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记忆   > 网友记忆

网友记忆

[ 街巷记忆征文 ]黄韬:李石寨,美是实实在在的

2019-05-09 12:10 抚顺七千年 黄韬 1192
李石寨车站(网络图片)李石寨“高丽街”(网络图片)  李石寨,几十年前是抚顺西郊的一个乡镇,1963年我考入抚顺十三中,第一次来到李石寨。  那时的李石寨火车站虽是一个四级站,却很有人气,下车旅客足足有二三百。挤出小检票口,随着熙熙攘攘的人...

[_街巷记忆征文_]黄韬:李石寨,美是实实在在的 图1

李石寨车站(网络图片)


[_街巷记忆征文_]黄韬:李石寨,美是实实在在的 图2

李石寨“高丽街”(网络图片)


  李石寨,几十年前是抚顺西郊的一个乡镇,1963年我考入抚顺十三中,第一次来到李石寨。

  那时的李石寨火车站虽是一个四级站,却很有人气,下车旅客足足有二三百。挤出小检票口,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过窄小曲折的巷子便是李石寨中心区。一片形态各异的砖瓦房,一条不太规整十字模样的街,街两侧不规则地挤着供销社、国营食堂、招待所、照相馆、理发所,文化馆、俱乐部、图书馆、汉族、朝鲜族中心校、医院、新华书店、邮电所、银行。从东到西,从南至北,墙是红砖青砖,房盖是青瓦,房脊两端装饰大小各异的脊兽。陈朴直白,没有城市范儿,但很美。

  我们的宿舍在李石寨后街老校园里,宿舍后面、村子西,去四方台主校区路两旁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水田。其中多数是朝鲜族社员开拓和耕种的。上学路过远望,稻穗已呈金黄色,朝鲜族社员行走在田里忙着抽稗穗。湛蓝的天空如洗,稻海里衣饰洁白如云,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安怡、朴实。遗憾的是当时我们没有相机,没能留下这富于诗意的一幕。

  这些朝鲜族社员多数聚居在我们去四方台的路南,是四个生产队组成的朝鲜族大队,朝鲜族究竟何时移居李石寨,由于历史过久,年代上限已无法查明。据老人们说,20世纪20年代后期,李石寨已有几户朝鲜人居住。1930年之前,朝鲜人朴世斗已居住在李石寨村,与其他民族共同生活和劳动。后来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调查资料中了解到,1938年在这里居住的朝鲜族就已达314户了。

  进入50年代,从外地迁来很多朝鲜族,李石寨地区成了主要生产水稻区。1958年12月,抚顺市上游人民公社(李石寨人民公社前身)李石寨作业区(朝鲜族)青年队因其对农业生产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颁发的奖状。

  众多的朝鲜族社员居住,为李石寨增添了异域风情的美。走在街上,可以看到黄泥墙,稻草,苫成四面斜坡式原汁原味朝鲜族民居。解放后新建的砖瓦房,室内室外仍然保留许多民族元素。村子街上妇女头顶着陶瓷罐悠然行走,老妇人在李石寨河畔,木锤敲打着石板上的白被套、白衣装的声音如寺院的木鱼声。冬季家家仓房里有一台草帘编织机或脚踏草绳机,我们走在街上都能听到啪啪滋滋的机器声。

  在李石寨五年,印象最深的是朝鲜族的年轻人婚礼、老年人的祝寿。我入学后第二个月的一个礼拜天,遇到我们宿舍不远处一家崔姓朝鲜族老人过60岁生日,那热闹场景我还是第一次看到。从早晨七八点钟开始,有的拿着新袜子,有的手捧着白毛巾,还有的提着一瓶白酒,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聚集一起,敲着铜盆铜碗,拍打着木炕桌,站在满屋大炕上,在小庭院里,不停地转着圈地舞啊,哼哼呀呀地唱啊,过午夜到黎明,不醉不休。我在门口痴迷地观看,忘记按时回学校就餐,不仅肚子饿了一夜,还因延误晚自习,被班主任狠狠训斥一顿。因为对朝鲜族生活兴趣特浓,第二年冬,学校号召同学参加农村四清运动时,我力劝我们班选择了朝鲜族大队。

  和汉族生产队一样,朝鲜族开会也在生产队饲养院里。平日他们之间用本民族语言交流,有我们参与,社员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发言。他们讲诉旧社会朝鲜族朴天钦、张镇星等大地主和资本家霸占了绝大多数土地,有个叫李有善的雇农在地主郑任俊家干活,除了种60亩土地外又给地主卖工百余元。冬天没钱买棉衣棉鞋脚冻坏了不能走动,但还是硬挺着出去干活。听到这些我才理解,1950年抗美援朝为什么有那么多青年报名参军。村内170户朝鲜族农户中120多户成了军属。八一建军节前夕学校组织我们来到这里慰问军烈属时,团支部把全班同学分五六个小组,天色已经渐暗了还没有访完。

  那个年代学校课外活动很活跃,除了拥军拥属,清明祭奠英烈是每年必需做的事情。李石寨南山有三座烈士墓。1965年我们捧着鲜花走到那里为烈士清扫拔草,然后围着历史老师刘中书,听着他讲诉这些烈士的故事。

  1948年10月31日,东北民主联军独立十师歼灭抚顺守敌4.300余人,第二次解放了抚顺。城内残部向沈阳逃窜,与奉命昼夜奔赴沈阳的独立第十三师在李石寨相遇。战斗从上午八、九点钟开始,下午5时结束。歼敌600多人俘虏160人。战斗中排长25岁河南人马显文和24岁文书张显德、战士河北人王殿甲等四人牺牲,15人负伤。刘中书老师到顺城区工作后,仔细收集解放抚顺最后一战的部分史实,撰写了《李石南山下的“三义冢”》一文并收入抚顺市《郊区文史资料选辑》,为李石寨历史留下实实在在的一笔。刘老师已去世多年,这份遗作我还收藏着。

  我怀念李石寨这片土地不仅洒有革命烈士鲜血,还因为这里留下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足迹,与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雷锋1961年2月17日的日记写道:“农忙季节,没有心思看电影,拿着铁锹跑到了李石寨人民公社万众生产大队,和社员们一起翻地。”如今在这里居住的一些已近古稀之年人们仍然念念不忘当年假日里,“大朋友”雷锋和还是小朋友的他们一起到公社的菜地里义务劳动的一幕。

  李石寨的近代与众不同,李石寨的历史是实实在在的久远。《古代辽宁》中有这么一段记载:秦朝,千里燕长城横穿辽宁大地,燕长城辽东段,经东陵区上伯官进入李石寨,这证明已在中华版图之内。我到辽宁省博物馆参观,看到里面陈列的4件战国青铜器,就是1993年李石寨镇河东村民在浑河边筛沙子时发现的,其中一件铜矛的正面刻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上郡守……”等十九字,很有可能是秦军入辽东灭燕或后来戍守此地的军士所遗。这些都无声地告诉我们,早在那时这里就已不是蛮荒之地了。


[_街巷记忆征文_]黄韬:李石寨,美是实实在在的 图3


[_街巷记忆征文_]黄韬:李石寨,美是实实在在的 图4


  李石寨名字的传说更是离奇古怪。传说唐朝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大将李勋率兵去攻打高丽时,就曾在新城(高尔山上)西安营扎寨。此地因此而得名“李氏寨”。遗憾的是此名没有沿用下来,不知是哪个年代,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用“石”替换“氏”,村子成了现在的李石寨。后来偶然间见到我的同学官保纯收藏的旧地图,又有了新的发现。

  那是一份伪满的沈阳市县图原件,在李石寨的位置上标注的是“李二十寨”。从这份珍贵的地图还可以看出,日本侵略者统治时期李石寨归沈阳县管辖时,是东一区中一个主村(那个年代村子分为主副两个等级),1904年沙皇俄国修建的苏抚支线铁路中,是从苏家屯到老虎台之间只设立千金寨、李石寨车站。追寻原委,又搜寻出一个与唐朝相异的传说:在清朝年间,民间有一农,名叫李尔,家里排行二,常年劳作于农间,有一日李尔去家田路过小河时听到草丛有人暗语。李尔上前去听,原来有俩贼人分赃,李尔从小本分正直,并身材高大。挥舞农具力擒了两个贼人,这时一高官从此经过,问明原由,李尔原原本本的回答了。此高官看到李尔如此老实,诚实便送了他一句话:“李尔实在”。本地本无名,居住这里祖祖辈辈原本就是实实在在的人民,慢慢地便称这个村子为“李二十寨”。

  时至今日,究竟是李氏寨、李石寨、李实在还是李二十寨,没有人说得清楚,也没看见有人考证明白。不过,无论是李石寨,还是李二十寨,小村子始终实实在在地居浑河之阳,同李石河为伴,与时光老人默默同行。

  1956年7月5日正式划归抚顺市,撤区后这里成立了李石寨乡,这里是乡政府驻地。合作化运动轰轰烈烈,1958年合并为宏伟社,4月由上游人民公社改为李石寨人民公社。后来废掉公社,重建乡,创建朝鲜族镇,无论行政如何变动,李石寨的中心地位没有变化。

  开始发生大变化的是改革开放初期,这里的人们最先走出国门。凭借语言相通,风俗习惯相近的优势,利用亲属朋友关系,朝鲜族居民纷纷闯进南韩。他们从刷盘子、打短工起步,慢慢涉足餐饮行业,进而搞土特产贸易。掘得第一桶金后又纷纷回乡创业。于是2000年一条高丽街便在这里应运而生。

  2003年一次出差,我特意到高丽街看一看。两侧商户设施新颖,白墙青瓦,朝鲜族民居特色显著。橱窗里陈列着以腌、拌为主要形式的朝鲜族风味小菜,腌菜有白菜、萝卜、缨菜、黄瓜、茄子、大头菜等,其中以辣白菜最多。还有用各种山菜、海产品诸如桔梗、沙参、蕨菜、野芹菜、海白菜、海菠菜和小鱼、蛎贝类等做的拌菜。我知道朝鲜族喜欢吃狗肉,他们说喝狗肉汤能滋补身体,驱热防暑,故有“三伏天喝狗肉汤,胜过人参鹿茸”之说。家住李石寨的同学介绍这里的狗肉汤很有特色,狗肉煮得很烂,并备有野香菜、辣椒油、花椒面等佐料。此时正是盛夏,我特意要一大碗热狗肉汤,吃完冒一身汗,感觉精神爽快全身舒服。

  今天,走在街上,已很难寻到昔日李石寨的痕迹,处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高新企业比比皆是,这里已是沈抚新城区政府驻地、核心商业区,李石寨已悄悄地成为了历史上的名称。然而李石寨昔日那种实实在在的独有之美却永存我的记忆中。



该文章所属专题:黄韬专题

  黄韬,辽宁省作家协会、辽宁省散文协会、辽宁省传记学会会员,近年专注清原地区近代史历史研究,有近百篇小文见于报刊及文集。

标签:街巷记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