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当代人物

当代人物

长留芳泽在人问—石光传略(上)

2018-07-01 14:06 《党史纵横》2001年第12期 沈东文 2025
  石光,原名张东之。1908年11月25日生于抚顺县千金寨。  石光出生时,家境殷实。其父、母祖藉山东胶县。父亲张美章,原在老家县衙办差,因得罪土匪,不得已举家流亡到抚顺经商。石光6岁入私塾读书,8岁(1916)入抚顺县立第九小学读书。  1920年,石光的...

长留芳泽在人问—石光传略(上) 图1
石光(1908-1990)


  石光,原名张东之。1908年11月25日生于抚顺县千金寨。

  石光出生时,家境殷实。其父、母祖藉山东胶县。父亲张美章,原在老家县衙办差,因得罪土匪,不得已举家流亡到抚顺经商。石光6岁入私塾读书,8岁(1916)入抚顺县立第九小学读书。

  1920年,石光的父亲去世。此时,家境渐衰,父亲留下的家业由其母亲庄氏和其哥哥继续经营。其母亲出身农家,以勤俭为本,虽然家计清贫,但她颇有远见,并未因此而停止供养三个孩子念书。

  1922年,石光小学毕业,进入了刚刚成立的抚顺县立初级中学读书。茌学校,石光的各门功课都很不错,是一名倍受教师称誉的好学生。

  1925年,石光初中毕业考入奉天省立第三高级中学(以下称奉三中),只身来到了沈阳。由于初中时数学成绩优良,所以考入高中后,石光选修了理科。虽然如此,茌功课之余,他还是比较喜欢看文学方面的书刊,当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出版的书籍和杂志,他差不多都看过。奉三中原在沈阳东塔附近,石光入学半年后迁到了北陵。闲暇之时,石光常约二、三好友流连在北陵的黄花红叶、苍松翠柏之中,谈理想、谈今后的个人打算。

  13岁时(1926年),石光奉母命回家完婚。妻子唐国清,系父母早已定下的一门亲事。婚后,石光与唐国清共生有四个子女。

  1928年,石光从奉天省立第三高级中学毕业后,放弃了原来学习理科,将来干一番实业的打算。这时的他对社会上许许多多不平等的事实,中华民族的落后,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凌辱思考了很多,感到从思想上探讨解放之路是很有意义的。这样促使他报考了东北大学文学院哲学系。

  东北大学是1923年张作霖统治时期创立的,张学良于1928年担任该校的校长。校址在沈阳古老的陵园昭陵附近,环境幽静而美丽。

  当时东大哲学系的课程以古代哲学著作为主,石光对此很不感兴趣;在课余,他很少翻书看笔记;即使面临考试,他也不像其他同学那样彻夜苦读,只是在考前准备三、四个小时,能考个70分左右就满足了。他利用大量业余时间看了许多课外书。石光对现代文学,特别是现代进步文学十分喜欢,如高尔基、鲁迅的著作,凡是他能找到的,都认真阅读过,书中的人物和思想给他以后示,促使他思考人生的道路。课外,他还经常写点文艺作品,校刊和省内的报刊上时时会出现他的名字。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对石光思想上的沖击是很大的。他痛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把袓国的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了日本帝国主义。石光携其妹(张书文)仓促流亡到北平(今北京)。初到北平时,借读于清华大学。1931年冬,东大在北平复校,他又转回东大。边读书边在校报《东方快报》兼任副刊版编辑工作。

  1933年9月,石光从东北大学毕业后,便正式到《东方快报》工作。这个工作一直持续到1937年“七七”事变前。

  在《东方快报》期间,石光以笔名石光、今人、东白、唐人、紫石、石子、矿工、贝子等,写了许多有关抗日的文章和一些文学作品。有一段时间(大约二年左右),石光每天都在副刊上撰写一篇短评,针砭时弊,挞伐社会的黑暗;同时也介绍和评价一些电影和新闻入物。石光编稿子往往不看写稿人的名气而是看来稿的质量,注意培养和发现文学新人,使副刊成为那些不知名的青年的文艺园地。在他的参与下,《东方快报》的副刊在当时北平的报纸副刊中,是办得较有生气的。

  1937年6月20日,在周恩来同志的亲自指导下,我党领导的抗日进步团体“东北救亡总会”(以下称东总)在北平成立。石光即被聘为东总宣传部干事,并在东总所办的《东北知识》和《东北之光》等刊物兼任编辑工作。这一时期,石光还与张庆泰、关梦觉(守成)、李华春(共产党员)等人利用东大校友会办会刊的钱,在北平办起了以宣传抗日为主要内容的半月刊——《黑流》,但仅出刊了两期,便被迫停刊了。从此石光便一直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宋哲元的部队退出平津,汉奸上台。石光怀着激愤的心情离开北平,由塘沽乘船到了山东烟台。在途中,石光听说南京政府宣布抗战了,十分兴奋。8月,石光来到济南,他从报纸上得知共产党领导的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感到抗日的前途愈来愈光明,愈来愈有希望。他开始萌生了去延安的愿望。

  1938年1月,石光到了武汉。此时,东总也恰好迁到了汉口,并出刊了《反攻》半月刊,由关守成(梦觉)同志负责,适逢张庆泰也从前线归来,石光便回到了东总,和他们一起编辑《反攻》杂志。

  1938年4月,石光到东北中学(张学良于1932年在北平创办并兼任校长,以下简称东中。此时在豫鄂交界的鸡公山)担任国文教员。

  到东中后,石光积极领导学校的进步青年开展抗日救亡活动。他不仅认真地备课教书,而且向同学们讲时事、讲抗事、讲苏联,也讲中国的历史和爱国人物。在教书之余,石光还担任了学校的后方服务部和文艺研究会的导师。每星期出刊壁报《抗战文学》,对东中同学思想上的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快,在石光的周围团结了一大批爱国的热血青年。校内的国民党CC派顽固分子造谣,说石光鼓动学生造学校的反,甚至想把石光赶出东中。

  1938年夏,日寇逼近湖北,东中奉命迁至湖南邵阳桃花江畔的桃花坪。10月25日,武汉沦陷,湖南告急,刚刚复课不久的东中又奉命继续西迁,1939年下半年到达重庆。

  到重庆后,东总党的负责人于毅夫、于炳然见到了石光,希望他回到东总所办的《反攻》杂志。石光欣然地回到了编辑部任编辑组长,继续他的编辑工作。这时的石光,对国民党的反动、腐败和假抗日真反共的嘴脸看得更清楚了。去延安的心情和决心更加迫切更加坚定了。

  1939年,国民党“东北协会”所办的刊物《时与潮》在重厌创刊,该社总编辑金仲颐与东总商量,要求调石光过去担任编辑并兼任《时与潮》社印刷所副经理。当时的“东北协会”虽然由CC派顽固分子齐铁生所把持,但他对《时与潮》社的工作基本上不过问,只是定期给钱而巳;在《时与潮》社工作的多是思想比较进步的爱国人士,其中有许多人与石光在东大有同窗之谊,因而《时与潮》在重庆的学术界颇有些影晌,销路亦不错。

  出于统战方面的需要,东总的党负责人于毅夫、于炳然等同志同意石光去《时与潮》兼任编辑和印刷所的副经理,时为1940年4月。(待续)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石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