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仲:三游元帅林
元帅林,为一代枭雄张作霖的陵寝。它坐落于铁背山下,浑河北岸,距离抚顺市区仅有35公里。我曾十几次探访和游览过元帅林,但有3次至今难以忘怀,现在记述下来,愿与大家共赏。
第一次是蹚河去的。1952年秋季开学,我刚考入抚顺市第六初级中学,因校舍修缮便被校方安排到营盘完小借读。从营盘到元帅林仅有五六公里,我早就准备游览元帅林。9月7日是个星期日,天蓝蓝的,云淡淡的,太阳照在身上暖烘烘,这是一个“秋老虎”的天气。我与同窗好友长有、长林吃罢早饭,便来到学校门口前的浑河边,将裤腿挽到大腿根,脱下布鞋掖进裤腰,便蹚着河奔向元帅林。
这时的浑河平静了许多,也清澈了许多,河底的沙子又细又软,踩在脚下舒服极了。哗啦、哗啦,哗啦、哗啦,我们站成横排,一步一步地向上游蹚去。那些成群结队的鱼儿好像同我们捉着迷藏,一会儿耍着欢儿向上游游动,闪现出星星点点的银白,一会儿突然掉头从我们腿边迅速逃窜,身后留下不少细碎的波纹。“哎呀,我踩上了一个活物,直门在脚掌下咕蛹!”长有站在那里惊呼道。“千万别动,怕是踩着鱼了。”这时只见长林撸起袖子,哈腰用手将鱼拽了出来,原来是一条“沙葫芦”,足有一拃长,活蹦乱跳的,长林只好小心地将它放回到河水中。我们越走河身越窄河水越深,两岸的山也逐渐靠拢过来。当发现南岸出现一处悬崖峭壁时,我们立刻心知肚明:这肯定就是铁背山了!
我们不约而同地朝着北岸望去,一片气势恢弘的建筑群依山而立。于是,我们便赶忙上岸,穿上布鞋放下裤腿,走进气宇轩昂的前门,来到被称为“方城”的四合院。这里周围高墙环护,森严壁垒,五间正殿巍峨壮观,东西配殿雕梁画栋,可以说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宏伟,还要气派!可惜,经过仔细观察发现,高墙墙皮脱落尚有几道缺口,房顶和脊吻的琉璃瓦缝间蒿草丛生,所有灵牌、供桌和祭器早已难觅踪影。
走出方城便是一百单八磴,我们蹬上大约一半,看见有些石条七扭八歪,特别是那对高耸的棱锥形华表,顶端镶嵌的象征中华民国的色彩五角星,布满了子弹留下的疤痕。距离梯磴不远就有一条铁路专用线,尽管枕木、钢轨已不复存在,路基也被杂草所掩盖,可是依然能够感受到元帅林陵园工程的浩繁和投资的巨大。在圆城周围遍布杂乱的树桩,看来原来擎天的松柏也已被砍伐殆尽,只剩下少许的山核桃树在秋风中抖动,而那堵缭墙下面还有不少石人、石兽,有的倚靠在树干上,有的倒卧在草丛里,身上沾满草屑和泥土,多少显得有些无地自容和狼狈不堪。在圆城最为令人惊羡的建筑当属汉白玉石牌坊。它高约10米,三楼四柱,上有精美雕刻。其它附属建筑多为颓垣断壁,早已失去昔日丰采。
距离牌坊不远就是那座宝顶了。宝顶呈半球形状,上面长满了蒿草。我们战战兢兢地下到墓道,看见地面上竟有杂乱的牛蹄印,甚至还发现有一摊牛粪。噢,准是当地农民牵着牛在这里避雨而留下的痕迹。墓室里面既没有宝床,也没有棺椁,只是穹顶有一足球大小的空洞,一束阳光毫无遮拦地斜射进来。至于穹顶和墓壁的各种彩绘,早已模糊不清看不出庐山真面目了......
我们按照一位老羊倌的指点,沿着从铁背山到营盘的铁路线,一声不语地走在返校的路上 。此刻,我们心里痛惜和愤慨不已:致使元帅林落寞到这种残破败和孤寂的情景,完全归罪于日伪时期宪兵警察的刀光枪影,归罪于黑暗年代土匪兵痞的鸡鸣狗盗!接着,我们很快转忧为喜:现在,元帅林已经回到了人民的坏抱,党和政府一定会将它建设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
第二次是乘船去的。我于1984年初,被选派到辽宁省委党校进修。临到结业前夕,校方决定:新闻培训班同学齐赴抚顺游览元帅林。7月14日早晨,碧空如洗,空气清新,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我们分乘两辆大客一直驶上大伙房水库拦河大坝,然后在坝下码头换乘两艘游艇,缓缓地向元帅林进发。我们站在甲板上极目远眺,只见浩浩蓝天与泱泱碧水,构成浑然一色的浩瀚苍穹,远山近峦影影绰绰地隐蔽在袅袅的烟波之中。 当游艇航行到小青岛时,湖面上宛如绽放朵朵睡莲,经仔细辨认,原来是成百只白鹤、苍鹭、野鸭等候鸟,将大伙房水库作为最佳栖息地,它们时而潜入水中捕捉鱼虾,时而浮出湖面追逐嬉戏。
“呜—呜—呜—”两艘游艇拉起渾厚、悠长的汽笛 ,徐徐停靠在铁背山码头。大家先后下船迈上一百单八磴石阶。我环顾一下四周,非常惊讶:偌大的方城竟然消失殆尽,几乎完全淹没在水中,仅有前门露出3个拱形门洞及其残破的顶部。原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晚期,党和政府举全国之力,修建了这座大伙房水库。它不仅具有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功能,而且为全省多个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成为辽宁名副其实的“大水缸”。
因此说,个别地方作出一点牺牲是可以理解的。这时的一百单八磴青石参道,一条正道和两条副道规规整整、一尘不染,之间石栏上雕有雄狮座像。那对造型优美的华表巍然屹立,仿佛两把宝剑直插云天。我们拾极而上抵达圆城正门。两组石雕分列神道两侧,文臣手执笏板忠心耿耿,武将手握兵器威风凛凛,就连那些骏马、骆驼等石兽,也是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走进圆城,那座汉白玉石牌坊傲然矗立,浑然天成的石材,美轮美奂的造型,巧夺天工的工艺,无不反映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无不展现石雕艺术的无穷魅力。就连那些殿堂、廊庑、围栏、石供等附属建筑,也均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处处闪烁着综合艺术的光芒。宝顶为元帅林的核心建筑。宝顶外缘由两层平台组成,上面用五彩石子镶嵌成鹿、鹤、狮子、花卉等图案,构思巧妙,色彩柔和;宝顶周围石人、石马、石羊,工艺精湛,造型逼真 ;影壁墙上有虎、鹿、麒麟浮雕,层次分明,雕工细腻,使宝顶从外观便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墓室单窟,拱顶呈穹窿状。拱形穹顶和周围墙壁,分别绘有日月星辰和水浪浮云图案。元帅林管理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省市政府先后多次拨付巨款,并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元帅林进行了彻底维修,终于使其成为中外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和度假胜地。
第三次是坐车去的。我已退休多年,对于游历名山大川和撰写游记散文,可谓乐此不疲。2014年5月6日,我邀几位老年朋友,搭乘一台面包车,沿着202线国道,到高丽村后再转向西南,直达元帅林度假村,下榻于返璞归真的小木屋。我们放下行囊,攀爬连绵起伏的岗峦,不大工夫便融入到郁郁葱葱的林海之中。
以前,我去元帅林,多数属于参观和游览,走马观花,来去匆匆。这次纯粹是为了游山玩水、休闲度假,同时也为了弄懂弄清长期纠结在心里的几个问题。张作霖陵园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帅林风景区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也就是说,除了欣赏张氏陵园建筑之外,就是邀游于青山绿水之间了。
这是一片茂密的混交林。明丽的阳光从青枝绿叶间筛滤进来,洒落在树叶覆盖的坡地上,形成斑斑驳驳的光影。布谷鸟、山脖鸽、花喜鹊等鸟雀,在树林中自由地飞来飞去,不时传来或清亮或圆润的歌唱。大家感到在这里呼吸格外舒畅,心情格外愉悦。不知谁从远处喊了一声:“快来呀,这里有不少山菜。”“好,在那等着啊!”群山里回荡着旅伴的声音。我们循着喊音走去,很快便找到了同伴。这是南北走向的小山沟,一条小溪叮叮咚咚地向山下流淌。紧挨着河沟长着一簇一簇的猴腿儿,大家弯下腰采了几把,然后便一步一步地走下山去。度假村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主食是玉米面大饼子,副食是红烧胖头鱼、油炸尖嘴子、豆角烧排骨、猪肉炒蕨菜和小鸡炖蘑菇,还有猫爪子、刺嫩芽蘸酱,一句话,全是清一色的农家饭菜,味道饱含着湖水的鲜美和山野的清香!
在这群旅伴中,有位姓赵的民俗学专家,早就答应围绕张作霖陵寝问题,为我们答疑解惑。吃完晚饭,我们一行人围着一张石桌,坐在石凳上,身披瑰丽的晚霞,面拂清凉的晚风,一场非正式的“答记者问”便算开始了。
“张学良为何选择此处,作为安葬其父张作霖之地?”老李首先提出这样一个疑问。
“根据当年参与勘选元帅林的风水先生说,这里‘前照铁背山,后座金龙湾,东有凤凰泊,西有金沙滩’,可见这是一块钟灵毓秀之宝地。”老赵讲得有理有据,老戴听得入了神,连忙插话问道:
”张学良兴师动众,为父亲修建了这座陵园,为何最终却成了一座空冢?”
老赵稍微考虑了一下,有根有据地进行回答: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死于皇姑屯事件。灵柩存放于沈阳珠林寺,1931年秋,元帅林虽已建成,但却爆发了‘九一八’事变,东北被日本人占领。无奈,张作霖遗骨只好葬于锦州医巫闾山的驿马坊,与原配夫人合葬。”
我实在按捺不住,抛出了一个憋在心里很久的问题:
“孙中山的中山陵有墓碑,就连袁世凯的袁林也有墓碑,可是这一投资1400万块银元的元帅林却没建墓碑,不知是何缘故?”
“张作霖曾被袁世凯正式任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后来,被孙传芳等推举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但南京政府只默许‘张大帅’的军阀身份,而不承认‘大元帅’的职衔,这就为张作霖墓碑‘难以镌刻’埋下了伏笔。”老赵对那段民国历史的娴熟,不得不叫大家叹服.....
这天夜晚,我们躺在小木屋的木板床上,听着湖水轻轻地拍打岸边的声音,嗅着松林散发出来的淡淡清香,便甜甜地进入了美丽的梦境。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苦乐记年华,妙笔写丹青——记知青画家马春泰
- 下一篇:王连仲:遥远的赫图阿拉
相关文章
-
04-28《红楼梦》“石头”的经济寓意
-
04-28李寅:风口浪尖中的满汉通婚
-
04-28徐洪:成就是给有准备人的
-
04-28郭秀江:兄弟姐妹(续二)
-
04-27祁敬君:哑巴赶车
-
04-261978:邓小平视察东北三省的谈话
-
04-25民生记忆之二十:“厕所革命”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