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拒任毛泽东卫士长的抚顺人陈龙
2019-03-08 10:17 中国共产党新闻 作者不详
1565
陈龙是我党隐蔽战线上卓越的指挥员之一。少有人知的是,他早在延安时期就因工作出色、忠心耿耿而深得毛泽东的器重,毛泽东曾先后三次想把他调到身边负责警卫工作,但都因陈龙的婉拒而未能如愿。 1945年10月中旬,在重庆历经43个日夜后,陈龙终...
陈龙是我党隐蔽战线上卓越的指挥员之一。少有人知的是,他早在延安时期就因工作出色、忠心耿耿而深得毛泽东的器重,毛泽东曾先后三次想把他调到身边负责警卫工作,但都因陈龙的婉拒而未能如愿。
1945年10月中旬,在重庆历经43个日夜后,陈龙终于保卫毛主席安全地返回到了延安。通过这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让毛泽东打心眼里喜欢上了这位智勇双全的卫士长。
一天傍晚,中央社会部负责干部工作的王涛江突然找到了陈龙。“前几天,毛主席问到了你,意思是想把你调到他的身边去工作。”
“真的吗?我愿意为毛主席抛头颅,洒热血!”陈龙凝视着王涛江,语气坚定地说。说完他转身坐在一个土堆上,一边抽着烟,一边陷入沉思。能够到领袖身边工作,无疑是无比荣耀的事,但一想到自己火爆的脾气,他又有些犹豫不决。最后他对王涛江说:“让我再考虑考虑吧。”
经过再三权衡之后,次日陈龙拒绝了毛泽东的提议。可他忽然想到,自己既然不能去毛主席身边工作,何不主动去向主席请求调回东北呢?主意已定,他直接来到毛主席住处。
“报告主席,我提点个人要求。我想当前东北急需干部,我是东北人,您看是不是……”
“唔……”毛泽东缓缓地点点头。他很了解陈龙,在重庆的那些时日,他和陈龙在闲谈中,曾多次听陈龙说起东北抗联的艰苦斗争。如今,国共内战烽烟再起,共产党的武装部队已进入东北,那里确实需要像陈龙这样的干部,去管理城市。
“好,希望你到东北做出好成绩。”毛泽东一口答应下来。
此后不久,陈龙带领一批保卫干部,在东北开创了我国城市公安工作的新局面。
1949年9月,在沈阳工作的陈龙收到了中央社会部领导写来的一封信。信中除谈及侦察工作外,还说到建国在即,党和国家的内务外事活动将更加繁忙,为保卫中央领导人的绝对安全,决定加强警卫工作,毛主席有一次谈到此事,又提到你……读罢来信,陈龙百感交集,激动不已。
冷静下来后,陈龙又一次全面地审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同时,他还深刻地预见到,对党和国家领导人安全的最大威胁是来自即将崩溃的国民党特务组织和海外帝国主义分子。如能和这些暗藏在国内的敌人斗智斗勇,那将比让他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接电话作用要大得多。于是他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备述了他对中央领导人安全保卫工作的看法,最后谈到自己这几年在城市保卫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和掌握的一些敌情,还愿意继续留在东北工作,为保卫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安全作出贡献,希望毛主席能够谅解。
待东北公安总处处长汪金祥将陈龙信转交给中央社会部部长李克农,再由李克农转呈毛主席后,汪金祥便返回沈阳向陈龙传达了新任中央公安部部长罗瑞卿的指示,说要调他到南京市任公安局长。无奈下,陈龙只得服从组织决定,带着妻子乘坐火车抵达北京。
在京逗留期间,陈龙拜访了老首长李克农。在亲热的叙谈中,李克农告诉陈龙,信已代转,毛主席看过那封信后,心情不快,曾说过:“人家不愿意来,就算了吧。”回到北京饭店,陈龙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毛主席的那句话让他不得不反复思量,自己这样做究竟是对,还是错?拂晓时,他终于想通了,他坚信自己考虑这个问题的角度是正确的,一定会得到主席的理解。
1950年11月初,中央公安部为了加强对海内外敌特的侦察工作,将在南京市公安局做出巨大成绩的陈龙,上调到总部担任政治保卫局(一局)局长。在这一重要岗位上,陈龙提出了侦察工作“立足国内,着眼海外”的设想,并在全国大力开展了海外派遣工作,使得海外潜入和国内潜伏的敌特分子纷纷落网。
在夜以继日的繁忙工作中,积劳成疾的陈龙,心脏病复发。1952年4月,当他升任公安部副部长后,他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以致病情严重,被迫住院休养。一天,罗瑞卿突然接到周恩来总理打来的电话,“最近,中央外事工作越来越繁忙,中央认为有必要加强一下安全警卫工作。主席说还是把陈龙同志调过来,主持这项工作。你觉得合适吗?”
“他很适合做这项工作,只可惜他最近病得很厉害。”罗瑞卿说。
“病了?什么病?”
“心脏病,似乎比较严重。”
“去苏联治疗怎么样?”周恩来建议道。
“好。我通知他,马上去苏联治疗。”
放下电话后,罗瑞卿径直来到陈龙家,向他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陈龙为能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如此厚爱而激动万分,但对于赴前苏联治疗的事,他连连摇头不同意。直至罗瑞卿一再表示“这是总理提议的,部里也研究决定了”后,陈龙才勉强同意。
1954年6月初,陈龙夫妇带着一名医生兼翻译乘坐火车,经过长途颠簸,辗转来到莫斯科。待病情稍见好转后,陈龙便急匆匆地返回北京。可最终陈龙还是在1958年10月不幸病逝。
来源:《党史纵横》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贾桐树:红军来到我们家
- 下一篇:龙凤旧事:《矿山十年》之[34]安乐小窝
相关文章
-
02-20徐洪:百年前的抚顺车牌
-
02-19郭秀江:那时的孩子 那时的雪
-
02-18努尔哈赤青少年时期的三次磨难
-
02-18高士华:日本关东军是怎么来到中国东北的?
-
02-15暖羊羊:遗失在那里的童年
-
02-15王尧:老抚挖辉煌的文艺事业(五)
-
02-14徐洪: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