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古代抚顺

古代抚顺

安东都护府的辖治范围考述

2019-07-01 09:48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 辛时代 1912
  总章元年,唐朝灭高句丽,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安东都护府是以高句丽时期的疆域为基本统治区域,其辖治范围:西北接唐朝边陲重镇营州,以医巫闾山与辽水为界;东隔第二流松花江与靺鞨诸部相邻;南抵汉江流域,毗邻朝鲜半岛的新罗政权;北与契丹、室韦部族犬牙交错。此后,随着东...
  总章元年,唐朝灭高句丽,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安东都护府是以高句丽时期的疆域为基本统治区域,其辖治范围:西北接唐朝边陲重镇营州,以医巫闾山与辽水为界;东隔第二流松花江与靺鞨诸部相邻;南抵汉江流域,毗邻朝鲜半岛的新罗政权;北与契丹、室韦部族犬牙交错。此后,随着东亚政局的演变,安东都护府的辖治范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系统地考察安东都护府辖治范围变化,对深入了解安东都护府的历史变迁颇有意义。

  一、唐罗战争与安东都护府南界辖治的变化

  总章元年,唐朝灭高句丽,设置了安东都护府。安东都护府最初辖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1]卷220,《高丽传》总章 。二年,唐朝将百济故地划归安东都护府辖治,此时,安东都护府的辖治范围不仅包括中原王朝传统意义上的辽东地区(辽东郡、乐浪郡、玄菟郡),还包括百济故地以及高句丽迁都平壤所占据大同江以南、临津江以东的百济故有领地,即高句丽南境[2]44。时新罗在配合唐朝灭掉高句丽后,其恢复三韩疆域、统一半岛南部的欲望膨胀,于咸亨元年(670)向留守百济故地的唐军展开猛烈进攻。同时,新罗煽动与利用高句丽遗民叛乱,企图颠覆安东都护府,安东都护府面临着特别严峻的形势。唐朝立即派燕州道总管李谨行、东州道总管高侃统兵征讨高句丽遗民叛乱。唐军先后收复平壤、安市城等地,击破高句丽叛众,并在石门之战中大败新罗军。新罗迫于战事不利和国内“谷贵人饥”[3]卷7,《新罗本纪·文武王下》的压力,只好遣使向唐纳贡谢罪[3]卷7,《新罗本纪·文武王下》。随后,新罗继续向百济故地发起攻势,并控制了百济故地大部分地区。唐朝又任命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征讨新罗军。上元元年(674)二月,刘仁轨率军渡瓠卢河(今朝鲜临津江),在七重城重挫新罗军。新罗被迫再次上表谢罪。当时,唐朝为了避免东西两线同时与新罗、吐蕃作战的困境,赦免新罗王之罪,将唐军从半岛南部撤回。并于仪凤元年(676)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迁到辽东故城(今辽阳老城),次年又将安东都护府迁至新城(今抚顺高尔山山城)[4]卷202,仪凤元年二月甲戌。可见,唐罗战争直接导致安东都护府治所北迁,使其失去了对高句丽南境和百济故地的控制,其南界退缩至朝鲜半岛的浿江(今朝鲜大同江)以北。至开元二十三年(735),唐朝正式承认新罗对浿江以南土地的领有[5]《全唐文》卷999,《赐土地谢表》。

  二、“营州之乱”与安东都护府东界辖治的变化

  安东都护府东界最初基本上沿袭了高句丽疆域,抵达粟末水(第二松花江)。唐万岁通天元年(696)五月,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起兵反唐,杀营州都督赵文翙,据营州(今辽宁朝阳)叛乱。“营州之乱”虽然在唐朝和后东突厥联合镇压下很快被平定,但它对安东都护府的东界变化带来深刻地影响。

  “营州之乱”期间,后东突厥趁出兵平叛之机,将其势力推进到东北地区,造成辽东和幽州间陆路交通梗阻。与此同时,叛军余部在粟末靺鞨人大祚荣等率领下退到辽东东南部的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县城)形成军事割据。长安二年(702),大祚荣在天门岭击退唐军的追击后,实力大增,自称震国王。大祚荣政权“南与新罗相接,(西至)越(喜)靺鞨,东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里,编户十余万,胜兵数万人”[6]《旧唐书》卷199,《渤海靺鞨传》。当时,安东都护府的北部面临着后东突厥集团强大的军事压力,东部是来自大祚荣政权的威胁,处境颇为艰难。

  后东突厥默啜可汗末期昏暴政衰,引起东北诸族强烈不满,从而导致东北格局的变化。时唐朝需要借助大祚荣政权来扼制后东突厥势力,大祚荣政权更需要得到唐朝的承认,以提高其在东北地区的政治影响。为此,唐朝和大祚荣政权的关系发生转机。开元元年(713),大祚荣接受唐朝的册封,“自此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1]《新唐书》卷219,《渤海传》。次年,唐朝将安东都护 府 迁 到平州[7]《唐会要》卷73,《安东都护府》,以解除渤海对唐朝的戒心[8]138。对此,有的学者认为,自开元二年安东都护府移治平州时起,唐朝承认渤海对辽东的占领[9]180。这种说法值得商榷。需要说明的是,渤海政权最初割据安东都护府控制的高句丽故地,并随着其逐渐强盛,它在辽东东部的辖治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元二十年,渤海王大武艺派水师越海袭击登州。表明大武艺时期渤海的势力范围已延伸至辽河流域和辽东半岛沿海一带[10]96。但这并不意味着安东都护府完全丧失了对辽东的管辖。据唐朝政府颁行的水利管理法规《开元水部式》载,“安东都里镇防人粮,令莱州召取当州经渡海得勋人谙知风水者,置海师二人、舵师四人,隶蓬莱镇,令候风调海晏,并运镇粮”[11]45。

  都里镇位于今天辽东半岛南端旅顺口,是安东都护府辖下的军事重镇。唐朝特地从山东半岛往都里镇运送军粮,表明该地区仍为安东都护府辖治。成书于开元二十五年的《唐六典》户部郎中员外郎条载,“幽、营、安东各管羁縻州”[12]《唐六典》卷3,《尚书户部》,说明这个时期安东都护府在辽东地区仍然管辖着羁縻州。《旧唐书·地理志》载有安东都护府所管羁縻州:“新城州都督府、辽城州都督府、哥勿州都督府、建安州都督府、南苏州、木底州、盖牟州、代那州、仓岩州、磨米州、积利州、黎山州、延津州、安市州,凡此十四州,并无城池。是高丽降户散此诸军镇,以其酋渠为都督、刺史羁縻之。天宝领户五千七百一十八,口一万八千一百五十六。”[6]《旧唐书》卷39,《地理志二》由此看来,安东都护府对辽东地区的管辖方式由原来的直接管辖变为对战略要地的重点控制和间接管辖。

  关于安东都护府和渤海的分界,《通典》夹注中有12条关于“今安东(都护)府”的记载,夹注补入的基本上是唐肃宗、代宗以后的史实,而所谓“今”的时间概念当在《通典》的编纂期间内,即766年至801年,属于唐代宗、德宗时期。从这些记载可知,安东都护府虽然仍然辖有辽东地区,但玄菟故地和乐浪故地已经丧失。《三国史记》引《古今郡国志》载:“渤海国南海、鸭渌、扶余、栅城四府,并是高句丽旧地也。”[3]卷37,《地理志四》至于南海、鸭绿、扶余、栅城四府,《新唐书·渤海传》载:渤海强盛时期,“以秽貊故地为东京,曰龙原府,亦曰柵城府,领庆、盐、穆、贺四州。沃沮故地为南京,曰南海府,领沃、睛、椒三州。高丽故地为西京,曰鸭绿府,领神、桓、丰、正四州。”“扶余故地为扶余府,常屯劲兵捍契丹,领扶、仙二州。”[1]《新唐书》卷219,《渤海传》稽察《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西汉幽州刺史部地图和唐朝渤海地图,《三国史记》和《通典》的记载是基本吻合的。我们有理由认为,当时安东都护府的辖治范围限于西汉辽东郡故地,它与渤海以长城线为界,这条界线贯穿于今天铁岭东部——抚顺中部——本溪中东部——丹东东部。如泊汋口就是安东都护府和渤海交界处重要的口岸。贾耽《道里记》载:“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泝流东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泝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泝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天宝中王所都。”[13]88泊汋口在今天辽宁丹东市九连城附近的大蒲石河口。

  三、平卢军南渡后与安东都护府西北界的变化

  安东都护府西北毗连营州,作为安东都护府的屏障,它牵系安东都护府府西北界的稳定。营州之乱后,两蕃(指契丹、奚,其中契丹为大)在后东突厥的支持下,以营州为跳板一度进入到辽河中下游地区,致使安东都护府管辖的“辽水东西,城池不复”[5]《全唐文》卷208,《对议边塞事策》。唐朝曾派李楷固率军东征,渡过辽水击败契丹部众,打通辽东和幽州之间的陆路交通线。长安二年(702),天门岭之战后,安东都护府和两蕃再度在辽河中下游形成对峙局面。开元五年(717),随着两蕃归附,唐朝在柳城(今辽宁朝阳)重建营州。安东都护府的西北界危机暂时平息。

  玄宗时期,唐朝以节度使体制替代都护府体制。这期间,安东都护府治所从平州迁到燕郡城(今辽宁义县城)、再迁至辽西故城(今辽宁义县大凌河东),作为节度使辖下的一个军镇,或由幽州节度使,或由平卢节度使辖领。安史之乱爆发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卢节度使同叛军展开激战,后由于契丹、奚族侵逼,孤军奋战的平卢军被迫放弃营州,涉海到达山东半岛的青州地区[6]《旧唐书》卷124,《侯希逸传》。平卢军南渡后,安东 都 护府改隶幽州节度使管辖[14]37。幽州节度使采取“擅地自安”的政策,故“鄣戍斥候益谨,不生事于边”[1]《新唐书》卷219,《契丹传》。因此,契丹、奚族亦很少大举南下。

  据唐朝地理学家贾耽《道里记》载:“营州东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经汝罗守捉,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东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都里海口六百里;西至建安城三百里,……南至鸭渌江北泊汋城七百里……自都护府东北经古盖牟、新城,又经渤海长岭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1]《新唐书》卷43,《地理志七下》由此看来,唐德宗时期安东都护府仍然是联系中原和东北诸族的重要桥梁。

  武宗时期,回纥汗国衰亡后,摆脱了回纥羁绊的契丹加紧了对安东都护府所辖西北界的军事渗透。《资治通鉴》载:“咸通(860—874)末,有习尔者为王,土宇始大。”[4]《资治通鉴》卷266,开平元年五月丁丑契丹利用中原纷争不息之机,攻入安东都护府所辖地区,“土宇始大”。此时,安东都护府所辖地区是否完全为契丹占据,由于文献无证,难以作判断。但据《耿延毅墓志铭》载:“当李唐末,会我圣元皇帝(阿保机)肇国辽东”[15]《全辽文》卷6,《耿延毅墓志铭》,说明到辽朝开国前,契丹已完全控制了安东都护府所辖的辽东地区。

  四、影响安东都护府辖治变化的原因

  以下两个方面因素对影响安东都护府的辖治范围变化起到关键的作用:

  (一)唐朝的内政外交对安东都护府辖治范围变化的影响。安东都护府设立不久,唐朝和吐蕃便围绕西域和吐谷浑故地的争夺而展开了激烈的军事对抗。由于唐朝受到吐蕃的有力牵制,为确保关中地区的安全,只好对东北地区采取退守策略。在唐罗战争中,唐朝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无力再介入与新罗的战事,从而导致了安东都护府所辖治的百济故地和高句丽南境旋得旋失,迫使安东都护府内迁。

  (二)新罗、渤海、契丹相继崛起对安东都护府辖治范围变化的影响。总章元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安东都护府全面接管高句丽旧地。安东都护府的存在成为新罗统一三韩的最大的阻碍,于是,新罗遂利用唐朝和吐蕃全面开战之机,煽动和支持高句丽遗民叛乱,并大规模出兵百济故地。唐罗战争最终以安东都护府势力范围退缩到浿江北岸告终。营州之乱后,后东突厥的强势崛起以及大祚荣政权的勃兴,导致安东都护府东部辖区大幅缩减,安东都护府在强邻环伺的辽东地区处境颇为艰难。而唐朝联合渤海遏制突厥势力的战略理念,对安东都护府内迁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安史之乱期间,平卢节度使在契丹侵逼下,被迫南渡山东半岛,自此,安东都护府对辽东地区的控制更加微弱。晚唐时期,契丹逐渐摆脱了唐、回纥两大势力的束缚,加紧了对辽东地区的军事渗透,直至完全控制了安东所属辽东地区。

  [参考文献]
  [1]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王小甫.新罗北界与唐朝辽东[J].史学集刊,2005(3):44-48.
  [3]金富轼.三国史记[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
  [4]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5]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郑毅.唐安东都护府迁治探佚[J].社会科学辑刊,2008(6):138-140.
  [9]魏国忠.渤海国史[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80.
  [10]刘健明.黄约瑟隋唐史论集[J].北京:中华书局,1997:96-100.
  [11]王永兴.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J].北京:中华书局,1986:45-57.
  [12]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3]贾敬颜.《中国历史地图集》释文汇编:东北卷[J].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88-90.
  [14]辛时代.唐代安东都护府行政级别与废置时间问题探析[J].东北史地,2010(1):37-38.
  [15]陈述.全辽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2.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