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记忆征文]王维俊:矿前街——龙凤地区的“北京天桥”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龙凤矿前街
1999年10月,有百年历史的龙凤矿破产了,但矿前那条老街还在,只是没了往日的繁华与喧嚣。
我是1949年出生于龙凤的,是地地道道的龙凤人。小时候,听老人说矿前原来是一条水沟,沟虽不深但绝不是一条马路。解放后矿山为了恢复生产,填平了水沟,修起了一条直通南山根及茨沟的马路,这就是锦山街,但龙凤居民都习惯称此街为矿前街。它北起龙凤路(龙凤矿机关办公楼斜对过),向南分两路通往茨沟南街。
市区居民对矿前街可能印象不深,但是这条街在龙凤人心中,不亚于市区的中央大街。龙凤人一提到“上矿前”,约等于市区居民去中央大街,抑或是逛奉天的中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条街很热闹,也很繁华。
这条街的北侧,曾是抚顺标志性建筑——龙凤矿竖井架。这是1934年日本人从德国引进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采煤设备。根据笔者统计,这座井架是抚顺地区上镜最多的工业建筑之一,从建成到现在,井架频繁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明信片、宣传册、画报上。至今,井架仍巍巍矗立在龙凤路北,默默地注视着龙凤地区的点滴变化。
马路的右手边有一个小商店,身后是矿里的面包房,每天飘出来的烤面包味道弥漫了整条街,小时候,我们常发遐想:要是能当一名矿工该多好,每天都有面包吃。这个梦想在我23岁时变成了现实。
龙凤矿前街
小商店的南边有一排排小平房,这里是原来的劳工房(大房子),改建为邮电所和一些小饭馆,电报的滴答声、酒馆里的猜拳行令声、各式小贩吆喝叫卖声交织在一起,渲染着矿前街的繁华。几棵大柳树下,有耍把式卖艺的、耍猴的、卖大力丸的、拉洋片的、吹糖人的、变戏法的、卖塘炒栗子、炒花生的、卖烤鱼、烤地瓜的、卖针头线脑的、抽帖算卦的、说书讲古的,似乎跟老北京的天桥有一拼。
很多人或许不太了解,就全市而言,龙凤地区很有自己商业、文化的特色。这里的居民基本都是以矿工及家属为主,而大部分矿工都来自关内,比如山东、河北等地。日伪时期,大把头牟金义先后在济南、济宁等地设下分柜,专门办理招工事宜。并派出大批爪牙,南至江苏,北至河北,大肆招工。从那时起到一九四五年目寇投降止,陆续骗招来几万名劳工。这些劳工进入龙凤以后,把关内的民风、民俗、饮食、商业等文化也带了进来,从而在龙凤地区逐渐形成了融合了关内、关外,颇具特色的一种小型区域文化。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还是卖大力丸和耍猴的。矿前卖大力丸的好几年都是一个人,这个人姓崔,外号叫“崔傻子”,贼能白话。他有一副挑子,一头有一个箱子,一头有一捆刀枪棍棒。一棵一搂多粗的大柳树底下就是他多年的地盘儿,没人占。每个礼拜天上午九点多钟,他就来了。一撂下挑子,就脱下上衣,光个膀子,从箱子里拿出一面锣来,“当当当”地敲上一气,看看人来得差不多了,就深吸一口气,把腰里的板带狠狠一扎,肚子鼓得像怀了孕,两块大大的胸肌,像“一棵树上结俩梨,小孩看了干着急”那玩艺儿。看热闹的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双手一抱拳:“嗨,在下崔某,山东济南府人氏,自幼习武,不敢说拳打少林,脚踹武当,却也得师傅真传。那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罗锅不是煨的,丫丫葫芦不是勒的。好!众位上眼,看小的先练一趟绳镖。说完,就练了起来。只见那绳镖上下翻飞,呼呼直响,有时都快打到观众的鼻子尖儿了,吓得人们惊惊乍乍的赶紧往后直躲。
“文G”一开始,这人就没了影,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有人说,他的“金刚罩、铁布衫”也害怕“红色风暴”,都蹽到爪哇国去了,自此以后再没见到他。
要说最有趣的地方还得说是看耍猴,特别是小孩子都爱看,常常把场地围得水泄不通。耍猴的人来了之后也是先打场,但他不耍刀,也不舞枪,而是手里拿个小锣,反过来倒上一些水,往里吐吐沫,然后就敲锣底,水花四溅,往人前一边走,一边敲,不躲开就会弄到脸上,好恶心!
这还不算,他一边绕着圈走,嘴里还一边吵吵着:“驴尿马尿一擦就掉”,“圈大人薄,放屁崩不着”。你还别说,这么一喊,不一会儿就清出一快场地来。
这时候该小猴上场了。猴子会表演很多节目,“倒立”“翻跟头”“挑担子”“骑自行车”等等。最绝的是会扮演多种角色,让他扮演什么,就会自己跑到箱子里翻出相对应的面具,真是好聪明。特别是到收钱的时候,手里举个小帽头,走到你跟前,毕恭毕敬,可怜巴巴,不容你多想,再舍不得也要给他一分钱。要知道,那时候的一分钱可以买一块糖球啊!
有时候猴子和他的主人耍脾气,闹罢工。怎么也不玩活,主人先是好言相劝,它不理不睬,小眼睛也不看主人,净往别处撒摸。主人急了,拿鞭子要抽它,它呲牙咧嘴地表示“抗议”,主人一抡鞭子,它“噌”地就上了树,然后蹿房越脊,蹲在房子上说什么也不下来。把耍猴的急的“猴爷爷,猴祖宗”地叫,后来还是弄点好吃的,才哄下来,把看热闹的乐得前仰后合。
在矿前街,吸引我们小朋友的还是好吃的,那烤鱼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要说那时候的烧烤应该是现在烧烤的老祖宗。别的都不烤,就烤鱼,烤的是号称朝鲜的“明太鱼”,的确都是新鲜的,收拾干净的“明太鱼”。 有一尺长,抹上酱料,放在焦子火上烤(没有炭火),香味扑鼻,两毛钱一条,没有签子,烤好的给你一张报纸包着,又烫手,又油,弄得手忙脚乱。
后排左一为作者,一排中间是指导老师栗文忠。
童年记忆中,矿前街还有一家照相馆,是个小二楼,一楼是登记、开票、取相片的地方,二楼是照相的地方。龙凤地区的居民差不多都在这里留下了各个年代的回忆。50年代末,我们兄妹5人的合照还曾经在橱窗里陈列过。1959年国庆节我们龙凤矿子弟小学编排了《矿工舞》节目,演出结束后也在这里照了一张着装照,成为永久的纪念。
这个照相馆存在了好多年,大约是70年代末迁走的,许多人在这里以龙凤井架为背景,留下了青春的倩影。
龙凤矿前街往南,就是矿前大合社、中心粮站、龙凤矿大食堂。这是龙凤矿最早的食堂,建于1950年,后来改为住宅,住宅现在还保留着,只不过人去楼空已成废墟。它的后身就是当时龙凤有名的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回民街(该)”。
龙凤矿俱乐部
龙凤矿俱乐部内部
矿前街走到头就是龙凤矿大俱乐部,与高高的井架遥遥相对。龙凤最早的俱乐部还是日伪时期大把头牟金义建的,也叫小戏院子,就在第十六中学的下坎。解放后,人们又在搭连坑附近建了搭连俱乐部,1956年才建了龙凤俱乐部。在建龙凤俱乐部时挖出了大量的白骨,经考证,这里原来就是日伪时期的“万人坑”,很多因矿难和瘟疫死去的矿工,尸骨被扔在了这里,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当时从山东、河北等地被诱骗到此地的,一把尸骨扔在了关外,想起来不禁令人心酸,同时更增加了对日本法西斯的痛恨。
在60至90年代,这个可容纳1200多人的俱乐部是龙凤地区居民的欢乐殿堂,也曾是人们休闲娱乐、谈情说爱的好地方,许多文艺团体到此演出。在我的记忆中,中国京剧团、评剧团、前进歌舞团、省杂技团、煤炭歌曲团等高层次的演出团体都来这里演出过。每逢上映一部好电影,那可真是人山人海,一票难求。但自从龙凤矿破产后,这里也就没了往日的欢声笑语、摩肩擦背的景象,内部的设施破败不堪。
龙凤地区原来有不少学校,比如第十六中学、龙凤矿中、南龙一校、二校、东安小学、茨沟小学,如今这些学校都没了踪迹。所有这些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
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回到龙凤看看,每走一次我都要思谋好久,这里有太多的回忆,也有太多的不舍。龙凤矿破产了,但龙凤人的精神没有破产,人们在努力地适应各种变化,在适应过程中,反映出龙凤人的坚韧与豪迈。2003年,龙凤井架被列为省工业遗产二级保护单位,龙凤人期待着这里能发展起工业文化遗产旅游,助推抚顺城市转型。我始终坚信,龙凤地区一定会再次振兴。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讴歌70年来抚顺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经研究决定征编出版《难忘乡愁——抚顺街巷记忆》一书。为使本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编委会现面向社会征集文字、图片作品。
一、本书立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抚顺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每条街,每条路,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城市面貌不断更新,老街巷的记忆逐渐模糊。本书以抚顺城市著名街巷(街、路)为主线,着重介绍抚顺城市街巷的历史沿革、发展变化历程,并以抚顺城市的老建筑、老地方、老商号作为“线上珍珠”和记忆的节点,深入挖掘并介绍这些与“记忆节点”有关的故事,以此唤醒人们的城市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抚顺70年来城市建设发展巨大成就。
二、作品要求
文字部分
1、与抚顺重点街巷、地区、建筑有关的生活记忆;
2、必须为原创作品,作者须对投稿作品的原创性和真实性负责;
3、以纪实性题材为主,语言生动,具有可读性,3000字以内;
4、所有稿件恕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
5、作品采用,酌付稿酬。
图片部分
1、抚顺重点街巷、地区、建筑图片(如:生活留影);
2、图片可自行扫描,或交由编委会处理,用后原片退回;
3、作品采用,酌付稿酬;
4、图片内容(名称、年代等)直接写在图片文件名的重命名上。
邮件请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
三、截稿时间
2019年5月30日。
四、投稿方式
1、邮寄投稿:手写作品(图片)邮寄或送至抚顺市政协文史委/地址:抚顺市顺城区临江东路2号市政协文史委。
2、电子投稿:发送至邮箱fm684@qq.com
五、联系方式
抚顺市政协《难忘乡愁——抚顺街巷记忆》编委会
电话: 024-57683537 57660056
联系人:卢然 13700138090 管道胜 13470533670
《难忘乡愁——抚顺街巷记忆》编委会
2019年3月25日
- 上一篇:[街巷记忆征文]耿德成、胡松:我与新华大街的故事
- 下一篇:张敏:童年和吊桥
相关文章
-
05-11[街巷记忆征文]于海涛:七百小街——深植于内心深处的记忆
-
05-10[街巷记忆征文]徐剑:刘山街—不只是记忆深处的符号
-
05-09[ 街巷记忆征文 ]黄韬:李石寨,美是实实在在的
-
05-09[ 街巷记忆征文 ]王鸿君:消失的老街—万新街
-
05-09[ 街巷记忆征文 ] 胡松:难忘童年的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