起来的一所新大学。

  巨变

  朝阳沟位于四花顶子山下,巨流河畔。这里山连山,沟连沟。在没有开发以前,人们形容这地方是“满山荆棘生,甸子臭水腥,荒芜人烟少,沼泽难通行”。如今,朝阳沟成了一个诱人的好地方。山上松林茂密,成群的梅花鹿在林间奔跑嬉游,山坡上开垦出大片人参园。在山下的河谷地里,拖拉机正在深翻土地,高头大马拉着胶轮大车来往奔忙。山脚跟座落着一排排瓦房,青年们在这里安家落户,屋子里传出快乐的歌声。还有那红砖砌成的鹿舍,给这幽静的山村增添了颜色。朝阳沟山上山下,一片好景,美不胜收。

  来到朝阳沟的知识青年,是抚顺市的一批高、初中毕业生。九年来,他们同老工人一起,披荆斩棘,开发山区,营造山林两万三千多亩,耕地由当初的几百亩增加到一千八百多亩,生产粮食二百七十多万斤。人参由原来的七百帘发展到八千三百多帘(一帘的面积是一米宽十米长)。梅花鹿、马鹿从无到有,发展到五百二十多只,牛、马、骡等大牲畜发展到一百三十多头。几年来,他们还建房五百多间,购置拖拉机四台、汽车两辆。从一九六八年开始,林牧场实现了粮、油、肉、菜四自给。现在,这个场已向国家提供人参十万六千斤,鹿茸一万六千多两,鹿胎三百具,鹿胎膏一万四千两,共为国家创造了二百多万元的财富。近三年来,他们每年上缴利润十五、六万元。

  回顾不平凡的九个春秋,看着朝阳沟日新月异的变化,朝阳沟的知识青年们从心里感到无限自豪。

  志愿

  一九六四年夏,抚顺市一批高、初中学生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要到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去锻炼。许多学生曾经听过雷锋同志的报告,受到了鼓舞,纷纷表示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党的需要就是我们最大的志愿”。

  青年们崇高的革命行动,向鄙视工农、轻视劳动的旧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轰动了学校,触及了许多人的家庭。有的人为他们“放弃理想”不升学而感到惋惜;有的担心孩子到农村去要受苦;有些当母亲的,对女孩子更是有些不放心。这些革命青年,学习了毛主席的著作《青年运动的方向》,个个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决心“要为革命艰苦奋斗一辈子”。他们开大会,写申请,说服家长和亲友,大造革命舆论。抚顺二中的学生会副主席孙素静,带头串连同学,坚决要求到农村去。有人不理解地说:“放着城里不呆,偏要去农村吃苦,真傻!”孙素静不那么想。她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艰苦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要继续艰苦奋斗,才能换来更加幸福的明天。”在全市的大会上,她同许多知识青年一起,表示了坚定不移的决心:“我们一定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这轰轰烈烈的革命潮流中,许多老党员、老干部、老工人热烈地支持子女们的革命行动。二十一中学生李玉英的父亲听说女儿要下乡,十分高兴,亲自写了一篇《李玉英家史》,让女儿带着。家史上写道:“李玉英家祖祖辈辈给地主扛活。曾祖父八十多岁还给地主放猪,死在地主的猪圈旁;祖父给地主扛活,大年三十被地主逼死在树林里。全家八口,被阶级敌人逼死五口。一九四五年,父亲和伯父参加了解放军……。”父亲嘱咐女儿:“下乡后要好好干革命,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四日,抚顺市群众敲锣打鼓,热烈欢送首批一百四十九名知识青年奔赴朝阳沟。

  考验

  林牧场的工人、干部热烈欢迎城里的知识青年来这里安家落户。党支部书记徐金库召开支部会,研究如何带好这些青年。新房子还没盖好,老工人腾出仅有的两栋草房给青年住。工人们还套上马车,冒着细雨,到十几里外去迎接。

  初冬,刚盖起的房子还没有门窗,早晨起床时被头一层白霜;场里没盖起食堂,饭吃了一半就冰冷了。面对这艰苦的生活,老场长高万祥和党支部书记徐金库,为了鼓舞青年的斗志,同他们谈起了朝阳沟的历史。他们说:朝阳沟曾经是抗日游击队活动的地方。为了消灭敌人,解放祖国,先烈们在这块土地上洒下了鲜血。革命先辈打下的江山,我们要用双手把它建设好。眼下朝阳沟的条件是差些,只要我们苦干三年五载,一定能使这穷山沟改变面貌。(⑴⑷)徐金库还把青年们带到山上,指着朝阳沟的远山近岔,讲述朝阳沟的远景规划:哪座山可以育林栽参,哪个沟岔可以开荒种地,放鹿牧马,什么时候巨流河改道山下……听了这些介绍,青年们斗志昂扬,更加坚定了在这里艰苦创业的决心。

  栽人参需要大量的芦苇做参帘子,青年们在初冬的季节,迎着晨风出工,顶着星星返回,到十里外的地方踏着薄冰割芦苇。有的人掉到水里,裤子冻得梆梆硬,没有一个人叫苦。有的青年手脚冻坏了还坚持出工,领导劝阻不住,把她关在屋里,她从窗户跳出去继续参加战斗。青年们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艰苦的劳动中,他们自编自演《八唱朝阳好》等文艺节目,到周末演出,抒发革命的豪情。他们说,“不付出辛勤的劳动,要改变朝阳沟的面貌,只是一句空话。”

  但是,革命的征途是不平坦的。一九六五年春天,正当他们为开发朝阳沟艰苦奋战的时候,因为场里亏损,刮来了一阵“下马风”,有关部门提出要撤销林牧场。消息传来,大家心情沉重,重温了《青年运动的方向》。团总支书记于德云、副书记孙素静连夜代表大家写了决心书:“即使林牧场撤销了,我们也要在朝阳沟干一辈子。”他们和工人一致作出决定:“场里亏损,上级不拨款,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变亏损为盈余!”大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发愤图强,继续战斗。这年,他们除了管好林木、人参和养鹿以外,还开辟了两条战线:一是在草甸垦荒造田,实现粮食自给;一是充分利用山区资源,发展副业,积累建设资金。

  在峡谷深沟的沼泽地里开垦土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七枝八杈的毛毛柳,软硬不吃的塔头草,盘结交错的杂树根,给造田带来了很大困难。青年们拿着六、七斤重的大镐,一刨就是一天。地开出来了,他们种上了豆子,可是,一场晚霜将绿油油的豆苗全打死了。他们忍痛毁掉豆子,又种上一茬糜子,小苗长得挺壮。没想到一场虫灾,又把糜子吃了个净光。大家看到这种情景,象揪心一样难受,有的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老工人们鼓励说:“别灰心,我们要继续干!”第三次,他们又种了荞麦。到收获的时候,亩产不到一百斤。这时候,有的人就说,在这地方就是开出地来,也打不出粮食。青年们不相信这些话,他们向老农请教,总结经验。以后经过改良土壤,做好选种、防霜、治虫等工作,粮食产量不断提高。一九六八年,朝阳沟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丰收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二十多万斤,第一次向国家上缴了三万七千多元利润。

  经过艰苦斗争看到了胜利的果实,青年们更加爱上了朝阳沟。在这个时候,有的青年成了养参好把式,有的成了驯鹿能手,有的成了拖拉机手。他们纷纷表示要在朝阳沟扎根,说:“我们是朝阳沟的人,只能在朝阳沟。”

  斗争

  朝阳林牧场不是一个世外桃源,这里同样存在着阶级斗争。知识青年们在斗争中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有些知识青年刚到山区不服水土,经常闹肚子。场里有个医生抓住这件事恫吓说:“没听有人说吗,谁要不想活,就到巨流河!你们放着城里的福不享,到这山高水土硬、人少气候冷的土山沟里来受罪。这里得病不好治,回城不治也能好。”起初,青年们对这些话没有在意。后来发现这家伙老是给青年打退堂鼓,鼓动他们回城市。大家通过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斗争的教导,逐渐警惕起来。担任二中队队长的知识青年胡觉知,对这个家伙多次当面进行批驳,引起了他的怀恨。有一次,他趁胡觉知患重感冒的机会,竟恶毒地进行阶级报复,一连十几天给他注射过期失效的青霉素,造成恶性脓肿,经县人民医院抢救才免致残废。经过党组织调查,终于撕下了这家伙的画皮,原来他是混入场内的一个戴帽右派分子。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林牧场的阶级斗争很激烈,一小撮阶级敌人进行破坏干扰,想趁机混水摸鱼。场里有个理发员,穿着一套旧军装,戴着一个纪念章,经常拍着腿上的伤疤,称自己是“老革命”。这个“老革命”在运动中上窜下跳,极力挑拨青年和场领导的关系,妄图篡夺林牧场的领导权,并且煽动说:“你们十几岁的小孩子就到这山沟里吃这么大的苦,不用说你们爹娘心疼,我见了也心疼。”当社会上刮起一股无政府主义的妖风时,他更露骨地煽动青年说:“傻小子,是时候了,还在这里闹腾啥?你们来穷山沟几年了,吃了这么多苦,也该回城造反找个工作了。”青年们对他的这些破坏活动,给予了迎头痛击,他们说:“这条道路我们走定了,什么时候也决不后退半步!”青年们写大字报,开批判会,揭露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坚持就地闹革命,整个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没有一个回城的。随着运动的发展,这个自称“老革命”的人彻底暴露了他的真面目,经过深入调查,最后查清他原来是混到场里的一个叛变投敌、血债累累的历史反革命分子。

  活生生的阶级斗争的事实,使青年们进一步认认识了“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这条真理。他们说:“阶级敌人越是起劲地反对我们扎根朝阳沟,就越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越要坚持走下去。”

  成长

  青松绿遍朝阳沟,一代新人在成长。九年的时光过去了,这批知识青年经过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锻炼,有十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七十多人加入了共青团,四十多人被提拔为国家干部,先后有一百多人被选送到几十个单位去工作,成为各条战线上抓革命、促生产的闯将。许多青年在调离朝阳沟时,都恋恋不舍,有的流着眼泪不愿离开。于德云被调到新宾县永陵公社担任革委会副主任后,刻苦攻读马列的书和毛主席的书,虚心向老干部和贫下中农学习,在批林整风中打先锋,在劳动中带头干,群众说他是个好接班人。现任新宾县刘家农场革委会副主任的于秀花,是当年朝阳沟有名的“铁姑娘”。在新的岗位上,她一面工作,一面坚持参加生产劳动,赶车送粪,上山打柴,下地拔草,做饭喂猪,啥活都干,受到群众的好评。新宾县南杂木化工厂是一九七一年建立的,建厂初期二十二个工人中就有十一人是来自朝阳沟的知识青年。他们和老工人一起,自己动手制出了生产氨水需要的土设备,很快投入了生产,当年就向国家上缴利润一万多元。群众又称赞说:“朝阳沟出来的年轻人,个个会创业。”

  留在朝阳沟的青年,继续革命不停步。现任团总支副书记康守志,革命需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一九六四年十月,场里添了两台拖拉机,康守志成了第一批拖拉机手。一九六五年,场里开始用柴油机发电,他成了朝阳沟的第一个电工。场里的汽车、铡草机坏了也找他修,他成了群众欢迎的多面手。

  几年来,又有一批城镇知识青年来到朝阳沟落户。场革委会副主任刘芝琴、张玉才,团总支书记于翠珍等人都是第一批来场的,现在,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把朝阳沟的好传统传给新战友。

  朝阳沟的巨变,青年们的成长,受到了抚顺市广大工农兵群众的热烈赞扬。许多知识青年的家长来朝阳沟探望自己的孩子时,参观了人参地、鹿舍、种子林和庄稼地,听了党支部介绍自己孩子在各方面的进步,都高兴地说:“这里真是一所好大学!”(人民数据库资料)

该文章所属专题:年的记忆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知青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