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发现   > 古迹遗存

古迹遗存

后金冶铁、炒金炼银及烧造业遗址考证

2018-07-05 13:41 2009年3期《满族研究》 赵维和、王丽 896
满族及其先世女真人,是一个勇于进取勤奋学习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清前建州女真人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统领下,在进行多民族统一战争的同时,极力发展自身的手工制造业,为推动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贡献

  后金冶铁、炒金炼银及烧造业遗址考证


  ——兼论建州女真手工业的发展

  建州女真为明代三大部女真部落之一,由于部族不间断的迁徙,明代正统年间,其部落才在辽东地区定居下来。建州女真人定居后,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中国北方民族由始以来的传统渔猎采集原始生活形态。此际,先进的中原农耕经济虽然已经传播至建州女真人的生活区域,但是由于明王朝及李氏朝鲜对于铁器进入女真社会所采取的贸易封禁政策,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女真社会的经济发展。

  为了有效地羁縻女真人,永乐三年(1405)三月,经辽东都司奏请明廷,允许女真人以马匹到辽东互市。在明廷的批准下,永乐四年(1406)三月,开设了开原、广宁马市,定期开放,与女真人贸易。继此之后,天顺八年(1464),开设抚顺马市。万历四年(1576),开设宽甸、清河、叆阳马市,准与女真人在此贸易。[1]

  马市的开设,对于促进女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马市贸易中,明廷对铁器向女真社会的输入,采取了极其严格的限制措施。与此同时,由于女真人不断地犯边进入明地抢掠,致使双方矛盾日益加剧。为此,明廷为达到惩制女真人的目的,时常关闭马市,以断绝对女真人的贸易。在经济生活及部族之间征战的迫切需求下,明廷及李氏朝鲜所采取的封边闭市策略,给女真社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造成了女真社会中“男无铧铁、女无针线”的窘困社会局面。

  此时,各部女真人皆以“铁物为贵”,不惜以贵重的貂鼠皮张暗中与朝鲜边将换取铁器,而非铁器则“不与之交易”[2],促使朝鲜“边将率以物贸买貂鼠皮,至于农锄、箭镞,无所不用”,以此解决铁器短缺的问题。

  沿至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后,伴随着统一战争步伐的加快及自身统治势力的不断壮大,出于军事战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矿冶铁,炒金炼银及兴办烧造业,迫在眉捷,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努尔哈赤新兴政权的发展。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努尔哈赤决定在自己统治的区域内“炒铁,开金银矿”[3]同时,烧造业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兴办起来。

  但是,虽然在历史文献记载中及多年的实地考古发掘过程中,确定了后金时期铠甲制造场、弧矢制造厂等用于军工兵器生产场址的准确地理位置,出土了甲片、箭镞及用于生产加工的铁锭等器物。然而,作为当时为军工生产单位提供基础生产原料保障的冶炼铁锭的场址,以及当年所开的金矿、银矿矿址究竟地在何处?遂成为地区考古学界与清前史研究领域中一直关注的重要课题。

  同时,努尔哈赤从佛阿拉城称王到赫图阿拉城称汗,出于封建政权建设的需要,曾在两座城池中大兴土木,起造楼台。在佛阿拉城中努尔哈赤居住遗址内,青砖青瓦随处可见。赫图阿拉城中,建筑群体遍布各处。在这一历史时期,努尔哈赤所用的建筑材料是取自于明地,还是来自于李氏朝鲜,或是通过自身烧造业的发展,使自身的社会经济产生了飞跃,亦是清前史研究中的难解之谜。本文仅就上述问题,对历史上清太祖努尔哈赤所创办的冶铁场址、金矿和银矿矿址及烧造业窑址,结合二十年实地考古调查、文献考据,做一论证。


后金冶铁、炒金炼银及烧造业遗址考证 图1


  一、冶铁业的发展及冶铁场址考证

  铁器的产生与应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摆脱了石器及青铜器时代落后生产工具的束缚,使之成为促进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然而,人们居住生活地域的不同,造就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先决条件。元末明初之际,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中国北方民族女真人仍然滞留在半原始的渔猎采集生活中,朝鲜《李朝实录》记载,“野人箭镞,昔皆用骨”[4]

  此时,虽然铁器已经传入女真人生活区域,但远远无法满足业已产生的农耕经济生活的需求,加之部族之间征战的不断发生,出于军事上的需要,女真各部皆以“铁物为贵”[5]。由于铁器的输入,女真人一改昔日“屈木为蹬,削鹿角为镞”的做法,将铁器广泛地应用在经济生活和军事征战之中。然而,沿至明代成化年间,女真人仍处在“不解炼铁,但得正铁改造耳”[6]的落后手工业生产之中。

  铁器输入到女真人区域后,经改造被大量的用于军事用途中,对明辽东边陲及李氏朝鲜的安危构成了威胁。为此,明廷与李氏朝鲜下令对铁器与女真人的贸易采取限制措施,继而又采取了严禁策略,以此来控制铁器输入到女真人区域。天顺七年(1463)八月,朝鲜国王下谕咸吉道节度使康纯,令其“将输铁器及水铁农器,与野人互市者,已令严禁”[7]

  明廷与李氏朝鲜相继所采取的铁器封禁策略,并没有从根本上阻止住女真人与其民间的私下往来交易。由于貂鼠皮张珍贵,朝鲜“俗尚奢侈,服饰必用貂鼠皮”,而“貂鼠皮价高,谋利者云集北道,市索无已,至以牛马、铁物买之。野人箭镞,昔皆用骨,今则皆以铁为之,良由我国人用铁换皮之故也”。[8]

  在女真人与朝鲜民间私下交易中,“野人处贸易皮物者,前则如箭镞禁物,潜匿怀中而卖之;今则弓角箭镞等物公然卖之。以箭镞四个贸貂皮一领。其不畏国法如是”[9]。

  女真人在明边及李氏朝鲜的贸易中获得的铁物,大多用于军事目的之中。此时,中原的改铁技术已经传入到女真社会之中,在女真人属地,“弓矢皆强劲,设风炉,造箭镞,皆淬之”[10],水铁改造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159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于佛阿拉城称王初立国政,从此,大规模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拉开了帷幕。在加快发展自身军事力量之时,努尔哈赤在其属地“多造弓矢等物”,以备征战之需。他“分其军四运,一曰环刀军,二曰铁锤军,三四串赤军,四曰能射军”[11]。

  在佛阿拉城内,“弓家楼阁五处则已造”,城中有“甲匠十六名,箭匠五十余名,弓匠三十名,冶匠十五名,皆是胡人,无日不措矣”

  [12]。这时的女真人,已经掌握了冶铁及军工生产技术,有组织的军工制造业已经初具规模。

  亟待发展的兵器制造业,其重要的生产原料铁的来源,在建州女真人社会快速发展之时,却仍然处在以大明铁改造的基础上。由于明王朝与李氏朝鲜的禁铁策略,输入铁物用于军工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努尔哈赤新生政权的需要。为摆脱被铁物束缚的困境,努尔哈赤采取了极有战略目光的决策,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冶铁。

  努尔哈赤作为明廷敕封的龙虎大将军,是以明王朝边陲守土官的身份统领建州女真左卫的。如此来说,冶炼场址选择极其重要,既要矿石资源丰富,又要防止明廷的干预,偏僻的山区较为理想,

  最终努尔哈赤选定了今新宾地域内的大四平镇小四平村。新宾满族自治县大四平镇治所在地,历史上地名为窟窿榆树,是以一株年久的空心榆树而命名的村落。小四平村原地名为四平,后因镇政府所在地的地名由窟窿榆树易名为大四平,而将四平村冠以小四平村名沿用至今。

  小四平村与大四平相距4公里,村址坐落在长白山龙岗山脉天桥岭下,村周群山环抱,处在一片冲积盆地中。小四平村东山盛产铁矿石,而且矿石品位极高,又具备浅层开采条件。在村东南,建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石碳矿,它是原兴京地区唯一的一处石碳矿。小四平村北侧的土壤结构,为黄粘土土质。村边的一条河流四平河水量充沛,在村旁流过,经过转水湖村后,流入地表下成为暗河。

  群山环抱中的小四平村,丰富的多属性矿藏,理想的隐蔽地理位置,为清太祖努尔哈赤冶铁业的兴办,提供了先决条件。小四平村沿呼兰路至赫图阿拉72公里,远近于赫图阿拉至明辽东重镇抚顺城的行程。小四平村现今遗有三处冶铁烧造作坊遗址,遗址占地面积为200-300平方米不等。

  遗址东山为历史上的古铁矿,如今矿址犹存。遗址东南为古石碳矿址,矿址位于四方砬子脚下。小四平古铁矿矿石含铁量为27-34%,平均值为31%,属优质浅层铁矿,易于人工开采。古石碳矿所产的石碳,热值为5000-6000达卡,挥发率为4-6,是燃烧持久挥发值极低的一种高热值石碳。

  有史以来,这种燃料一直被辽东小作坊冶铁及铁器加工业的铁匠炉用作生产燃料,以此替代焦碳。小四平村当地特有的黄粘土,土质粘度极高,烧结收缩率仅为8%,适用于陶制品的烧造加工,是理想的铁水浇铸模具容器所需的原材料。此外,村旁水量充沛的河流,对模具容器的加工制作及铁锭冷却淬火,提供了水源保证。

  通过对小四平冶铁遗址考古调查得知,地名小四平,原为满语地名四平。满语“四平”,应为Sibimbi的转音,这一满语词汉语译为“制箭杆”,即制造箭矢的地方。在小四平村四周及民居周围,堆置着大量摔碎的用以盛装铁水的模具容器残片。这些残破的碎片,是以当地的黄粘土制成的模具容器,容器在注入铁水后,在高温作用下,发生了结构变化,形成了红褐陶状,质地坚硬。

  在对容器残片复原后,证实容器为平底敝口圆桶状,直径为140mm,高度为300mm,容器壁厚13mm。为了增强容器的放置稳定性,其底座外沿宽出柱体边缘10mm。以黄粘土制成的模具容器制成晒干后,将冶炼好的铁水注入在容器之内,受热后的黄粘土容器在高温作用下,产生了陶质结晶,由于属自然冷却,因而出现了红褐色。

  对此工艺流程,如果不进行连接考证,极容易误解为盛装铁水的容器原为加工后的陶质容器。当铁水注入容器经冷却凝固后,出于运输中重量上的考虑,模具容器无一例外的都被敲打击碎,散扔一旁,而只将铁锭运走。

  现今遗留下来的模具容器碎片,在三处冶铁遗址附近,堆积得如同小山丘一般。从调查中得知。原有的容器残片远不止这些。在几次大规模修建本村连接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的村路时,村民们就地取材,将这些陶质容器残片作为铺路材料,在路面上厚厚的铺上了一层。今日所能见到的残片,只是原堆积物中极少的一部分。

  在陶质容器残片上,几乎都可以看到铁水外溢的残留物。在对残留铁块化验后证实,这种铁为从铁矿石中初次冶炼出的铁块,金属学中称其为白口铸铁,比重为6.6。根据复原后的模具容器容量计算,注入容器中的铁锭的重量为30.46公斤。而结合当时的计量方式推测,清前这一时期对每只铁锭的重量要求应平均定量为30公斤。

  残留下来的模具容器碎片,当地满族人将其称之为“灌犊子”。根据语系分析,“灌犊子”这一语词不属于汉语语词,应为满语语词。在满语语音中,kuwar一词,汉语译为:“破绽声”;DuShumbi一词,汉语译为:“摔”;Durun一词,汉语译为:“(铸造用的)模子”。三个语词组成的满语口语语音应为kuwaDushuDurun,语意为:“摔碎铸造用的模具破碎声”。这一满语语词在历史沿用过程中,产生了语音音节脱落现象,从而形成了今日村民简称的“灌犊子”一词。

  在小四平村考古发现的清前冶铁址,通过对残留在容器碎片上的铁水残留物化验后证实,它与在后金都城赫图阿拉铠甲场、弧矢厂出土的铸铁为同一类型。铠甲场出土的铁锭,与小四平村冶铁址的铸铁为同一金属属性。此外,弧矢厂出土的各种类型的箭镞,都是以白口铸铁浇铸而成。通过多年的实地考查,可以确定清前努尔哈赤冶铁场址的具体地点,即新宾满族自治县大四平镇小四平村。

  二、金、银矿址及采掘方式考证

  黄金,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计算货币的单位,同时它又以货币的形式流通在商品交易之中;而白银则是以秤量货币出现的一种货币。白银以货币形式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开始于汉代,盛行于明清两代”。在流通中,“实银是指流通的白银”[13]。明季女真人没有自己的货币,他们在与李氏朝鲜、蒙古及中原明王朝所进行的商品交易中,广泛使用明朝货币。

  建州女真人,久受明辽东币制的影响,将金银作为主要交换媒介,从事经济活动。建州女真人定居辽东地区后,商品经济活动依然滞后,在诸多商品经济活动中,许多交易仍然处在原始的以物易物方式之中,由此而阻碍了社会内部经济的发展。

  明初,为了加强对东北边陲地带的统治,明王朝派员先后招抚了女真各部,设立卫所,以此加强对这一地域的羁縻统治。在实施中,明廷采取了“以夷治夷”的策略,设立敕封世袭制度,以各部女真人酋长来管束自己的族属,以此来达到巩固东北边陲的政治目的。然而,明王朝所敕封的各卫女真人酋长,从指挥使、佥事到千户等大小官员,都没有享受到中原汉官按品秩所给予的俸银制度,所有的作为守土地方官的女真酋长唯一可以获得朝廷钱物的机会,即是赏赐。

  他们凭借着自己手中掌握的敕书,按照明制,利用入京朝贡的机会,贡献方物贡品,求得明廷的赏赐。在沿续的朝贡中,明廷所赏赐的数量日益增大,由“万历元年七月辛巳,赏女真朝贡夷人锦缎、衣服、靴袜,仍折给马价并正赏银两”[14],到“万历三十六年十一月辛卯,命兵部登银二万七千两,给赏海、建补贡夷人”[15]之时,明廷对女真人朝贡的赏赐支,愈来愈大。

  在向明廷朝贡寻求赏赐过程中,女真人朝贡的队伍不断扩大,使得明王朝不堪日益增多索取的重负,不得不数次下谕令裁减女真人朝贡的次数及人员数量。万历三十七年二月,“工科给事中王元翰请令辽抚按谕酋奴,裁减近例,仿祖宗时朝贡止许三百余人,一切赏赉如旧照给,是时建州、海西诸夷,一闯入关至于千五百人”[16]。

  此议一出,立刻引起了女真人的极大不满,建州女真人以谩词相加,对抗明廷。黄金、白银作为流通货币,占有量的多寡,直接左右着女真人的经济生活。当他们积极地向封建社会迈进之时,落后的社会经济必须依赖于充足的货币与周边区域进行商品交流,以此来带动商品流通领域的发展。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初,所得到的明廷破例赏赐仅为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及每年与银八百两、蟒缎十五疋。此后,明廷每年所赐的银两逐年递减,货币在其部族中十分匮乏。

  为满足自己部属征战及生活所需,通过战争掠夺金银成为其主要的货币来源。为扭转对外经济生活中货币短缺的窘困局面,1599年,努尔哈赤在下令开始冶铁的同时,开始炒金炼银,力图以此来满足自身经济生活的需求。

  炒金,首先涉及到的是对金矿址的确定。就当年努尔哈赤所统治的建州女真手工业发展状况而言,开矿采金是不具备技术条件的。因此,他选择了淘取沙金的操作方式,开始了黄金开采业的生产。

  平顶山镇杉木厂盛产沙金,偏郎阿河充足的水源为开采沙金提供了生产工艺上的保障。杉木厂的沙金含量平均为12克/吨,大面积的区域在清前的采金过程中,岩石以上沙土层都遗有人工翻动过的痕迹,动用沙土方量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据陈文石先生考证,当年参加淘金的人员多达600余人。[17]

  今日沿河两侧所见到的土地与荒滩,都为后期人工治理河道平整后的结果。杉木厂采金场所采的黄金,并不能满足清太祖努尔哈赤富国强兵的欲望,继此之后,他又选择赫图阿拉城东北67公里的龙岗山北侧作为采金场,更大规模地采集沙金。

  第二处采金场,由于金含量高于杉木厂采金场,因而促使更大规模的采金作业在这里形成。龙岗山北侧采金场的兴办,一时满足了努尔哈赤政权对黄金的需求。由于第二处金场黄金含量高,采集面积大,采金的匠役们便将此处山名命名为金仓岭,将采金作业的流域称作金仓沟,从此形成地名至今。

  金属矿的地下分布,由于地质作用都以矿线的分布形式出现,这种现象又称作矿脉。在对黄金矿大面积的开采中,采金匠役们已经不满足于地表淘金的操作方式,他们按照矿脉的走向,采用了人工向山体掘进的工艺,建成了矿洞,将这一时期的采金工艺突破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金仓沟采金场,地理位置紧临海西女真辉发部地域。在采金伊始,努尔哈赤出于防御考虑,派出将士驻防此地,以防备辉发部的侵扰。1607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军征服辉发部后,金仓沟采金场再也不用防备来自辉发部的军事威胁,开采业空前兴旺起来,由此而形成了金仓沟村寨。

  银矿矿址位于建州三关的雅尔哈关北侧,柜石哈达山下。该银矿是原兴京地区唯一的一处银矿,开采的矿石含银量平均为22克/吨,并附带铜、锡等金属产品。在清前落后的经济社会中,努尔哈赤能在这样广阔的地域内,选择到准确的具有高含银量的采矿位置,在当年建州女真社会中,是极其不易之举。

  白银矿的开采,当年采用的是难度较大的巷道掘进开采作业方式。在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的环境中,匠役们按照矿脉的分布走向人工掘进,采掘矿石,然后加工冶炼。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矿井,其开采程度达到惊人地步,当年所用的匠役人工经后人考证,多达“一万余人”[18]。

  如今,古矿址依然保存完好,并已成为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白银矿石的采集及冶炼者生活居住所形成的集居区,被命名为银矿,村名沿用至今。

  后金时期,清太祖努尔哈赤为促进自身社会经济发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在自己的属地内兴办采矿业炒金炼银,从而化解了自身与邻部贸易活动中货币短缺的矛盾,使落后的社会经济产生了跨越式的飞跃。由于黄金储备量的增多,在完善国家政权建设之时,努尔哈赤时常拿出黄金赏赐有功臣属,他曾经下谕令“把赏给总后官、副将的金做成你们喜爱的顶子”[19]。

  从这一谕令中可以看出,黄金此际已不止仅作为货币的形式出现在女真社会,同时也以饰品出现在清前女真社会中。黄金、白银占有量的增多,为努尔哈赤抚民治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1611年,在调查了在自己统治区域内尚有数以千计的男丁因为贫穷没有娶上妻子后,努尔哈赤果断下令“从库中取出财物,使买妻子”[20]。所有这些,不能不说都与炒金炼银所获得的收益有着紧密的关联。

  三、烧造业遗址考证

  明万历十五年(1587),清太祖历经起兵后五年的浴血奋战,队伍不断扩大,出于战略发展的需要,他率领部众从波罗密山城迁移至佛阿拉城。建城伊始,努尔哈赤下令筑城三层,启建楼台、殿阁,始定国政。启造楼台、殿阁及相关的建筑设施,需用大量的砖瓦等建筑材料。大批的建筑材料,不可能都出自于明地及李氏朝鲜。

  在对迁城前的波罗密山城建筑址考古调查试掘中,城中的建筑物体几乎都为土坯垒砌,建筑物的物体覆顶全为草顶。而在佛阿拉城努尔哈赤的汗王殿遗址中,经日本学者发掘后的地域,青砖灰瓦遍布遗址各处,俯首可拾。在诸多的砖瓦遗物中,经分析鉴定,所有的砖瓦烧造工艺都极其粗糙,规格上也不尽标准,不可能产自于明地。

  结合20世纪90年代初对赫图阿拉城显佑宫、地藏寺、文庙、正白旗衙门、关帝庙、汗宫大衙门及内城北城门等建筑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这一时期建筑中所使用的青砖、灰瓦及粘合物白灰,都不是出自于明地和李氏朝鲜,而是努尔哈赤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就地取材烧造制作的,从而使烧造业出现在清前女真社会中。

  在对原兴京地区的文物考古调查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首先发现了位于永陵砖厂附近的温家白灰窑窑址。通过对窑址的清理和调查后认定,此处窑址为清前时期窑址。

  而出土的成品白灰经鉴定,与佛阿拉城建筑址残留的白灰及赫图阿拉各建筑址所出土的残留白灰为同一时期白灰,粘合度也为同一标准。窑址中出土的烧制原材料通过比照鉴定,为平顶山地区所盛产的石灰岩石。温家白灰窑址紧临佛阿拉城及赫图阿拉城,这一选址是出于大规模建筑需要而就近选定的,它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运力,同时其生产规模及产量又可以直接地掌握在决策者手中。

  1987年,出于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的需要,在赫图阿拉城外城南侧鸡鸣山的瓦子沟兴建水库。正当工程大规模破土动工之际,瓦子沟砖瓦窑址被发现。经专业人员现场发掘清理后,窑址轮廓展现出来,各种规格的青砖、灰瓦出土,并出土了部分残破的建筑装饰饰件,诸如虎头、狮头图案滴水、兽形檐头饰物、莲花图案滴水等。在出土的青砖中,有350×175×75mm、320×60×15mm、300×150×55mm等各种规格。瓦当中,有8×6×1.5mm板瓦及28×13.5×1.5mm的筒瓦。这种类型建筑材料的规格及其材质,恰好与佛阿拉山城、赫图阿拉城出土的建筑材料一致。

  从年代上考证,又为同一时期产物,因此认定此处窑址为清前窑址。由于当年施工的需要,瓦子沟窑址没能保留下来,现场经抢救性清理后,遗址淹没在库区。

  此后,在对地域地名调查中得知,由制作砖瓦而得名的瓦子沟,原名应为瓦制沟,即是制作砖瓦的地方。由于我们在此前忽视了对这一地名的科学分析,才导致了这一遗址迟迟没有被发现的结局。

  清前赫图阿拉地区女真人生活器皿陶制容器的烧造,经多年考查后证实,今日的大四平镇缸窑村及榆树乡的哈山村为烧造陶制器皿的场地。当年生活所用的缸、盆等陶制容器,都产自于这两地的烧造作坊。

  清前烧造业的兴起,推动了女真社会建筑业的发展。早在佛阿拉时期,各建筑址的基础并没有采用三合土夯实作为基础的工艺,而在1601年之后,努尔哈赤大规模修筑都城时,城中的官署建筑及庙宇建筑,各建筑的基础都采用了以白灰、黄粘土、细沙拌成三合土加以夯实的工艺,以此防止产生建筑物体的不均匀沉降。在部分建筑中,墙体采用青砖磨面白灰压缝的施工工艺,使这一时期内的建筑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四、结语

  满族及其先世女真人,是一个勇于进取勤奋学习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清前建州女真人在清太祖努尔哈赤统领下,在进行多民族统一战争的同时,极力发展自身的手工制造业,为推动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贡献,从而保证了后金政权的建立。兴京地区历史上的手工业的兴起为清前后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清王朝建立后,沿至康熙年间,爱新觉罗·玄烨为保护龙兴重地的风水龙脉,下令修筑柳条边,兴京地区与龙岗山脉一体被纳入柳条边内保护起来。同时规定,龙脉之地不得破坏水土。从此,冶铁、炒金、炼银等场地作坊被相继关闭。

  此后,随着清永陵保护界桩的设立,温家窑、瓦子沟窑、哈山窑等烧造作坊也被关停,这些手工业作坊从此被闲置消沉下来,渐次成为废墟直至今日。赵维和,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旅游局;王丽,沈阳故宫博物院

  参考文献:


  [1]李燕光等编:《满族通史》,第103页,辽宁民族出版社。
  [2][5]《李朝中宗实录》卷27,第46页,朝鲜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编,科学出版社,1959年影印本,下同。
  [3]《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3,第25页。
  [4][8]《李朝成宗实录》卷57,第7页。
  [6]《李朝成宗实录》卷52,第2页。
  [7]《李朝世祖实录》卷31,第8页。
  [9]《李朝中宗实录》卷52,第50页。
  [10]《李朝中宗实录》卷255,第19页。
  [11]《李朝宣宗实录》卷23,第6页。
  [12]《李朝宣宗实录》卷69,第17页。
  [13]《辞海》合订本,第1714页。
  [14]《<明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辽大本第二分册,第103页。
  [15]《<明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辽大本第二分册,第158页。
  [16]《<明实录>中的女真史料选编》辽大本第二分册,第159页。
  [17][18]陈文石撰《清人入关前的手工业》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第311页。
  [19]《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辽大本第二分册,第71页。
  [20]《重译<满文老档>》太祖朝,辽大本第一分册,第13页。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清源文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