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郭秀江:那时的老人和孩子

2018-12-20 09:07 抚顺七千年 郭秀江 635
  记得小时候,觉得过50岁的人,就很老了。因为这个概念,一次做梦,梦到自己50岁了,十分惊骇,竟然被吓醒。那时一听到说书讲古,有什么年近半百的员外,娶了贫家少女,就觉得这员外格外罪过。现如今,这种年龄差的记录已被屡屡刷新,颠覆了我的古旧概念。 &e...

郭秀江:那时的老人和孩子 图1


  记得小时候,觉得过50岁的人,就很老了。因为这个概念,一次做梦,梦到自己50岁了,十分惊骇,竟然被吓醒。那时一听到说书讲古,有什么年近半百的员外,娶了贫家少女,就觉得这员外格外罪过。现如今,这种年龄差的记录已被屡屡刷新,颠覆了我的古旧概念。

  那时50左右的人,有了孙辈,三代同堂常见。既成了祖母,自然要有老辈的样子。衣着,行止都得拿出老的做派。要不,人家笑话,晚辈也不尊重。可50岁左右在今天,还正经中年呢!有一天,我突发奇想,现在大妈们所爆发出来的精力和激情,或许是以往的时代压抑得太久了,积存下来的。虽有过格,却也彰显了退休年龄线以后一、二十年的生命能量。

  那时的印象,老年人不多,看不到成群结队,倒是孩子们特别多。几十年前普遍是平房,谁家有点大事小情,玻璃窗外,高高低低的糊上一大片小脸蛋。下乡时,一到傍晚,生产队队部院里,村口大树底下,就孩子们热闹。来个放映队,银幕跟前,唧唧喳喳都是孩子们。到老乡家,你看吃饭,孩子们围了一桌,西里呼噜,吃的那叫香。老大老二,小三小四挨着肩,单看谁,你都不好分辨。一次晚上去老乡家,两间房通长一铺大炕,一溜小脑瓜占了一大半。

  那时的老人在哪呢?我们插队那个屯,只有一个五保户,就是说,只有一个孤寡老人。那时没有空巢一说,也鲜有这现象。做了爷爷奶奶的所谓老人,都淹没在三世同堂的家庭里,喂喂鸡猪鹅狗,帮媳妇侍弄孙辈。无论家庭的人口比例,还是村里的人口比例,就是孩子多,老人少。

  至于城里,老人更少,孩子却不少。那时我家住的那栋矿区住宅,八户人家,我父母年龄最大,父亲也还没退休。其它七户的男女主人都称我父母为叔婶。他们的父母,如有,也多在农村老家。一家有三、四个孩子,是普遍现象。

  我们大庆那座因油而兴起的移民城,那些年,就看不到老人。

  如今,情况掉了个。走过很多个城市,街上,公交车上,商场里,很少看见大小孩子的身影,即使在假期也没有大的改观。公共场所里满是老年人。在旅游区,老年人也是数量的主体。在家庭年节的餐桌上,孩子被老人大人们簇拥着,如菜心花心一样。

  生产关系的变革,催生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农民工,连带把许多乡村,变成了少有中青年的空巢农村。年迈的老人枯守家园,守着孙辈,或者孙辈也被做带到了城市。没了生机生气的田园,不再是老人的乐土。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驱动了人口的流动。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中最活跃的群体——年轻人,逐渐从“老区”消失了,那些曾经辉煌过的资源性城市,那些被“关停并转”的老工业区,更是老年王国,满街银发飘飘。

  母校抚顺五中,承载了我六年的中学时光,由此与新屯公园结缘。美术课常在公园里写生;午休课后常在公园里流连温课。那时觉得公园很静谧,偶尔会看到谈恋爱的年轻人卿卿我我。近些年再回故乡,园中的景象与当年迥异,活动锻炼的人群熙熙攘攘,几乎清一色的老年人。

  我家所在的生活区,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引进的大化肥项目兴建的。当年根据规划建了七座小学,六所幼儿园,因为缺乏生源,如今只有三座小学,一座幼儿园还在运行。其它改做了老年大学、老年活动室,物业管理所等等。倒是老年大学蓬勃发展,招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老年活动场所的需求也不断扩大。

  如今的大妈们,不仅不刻意地装老态,萌起来年轻人都挡不住,敢想敢说敢做,啥场合不惧,啥领域都敢趟。广场舞、太极都是普及科目了,素来公认高雅的琴棋书画,大妈们也勇往直前,居然也能占上几许风光。开放唤起的自我意识,年轻了当下的老年群体。

  时代在变,许多现象,不可避免地到来。那时,家家孩子多,大人也犯愁,愁吃愁穿。如今吃穿都不愁了,4-2-1结构,几个老人、成人守着一个孩子,却时不常地怕这怕那,也不轻松。

  如今老年群体的吃穿用度,尤其是城市老人的文化精神生活,是过去时代不可比拟的。但随着年老体衰,面对空巢的困难和养老院的体味,有时也会羡慕起前几代的几世同堂,含饴弄孙的情景来。(2018年12月)

该文章所属专题:郭秀江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