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记忆之二十三:漫话百姓过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节日越来越多,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一两个什么节,有时还会这个节挨着那个节,而百姓们也都是节节不忘,乐此不疲的张罗着过好每一个节。
说起中国的节日,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加之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节日,东北人一般不过少数民族的“三月三”,也不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但对祖上传下来的过节习俗还是一代一代的传承着,借用一句歌词“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就从吾辈的抚顺说起。
我出生在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三年,从记事时候开始,就有了过节的概念。因为那个年代平时供应的主副食品匮乏,只有到过节时市场才会稍微丰富些,才会增发些肉鱼蛋票什么的。诚然1月1日是元旦新年,但老百姓仍把过春节叫过年。过春节的时候,买年画、贴对子、糊灯笼,家家都吃饺子,小孩们有小鞭儿放,还能穿新衣裳。那几天父母不上班,会带我们看电影或是串个门什么的,所以小时候最盼着过年。除夕守岁、接财神、磕头等一些旧习俗,随着解放后新社会风气的兴起而渐行渐远。那时候我家住在欢乐园的平房区,一般胡同里的人都差不多认识,所以初一早晨开始,除了左邻右舍的要去拜年以外,还要到沾亲带故的长辈家拜年,但很少有压岁钱。大街上遇上熟悉的邻里长辈都要行个礼,问声“过年好”,这已然成为过年必做的功课。
这么多年过去,现在老百姓对过年的期盼还是一如既往,只是减少了一些程序,唯独把吃“年夜饭”提到过年最有“仪式感”的日程。无论是在本地或是在外地,都千方百计往家奔,造就了中国特色的“春运”大潮。一家人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春晚,再燃放些烟花爆竹。午夜时分吃饺子,其间忙着用手机给朋友圈里的亲朋好友微信拜年,或发表情图,或发署名卡图,比起以前电话、短信拜年又进了一步。忘不了一个环节就是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些年大有水涨船高之势。
过了春节紧挨着的是元宵节,小时候到了元宵节前后,记得欢乐园的小广场上有踩高跷、扭秧歌的,但自从“文G”破“四旧”以后就难见踪迹了。但小孩们在晚上还是会跑出去看灯或是把除夕晚上玩的灯笼再拿出来,点燃蜡烛满街跑,挺热闹的。这些年百姓们对这个节有些淡漠,大多是以早晨吃几个元宵,晚上再放点烟花就过完了。民间把农历二月初二也作为一个节日,说是“二月二龙抬头”,或是叫“龙头节”。依稀记得正月里不让去剪头,直到二月二才解禁,说什么“正月剪头死舅舅”,现在看来纯属口误引起,据说正月不愿剪头是“思旧”的意思,其实正月里理发店里照样是顾客盈门。
老百姓对清明节是相当重视的,因为这个节气不仅是踏青的好时节,还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从唐代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清明》诗里就能感悟到清明节对老百姓有多么重要,代代传承至今。许多年过去,父母双亲相继辞世,现在的清明节,我们都会带孩子去扫墓以寄托哀思。
上了小学以后,“六一”儿童节是我们翘首企盼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老师会带我们去游园,一般以班级为单位去东公园(劳动公园),那时候觉得这个公园好大,玩一天都玩不完。现在看来真的不大,一会儿就能转上一圈。现如今“六一”儿童节似乎不再是孩子们的专利,一些退休老人也加入了这个行列。儿童节时除了能看见成群结队的孩子,也能看见有一些老年朋友系着红领巾在搞娱乐活动,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布满了童稚般的欢笑。
过了”六一”就接近端午节了,虽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日子过的很清贫,但民间习俗中的节还是要过的。听老人讲过,一年当中有两个节必须过,叫“五八大节”,即五月节和八月节,这是两个大节。到了农历五月初五,父母会提前告诉我们“五月节”要到了,会给我们的手脖脚脖系上彩色的绳。后来知道这个节叫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传承下来的一个节日,这天会有粽子吃。至今这些习俗还在,端午节当天浑河两岸的人会起早到河边洗洗眼睛,有的买把艾蒿插在门上,小孩们脖子上会多了些小扫帚,小斧子等挂件。
八月十五在民间似乎更被重视,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家人团圆的习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咏诵中秋的诗文最多,现在百姓过中秋,全家人聚餐把酒言欢和赏月是必不可少的。据说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而且都被国家规定为法定假日,有的会去选择旅游,徜徉在山水之间。
民间还有过“七夕”节的习俗,传说中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老一代讲给新一代,新一代讲给下一代。到了这天,多是情侣小聚,家庭里不怎么过,但会出去看一会夜空中的“银河”。和这些美好传统节日相比,有一个节日则让人压抑,就是农历七月十五,传说中的“鬼节”。解放后虽然破除了一些繁琐的迷信习俗,但在抚顺百姓中还盛行着为逝去先人烧纸钱的习俗,说烧纸即是给故人送钱,尽管知道很难自圆其说,但还是跟风似的去街口去烧。烟雾缭绕,不仅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不小的污染,还容易引发火情,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地制止,但还是没有在源头上消除这个痼疾。“九九”重阳节是老年人的专属节日,到了这天,一般会去附近的高处游走,高尔山、小青岛都是好去处。
除了老百姓钟情的传统节日以外,还有许多官方确定的节日,如一月一日元旦,老百姓叫阳历年。还有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在民间也都会以不同方式庆祝一下。不久前国务院批复了自2018年起,农历秋分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意义重大,但似乎与城市关系不大。城里人还是注重“五一”和“十一”两个节日,年轻人多喜欢利用小长假出去旅行,自驾游还免高速过道费,也使得一些乡村游火爆了起来。至于护士节、教师节、记者节等专业性节日则在有关的圈子里庆祝,百姓就不参与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一些外国的洋节也涌入中国,什么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都是年轻人熟记的日子,有的情侣会选择2月14日情人节那天去登记领证;4月1日那天社交圈子会闪现一些没有恶意的捉弄和幽默;到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和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孩子们都想着给母亲和父亲买上鲜花或礼物,或请父母大餐一顿,把孩子们忙的不亦乐乎。这些节似乎能融入中国的文化,很快被大多数百姓所接受,就顺水推舟的过了起来。可过圣诞节就有些牵强附会了,圣诞节本是西方传统节日,起源于基督教,属于宗教的节日,西方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可自九十年代以来,却得到了中国人的热崇,尤其是年轻人更甚。有些人不知道这个节什么来历,就不明就里的跟着过起圣诞来,圣诞节的前一天,夜幕降临的步行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插肩摩踵的欢笑,给商家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缘,纷纷打出什么圣诞促销的广告,线上线下全忙活,赚了个盆满钵满。这对拉动内需,繁荣经济也是好事。但所谓的“平安夜”不太平的事也屡见报端,令人唏嘘。至于什么感恩节、复活节幸亏没太引起热捧。
除了现在这些传统的、官方的节日以外,还有家庭的节日,那就是老人和孩子们的生日,现在也是要过的,尽管不兴师动众,但家里人聚餐是少不了的。全家人聚集在一起,有生日蛋糕和蜡烛相伴,祈盼老人健康长寿,孩子们茁壮成长。
节日经济拉动了消费市场,一些商家或管理部门也不失时机的推出了名目繁多的临时节日,如美食节、梨花节 、冰雪节等,都冠以一个“节”字。在抚顺,则以满族风情节最为持久,已连续举办了19年。每年的这段时间,好活动一大堆,有抚顺味儿,有文化味儿,可谓好戏连台。
千百年来传统节日林林总总,新时代逢盛世节日层出不穷。现在到底有多少节日,一时半会还真数不清,有时真不知道哪天是什么节,但庆幸的是,有微信提醒。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龙凤旧事:回忆我的父亲——刘振山
- 下一篇:王尧:记忆中的新村院里
相关文章
-
09-05民生记忆之二十二:取暖的那些事
-
08-13民生记忆之二十一:家乡的自来水
-
04-25民生记忆之二十:“厕所革命”随想
-
03-20民生记忆之十九:变化的勤俭观
-
02-22民生记忆之十八:怀念老电影院
-
01-30民生记忆之十七:票证年代记忆
-
12-21民生记忆之十六:见证家装演变
-
11-28民生记忆之十五:我的家庭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