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年过八旬的长辈,把珍藏了60多年老抚挖文工团各个时期的老照片,都倾囊相赠于我,并亲笔写下了一些记忆深刻的回忆片段。令我感佩更令我吃惊的是,一如我记忆中担任俱乐部主任时的敬业和心细如发,老人把每张照片的演出时间、地点都写了说明,并清晰地标出了照片上那些曾经年轻的面影的名字;老人给我的《抚挖新老艺友花名册》,是他几十年按照姓氏笔画排列、一笔一划记载下来的,并标注了故去或是健在。里面还有我这个后辈的名字。
高彦和老人送给作者的保存了30多年的老抚挖文工团员花名册。
作为工厂的文工团,老抚挖文工团能享受与省级文艺团体相媲美的“姊妹团”殊荣,还要追溯到它创立时的企业规模、行业地位,国家机械部的高度重视和老抚挖的使命感。
1959年6月7日,老抚挖文工团成立后在厂俱乐部第一次演出,第一个节目是大合唱。
图为合唱队员与乐队合影。前排从左至右:白玉祥、祁贵才、袁俊山、方有光、徐长盛、高彦和(图中第5人,持大提琴者)、张焕林、依炳信、吕文龙、刘善增、刘增福(原照片残缺)。
50年代,国家对企业设立专业文艺团体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职工人数达到万人以上的大企业,才可以设立专业的文艺团体。老抚挖职工人数在建国初就超过了5000人,到1956年,全厂职工已近万人,又是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直辖的央企,工厂体量、规模、文艺人才的厚度和基础完全符合设立专业文艺团体的标准。很多老职工回忆:50年代老抚挖民兵师拉着人员和装备从工厂出发到高尔山搞军事训练,当先头部队已抵达高尔山脚下,而民兵师的队尾还没有完全走出厂大门。
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与老抚挖文工团员合影。
从左至右:第一排:梅佰庆(厂工会主席)、郑披星(厂党委书记)、3-8为一机部领导、金作江(厂长)、林坤山(党委副书记)。二排:袁俊山、孟繁增、董景武、黄焕金、边志新、徐凤兰、薛焕玲、马荣花、藉桂春、齐连子、林素兰、沈黛芝、刘长占、白玉祥、李清、李汇瀛。三排:吕素兰、王文廷、方有光、刘善增、卢福绵、6、7不详、陈树挺、9不详、刘长奎、11、12、13、14不详、曲兆德、16、17不详。四排:于国恩、徐长盛、高彦和、徐长福、李保安。
厂乐队最初的队员里,有解放前就在老抚顺日伪时期的“欢乐园”常年为舞会伴奏的乐手鄂玉伦、方有光、胡海中,有“拿词儿就唱”的旧社会琴书老艺人邹环生,有车间工人、会拉小提琴的张焕林、郝玉才,乐队指挥徐长福。翻开高主任给我的成立文工团时的老班底——当年厂乐队的乐器“编制”清单,也只有高胡2把、邦笛1把、中沅2把、中胡2把、二胡4把、大提琴1把这么寥寥12把“家伙什”,再有临时拼凑的号和锣、鼓、喇叭等传统乐器。
1966年老抚挖参加“第二届沈阳音乐周”获得合唱一等奖时,乐队全体成员与女合唱队员合影。从左至右:一排:王桂荣、林庶利、薛焕玲、黄焕金、吕淑兰、刘素琴、齐连子、边志新。二排:刘善增、吕文龙、李汇瀛、王文廷、方有光、刘培福、王福才、马宝印、徐长福、杨景先、于国恩。三排:张焕林、张福荣、袁俊山、孟繁增、刘普生、高彦和、白玉祥、高俊章、杨维强、赵成玉、董景武。
1958年,老抚挖文工团正式成立。第一任团长李汇灜是50年代闻名全国机械系统的“故事大王”。厂文工团是个统称,下设第一个分团是厂话剧团,又陆续成立了厂京剧团、厂评剧团、厂歌剧团、厂曲艺团,1959年又正式组建了以中国民族音乐为主的“民族歌舞团”(简称挖掘机厂歌舞团)。团长由文工团长李汇瀛兼任,副团长李保安,团支书依炳信。为培养自己的“台柱子”,老抚挖还选送工会干部参加国家级乐团的专业培训,如老工会干事徐长福曾参加由中央乐团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任教的《全国业余文艺工作积极分子培训班》,成为厂乐队首席指挥。
1957年2月,去工人俱乐部演出前,在厂俱乐部前留影。左为鄂玉伦,右为高彦和。
1957年2月,厂文化宣传队乘全厂当时唯一的1台大客车去高湾地区演出,方有光(右)、高彦和(左)在厂俱乐部前留影。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入口 [ 举报 ] 投稿邮箱:fm684@qq.com |
Copyright @ 2011-2012 FS7000.com All Right Reserved 「本网站独立运行,与任何机构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