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民生记忆之二十五:通信方式巨变

2018-12-11 09:44 抚顺七千年 姜斌 1751
原抚顺市电报局  人们常把日子过得快比喻为光阴似箭,确实如此。不经意间改革开放都40年了,我们这代人在感叹岁月流逝的同时,也见证了40年来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通信方式变革方面,应该说百姓的获得感超出想象。  现如今的通信手段日新月...

民生记忆之二十五:通信方式巨变 图1
原抚顺市电报局


  人们常把日子过得快比喻为光阴似箭,确实如此。不经意间改革开放都40年了,我们这代人在感叹岁月流逝的同时,也见证了40年来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在通信方式变革方面,应该说百姓的获得感超出想象。


  现如今的通信手段日新月异,方便快捷,有时不免令人应接不暇。特别是电脑、ipad、智能手机的普及,实现了资讯速览、网上传输、微信交流、视频对话。人们不仅遗忘了手写家书,甚至连固定电话都抛在了脑后。然而,作为一个老邮电人,亲历、亲闻、亲见了通信方式的巨变,脑海里还是不时闪现出从书信到微信跨跃式发展的影像。

  从远古到现代,手写家书,源远流长,中国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书信传递“慢时代”。即便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十年里,官方和民间的通信也是以书信为主,电报、长途电话为辅的方式。


民生记忆之二十五:通信方式巨变 图2
邮筒前的小朋友


  那时候,街边的绿色信筒总有来来往往的人将信件投入信筒,几页信笺,寄托着至爱亲朋间的挂牵。相信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有过亲笔写信的经历。边想边写,字里行间是情感的表达;是深情的牵挂;是内心的倾诉。九十年代初,歌手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唱红了大江南北,表达了家书抵万金的情愫。那时外阜的信函只需贴上一枚8分钱邮票,远在外地的亲人就收到了。

  在原抚顺市邮电局,有一位投递员耿宪珍大姐,她1958年参加工作,不久即充实到投递员岗位,每天穿梭于城区的大街小巷,经她手送达的书信数以万计,每逢遇到一些地址不详或是名址不符的“死信”,她不是贴上“地址欠详退回原处”的标签一退了之,而是到派出所查卡,走访居委会和老住户,追根寻源地查找收信人下落,千方百计让死信复活。这样的好事她办了不计其数,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先后被授予辽宁省劳动模范、全国邮政优秀投递员等荣誉称号。九十年代退休的她,每每回忆起当年的情形还会激动不已。而现在,电脑、手机、网络走进我们的生活,几乎没有人再伏案写信了。只要在手机上轻触手指,问候祝福瞬间同步,发个照片瞬息共享,还可以打开视频面对面地聊天,写信真的已经成为历史。


民生记忆之二十五:通信方式巨变 图3
部、省级劳动模范耿宪珍


民生记忆之二十五:通信方式巨变 图4
耿宪珍参加全国邮政优秀投递员表彰大会(1982.6)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电话网还处于落后的机械交换方式,通信能力低下,农村还普遍使用“摇把子”,因此电报被广泛地应用于官方与民间的信息传递。

  那时候我是一名报务员,中央大街电报局小楼是我工作十几年的地方,从二楼报房到机务之间有个过道,路过时可以俯瞰到下面的营业厅,等待发电报的人很多。因为电报是按字数收费的,所以人们会逐字逐句的推敲,尽量以少许的文字表达完整的意思。

  报务员的工作则要一丝不苟,全神贯注,还要译电和收发报都掌握。电码本上的每一个汉字,都是由4个数码组成,报务员至少要熟记上千个电报码,特别是一些常用的电码更要熟记在心。欣慰的是,退休前练习电脑打字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电报码输入法的软件,下载后运行好用,令我欣喜若狂,好在一些常用电码我还记得。现在写东西就直接用电报码输入法,敲击键盘时感觉似在机上发电报一样,这是一段挥之不去的电报情结。


民生记忆之二十五:通信方式巨变 图5
标准电码本


民生记忆之二十五:通信方式巨变 图6
话务员台席


  虽然电报通信弥补了那个年代的通信手段不足,但仍满足不了社会公众的通信需求,当时的113长途台、114查号台也是服务于社会的通信窗口,是一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女通信兵”团队,从领导到话务员全是女同志。然而当年话务员的工作并不轻松,一项硬指标就是要求死记硬背电话号码,和报务员背电报码差不多。机台现场有很多插孔,话务员要熟记这些插孔连接的是哪个地方,以及所有单位、部门的电话,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电话接续工作。


民生记忆之二十五:通信方式巨变 图7
电报值机室


  改革开放前,城市公众电话网发展缓慢,而社会对通信的需求日渐提高,两者形成突出矛盾。因号线资源匮乏导致电话普及率低,使固定电话普及率一直停滞不前。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安装住宅电话无异是一件奢侈品,“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那个年代百姓生活的一个梦想。

  进入八十年代,在国家政策扶持,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引下,邮电部门趁势而上,抚顺市的固定电话网也由4位升至5位。特别是“八五”期间(1991至1995),抚顺市固话网装机呈现超常规的“井喷”态势,住宅电话迅速普及,而适应这一态势的要素是电话网升位。这期间抚顺共完成了两次固定电话网的升位,即1991年的5位升6位和1994年的6位升7位,长途区号确定为0413。抚顺市及所辖区县电话交换全部实现程控化,市到县传输全部实现光缆化。住宅电话迅速普及至寻常百姓家,老百姓通信可以足不出户,直接在家里打电话了。而且路边的公用电话亭越来越多,几乎成为了一道风景线,还有一些磁卡电话出现在宾馆、医院、商场里,形成了通信方式的初步转变。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随着程控技术的引进,长途通信结束了半自动接续,完全实现了自动化,加上住宅电话的普及率大幅上升,人们在家里可以直接通过拨打区号至外地亲友家,使得电报和长话业务量日渐萎缩,最后悄然地退出了通信市场,成为通信史上的记忆和历史。报务员、话务员,这两个曾经人丁兴旺、忙碌不停的职业也渐渐消失,成为信息时代的过客。


民生记忆之二十五:通信方式巨变 图8
BP机、大哥大


  那时候,虽然固定电话进入到了千家万户,但还是无法自由移动通话,满足不了群众即时通信的需求,于是寻呼机应运而生。BP机实现了精准呼叫和短语送达,让信息传递更快一步。那时候,社会上流行“有事call我啊!”。一时间抚顺通信市场上出现了许多家社会办的寻呼台,而我这时恰好在抚顺市邮电局的寻呼局工作了几年,对这段历史历历在目。

  随着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大哥大”横空出世,“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成为那个年代最令人羡慕的形象写照。当数字网手机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时候,感觉手机变的小巧玲珑了,其短信功能取代了BP机,最终导致BP机被淘汰出局。

  当互联网处于萌芽起步阶段,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宽带上网为何物的时候,当时的抚顺邮电已开始拓展数据业务,据时任数据分局长王忠党回忆,当时数据局的主要工作是对内加快科技创新,重点支持金融系统的专线链接;对外普及互联网知识。在营业大厅设置一个公众网苑,运用当时还不多的中文域名演示上网知识,带动了全市一些商家纷纷做起了网吧生意,为互联网的普及起到了的推动作用。而异军突起的智能手机则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彻底改变了百姓的生活,网络通信不再单靠电脑传输和手机短信,而是智能手机的神奇功能,完成了从文字到语音再到视频的随意切换。


民生记忆之二十五:通信方式巨变 图9
街头公用电话


  2011年8月28日,抚顺的固定电话从7位升至8位,与沈阳、铁岭共用024区号,标志抚顺作为沈阳经济区的一部分,在信息通信领域先行了一步。虽然现在固定电话已风光不再,从固定电话到BP机、“大哥大”、“小灵通”、 宽带上网、智能手机的快速更替,充分展现出改革开放给通信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这种超常规发展的速度是史无前例的。


民生记忆之二十五:通信方式巨变 图10
智能手机


民生记忆之二十五:通信方式巨变 图11


  进入新世纪,信息通信进入了腾飞时代,新通信产品在更新换代与变幻莫测中交织跳跃,令人眼花缭乱。从“大哥大”到智能手机,从1G到4G,惊艳世界,互联网+已深入到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人们以前幻想、憧憬的生活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部手机会对现实生活影响这么大。现在,只要一机在手,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随时随地拍照、拍摄并共享;还可以语音和视频通话;一些APP功能更是神奇,银行理财、订机票、订火车票、导航、购物、用餐等全部可以用手机完成;甚至在超市、地摊买东西都可以用手机支付。人们真的已经离不开手机了。强大的数据功能更是前所未有,有事找“杜姐”(百度)成了一句流行语。据说即将上市的5G网络和产品更为隽拔,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还会出现,通信方式的伟大变革还在疾驶前行。(作者系抚顺联通公司退休干部)

该文章所属专题:姜斌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标签:姜斌  民生记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