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姜斌:消逝的化塑厂

2019-04-03 20:56 抚顺七千年 姜斌 2694
九十年代末期,化塑厂同样面临的国企改革的冲击,在减人增效的大环境中,一些人选择了买断工龄;一些人选择了企业内退,但他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当我驾车在抚顺沿滨路快速干道西行至月牙岛方向岔路口时,眼前有一条宽阔的大道并入永济路,每每到了这里,都会让我想起这里曾是抚顺石化公司化塑厂的厂区,它的前身是化工二厂。想当年这里是矗立的石化装置、分布的生产车间,从外观就能看出这是一家颇具规模的石化企业。如今却变成一片废墟,消逝得只剩下一幢办公楼,据说现在作为留守处,只有少部分员工在值守,不免令人唏嘘。


姜斌:消逝的化塑厂 图1
原化塑厂厂区

姜斌:消逝的化塑厂 图2
化塑厂办公楼(留守处)


  说起我与化塑厂的渊源还真是久远,差不多有半个世纪。这里有我的同窗,我的好友,我的爱恋,让我一辈子记住了它。1969年末,正当抚顺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热潮的时候,一个巨大的“馅饼”从天而降,当时的省革委会发出在初中生中选拔徒工,充实工人阶级队伍的通知,我所在的19中,当时叫水泥厂韶山学校闻风而动,经过层层筛选首批进厂的结果是:5名同学进了邮电局,30名同学进了石油一厂,123名同学进了化工二厂,其中我班3名女同学分到化工二厂。当时光顾高兴了,谁也没想到这是和同学们天各一方的开始,事实确实如此,进厂以后有的甚至50年未谋过面。但幸运的我则不然,不仅和一些同学保持联系,还和分到化工二厂的女同学之一成了对象关系,就是我相濡以沫40余年的妻子,现在则是朝夕相处的老伴了。

  原化工二厂是抚顺一家地方国营企业,成立于1949年,与共和国同龄。据说当年是26名工人从臭油沟里用原始的油勺子舀出浮油,经过简单提炼,生产柴油、燃料油,当时叫裕华制油厂,因而一直流传着这个厂26把油勺子起家的故事。1959年开始生产活性白土,改名为抚顺市化工二厂。八十年代厂里引进了苯乙烯装置,使其从傻大黑粗的无机化工迈入了石化工业产业圈。对于包括妻子在内的那批六十年代末入厂的老同学们来说,他们对母厂都有一段弥足珍贵的记忆,而我作为化塑厂家属,多年来的耳濡目染和交流,也使得我对化塑厂的变革略知一二了。


姜斌:消逝的化塑厂 图3

化塑厂高冲分析站,作者妻子(中)


  妻子回忆进厂初期的印象时说,那时化工二厂规模还不大,但厂区环境极差,白土车间会不时飘落白粉;炭黑车间会不时弥漫黑烟;硫酸铝车间的气味冒着酸气;使整个厂区笼罩在恶劣的污染环境之下,并波及到十一道街周边地区,居民无法晾衣晒被,百姓们叫苦不迭。19中同学和其它学校的共168名学徒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踏上了上班历程。在这里,他们懂得了艰苦,理解了奋斗,学会了坚强。据老同学王思访回忆,刚进厂的那批徒工,首要的任务是参与正在建设中的橡胶车间。别看他们当年都是十六、七岁的半大孩子,进厂以后不分男女都投入到了超负荷的体力劳动之中,用带车子从矸子山推页岩和残土,填平废弃的臭油沟和新车间的地面,车轮滚滚,汗流浃背,是他们当年的真实写照。


姜斌:消逝的化塑厂 图4


姜斌:消逝的化塑厂 图5

原化塑厂


  橡胶车间建成投产后,妻子被分至脱氢分析室,这个装置的塔比较少,设备还有压缩机和反应器,釆用的是业内称之为脱氢法制取的工艺。车间里还有分离、乙氢、聚合等装置协同配合,生产丁晴胶乳等系列产品,是当时市场上不可或缺的化工原料。1977年,化工二厂晴羧液体胶投产,填补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项空白。1980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抚顺市化工二厂等单位发来贺电,并授予锦旗,表彰该厂生产的丁羟胶为成功发射运载火箭做出的贡献。

  八十年代,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更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厂部决定对橡胶车间予以拆除,并在原址上引进建设高抗冲聚苯乙烯装置。其实在这之前,化工二厂就已经华丽转身,融入抚顺石化的大家庭,并启用化塑厂的厂名了。据原副厂长吕世宏介绍,1982年,化塑厂融入石化公司后的第一个项目就是苯乙烯装置。这套装置有两部分,一是中冷装置,二是苯乙烯联合装置,当时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在攻关克难,加班加点的状态下,确保了装置如期试车成功,生产出的产品为液体,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领域。接下来厂里整合资源,专门组建了检查科,统筹各装置的产品质量分析,各分析站的分析工就是要定时定量的去装置釆集样品,进行色谱仪器分析,以配合车间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姜斌:消逝的化塑厂 图6

化塑厂平面图


姜斌:消逝的化塑厂 图7

原化塑厂厂区(王思访提供)


姜斌:消逝的化塑厂 图8

原化塑厂大门(王思访提供)


  聚苯乙烯装置投入生产运行后,实现了产品从液体到颗粒的转换,其用途更为广泛,市场持续向好,许多家用电器的外壳原料都出自聚苯乙烯。这个阶段妻子先是在中冷分析站,后又调到高冲分析站。由于是新装置,涉及的分析标准和参数都不一样,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妻子和她的同事们经常要到外地同行企业学习交流,而且学习培训的时间挺长,记得有一次去了三个月。那时孩子还小,我又刚调到新组建的邮票公司工作,也经常出差,于是我们开始了夫妻轮流出差,还出现过擦肩而过的情形,即她前脚离开抚顺,我后脚到家。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话,通信方式主要是写信,我们夫妻间写过许多信,至今收藏着,在当年能保持着爱情的温度,现在则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现在妻子回忆起当年的往事还会激动不已,北京燕山化工、常州石化、上海高桥化工、兰州石化、吉林石化等都留下过她学习的足迹。

  改革开放初期的八十年代,沉寂了多年的集邮活动复苏,我从电信专业调到邮政所属的邮票公司。当时正处于全市基层集邮协会雨后春笋般成立的热潮,化塑厂集邮协会恰好是检查科工会主席栾宝荣牵头,麾下聚集了百余人的集邮爱好者。在当时集邮票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适当倾斜基层协会,为会员服务是本职工作,因此从那时开始,我与化塑厂的缘分越走越近。


姜斌:消逝的化塑厂 图9
原化塑厂厂区(王思访提供)


姜斌:消逝的化塑厂 图10
原化塑厂厂区(王思访提供)


  九十年代初,我在局工会工作期间,抚顺邮电局与抚顺电视台联合拍摄了30集电视短剧《鸿雁新曲》,其中一集讲的是移动电话的故事,剧情要求要有一部车载移动电话,但当时有车载移动电话的车很少,于是找到化塑厂吕世宏副厂长,从厂里借来那辆装有车载移动电话的桑塔纳,完成了拍摄任务。这个小故事从现在的角度看,恰好说明信息通信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现在的智能手机早就把什么车载移动电话淘汰出局,但我与化塑厂的联系确愈发紧密了。那个年代,正是抚顺固定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高峰期,电话装移机异常火爆,但时而受机线不配套的制约使装机受阻,有些用户不得不托关系,想方设法地把电话装上。受这种社会氛围影响,化塑厂的一些老同学找到我这个不懂市话的外行,我也只好勉为其难再去求别人,为他们办了些好事。以后我调到了寻呼分局,许多老同学又找到我,不是买汉显BP机就是挑个吉祥号码,我也是尽力而为。由于化塑厂的同学多,通过同学又认识了许多厂里的朋友,如妻子所在的检查科,绝大多数都比较熟悉,则戏称她们为“小姨子”。


姜斌:消逝的化塑厂 图11

原化塑厂厂区(王思访提供)


  在化塑厂的老同学圈里,经过艰苦的历练,一大批企业中层干部脱颖而出,从厂机关到各车间都有这些老同学忙碌的身影,他们是化塑厂的中坚力量。还有老同学栗秉智、徐文杰先后担任过化塑厂副厂长,特别是文杰是女同志,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让大家知道了什么叫巾帼不让须眉。

  九十年代末期,化塑厂同样面临的国企改革的冲击,在减人增效的大环境中,一些人选择了买断工龄;一些人选择了企业内退,但他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熟悉的许多老同学选择暂时离开抚顺,到江浙一带的化工企业去打拼,他们当中不仅有工程师、技术员,也有分析工、操作工、仪表工等,老同学王德茂还走出国门在越南一家化工企业工作多年,他们都是凭着在化塑厂掌握的技能或一技之长,实现了自我价值。近年来大多回到家乡置业安享晚年。

  进入新世纪以来,石化企业重组后的现状是化塑厂“番号”还在,但人员则分流到石油二厂、石油三厂、大乙烯、洗化厂等单位,设备随着拆迁而销声匿迹,原厂址留下的是一片废墟,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化塑厂工业遗址。

  谨以此文纪念化塑厂老同学进厂50周年!
该文章所属专题:姜斌专栏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