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尧:“援建三线”大迁徙—长挖英雄史(一)
80年代长挖厂大门的珍贵影像(陈玉杰提供)
长挖人居住过的茜草坝干打垒红砖楼(陈玉杰提供)
长挖,是原“长江挖掘机厂”的简称,中国机械行业史册上又一个闪亮的名字。这座填补了祖国大西南机械工业空白,后来与原抚顺挖掘机厂遥相辉映的“双子星座”,既是四川和泸州的骄傲,也是抚顺市和老一辈抚挖人永远的自豪。
就历史渊源而言,长挖是由“援建三线”的老抚挖建设者们远征万里在泸州建成的又一座新厂。泸州,承载着老抚挖的光荣,也同样铸就并延续了长挖的辉煌。
您一定要问:为什么要在遥远的泸州建设长挖?长挖“新厂”与老抚挖这座“老厂”是什么关系?这个题材究竟是以怎样激动人心的魅力吸引着你?
这也正是笔者一直探寻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我探访了亲历这一历史过程,依然健在的抚顺挖掘机厂厂领导郝清忱,参阅了老抚挖厂史和原长挖党委宣传部陈玉杰大姐特意邮寄来的长挖厂史、记叙长挖建设事迹的《泸州冲击波》,亲赴泸州拜访、聆听了出自老抚挖的长挖第一代厂领导、泸州市德高望重的老市长曹锡森,以及第一代、第二代建设者们的讲述,拜谒了泸州“援建三线”工业纪念馆,抚摸着曾印满老抚挖人汗渍的一台台老设备,感受着共和国工业史这一前无古人的迁徙史诗那震撼人心的旋律。
在力所能及的梳理和记载过程中,我最为强烈的感受是“使命”这两个字。
曾摆渡过长挖人的渡轮
中国人依恋旧土。每个人在人生中面对生活的异地迁徙时,都会面临未知的惶惑、能否适应的犹豫,甚至是莫名的恐惧,泛起难以割舍的眷恋。而“援建三线”是数以千计的人们要面对这种人生的重大抉择。这些人当年要远赴他乡,在异地生根,远方不是繁华的都市,而是瘴气缭绕、一片荒凉的丛山峻岭。他们的使命是要在那里生存下去,并把那里繁华起来。要割舍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妹妹,残疾的哥哥,多病的妻子……,包括习惯的饮食,宜人的四季,宁静的浑河,告别凝结着无忧无虑的童年的家乡,孕育着久藏于心未及出口的爱恋的小路树荫。
请记住,不是一个人,是抚顺挖掘机厂的1357名工人,到后来的4000之众,是抚顺的工人阶级做出了最后的选择。他们割舍了这一切。携妻带子的男人,扛起了全家的行李,坚韧的妻子抱起了襁褓中的婴儿万里相从。豆蔻年华的独身姑娘,挥别了亲人,带走亲人的牵挂。他们带上摸惯了的车床、管钳、铁锤、焊枪,珍藏的图纸,陈旧了的饭盒,走向没有地址的他乡。没有任何炫目的表白,留给自己慰藉思念的,是每一家都带到了泸州,埋在菜缸底的那一抔抔温暖热烈的黑土。
倾诉抚顺“援建三线”开山一代英雄们红色“迁徙”的史实系列故事,是抚顺人的使命。而倾听,也应该是抚顺人的使命。没有倾诉就会遗忘,没有倾听就没有传承。我们不能放弃这些本属于自己,可以辉映过去、照耀未来的财富和力量。
原抚顺挖掘机厂领导,曾任宜宾地区行署专员、泸州市委副书记、泸州市长曹锡森老先生。
原抚顺挖掘机厂老领导,厂政治部主任、50年代厂团委书记郝清忱老先生。
第一篇 “援建三线”与长挖的诞生
建设长挖的历史背景
长挖的建设,始于国家60年代作出的“援建三线”重大战略决策。最初的意图不只是要建设一个新的挖掘机厂,而是要在西南地区建设一个大规模的机械总厂。由三部分组成。即:从抚顺挖掘机厂分出最精锐的人员和设备组建挖掘机厂,由北京起重机厂(简称北起)援建后来的长江起重机厂,由上海建工机械厂(简称上建)和通用机械厂援建后来的长江液压件厂,统称为后来的泸州“三长”。其中,规模最大、人员最多、技术层次最密集的“龙头”就是抚顺挖掘机厂援建的长挖。
就长挖的建设目标来说,“援建”的含义除了新建一个与老抚挖同规模的新挖掘机厂之外,还有一个战略考虑:如果周边地区形势紧张,就将出于战略考虑,将抚顺挖掘机厂全厂搬迁到大西南地区,那么,新厂的建设就是为老厂的搬迁提前打基础。
自1962年起,抚顺挖掘机厂就已派员参与国家第一机械部(简称一机部)对长江沿宜宾一线地区的选址考察。当时的选址考察是极其秘密的。选址原则是三个字:“山、散、洞”。“山”,就是要挑选地势险峻的山区;“散”就是要分散布点;“洞”就是要把最核心、最重要的军工或机械企业隐蔽生产。经对宜宾一线各节点地区地形地貌,包括生产生活用水、电力建设等各种因素优中选优的考虑,机械总厂的选址确定在泸州。老抚挖就在茜草坝开始了建厂的前期勘察、论证准备。
当时的泸州还是一个以手工耕种为主,比较贫困的农业小县。人口只有不到20万人,县城只有一个交通岗。当地居民大多数仍打着赤脚,衣着破旧,有的难以蔽体。据说,当时的泸州县老领导为了争取入选,带人带着泸州地图,沿江跋涉几十里,到一机部工作组积极争取,最终“争”到了这个为泸州发展奠定了历史性基础的国家重大决策项目。
建设大军登陆码头,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抚挖人来到第二故乡
建设长挖的时间脉络
让我们梳理一下抚顺挖掘机厂“援建三线”,建设长挖的时间节点。
1964年9月,由时任抚顺挖掘机厂党委副书记丁葆西和副厂长张永祥带领39人来泸州着手制定长挖的建厂计划。
1964年11月,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白坚、五局副局长杨俊杰等领导同志到泸州视察厂址,定点建厂。
1965年2月成立泸州工程机械现场党委。由一机部五局副局长杨俊杰兼任党委书记,抚顺挖掘机厂党委副书记丁葆西任副书记,党委成员有北起厂长李宝树、抚顺挖掘机厂副厂长孙恩霖、建工部一局五公司经理赵万增、北起副厂长李彦福、通机厂党委书记张明友、泸州市副市长兼计委主任李先志、上建副厂长王志清等同志,党的关系隶属中共自贡市委领导。
1965年2月26日,成立泸州工程机械总厂建设临时指挥部。由一机部五局处长王剑清任指挥长,抚顺挖掘机厂党委副书记丁葆西、北起厂李彦夫任副指挥长。1965年3月下旬正式成立泸州工程机械现场指挥部。由建工部一局五公司经理赵万增任指挥长。李宝树、孙恩霖、上建厂长王志清等3名同志任副指挥长。之后,李惠泉亦任副指挥长。
1965年5月,长江挖掘机厂,——确切地说,是泸州工程机械总厂正式破土兴建。1966年10月,包括长江挖掘机厂、长江起重机厂、长江液压件厂在内的总厂基本建成。
1966年12月20日,抚顺挖掘机厂1357名职工及家属组成的“援建三线”大军,在副厂长兼总领队苍忠林等厂领导的带领下抵达泸州。
1971年1月至8月,国家一机部对长江挖掘机厂、长江起重机厂进行体制调整。长挖直接迁入泸州工程机械总厂的车间、设备和人员回归本厂,自此,长挖成为独立的工厂。
前无古人的大迁徙
这场工业援建迁徙之大,是境界情怀之大。
当年,国家“援建三线”一声令下,抚顺挖掘机厂在俱乐部召开了全厂职工动员大会。时任厂政治部主任的郝清忱老人动情地回忆,他负责传达国家一机部援建长挖的决策,并作政治动员。传达当时的国际和我国周边地区形势,国家建设“大三线”的战略意义,全厂职工神色严峻地倾听着,气氛凝重而庄严。当听到他报告里传达“大三线建不成,党中央睡不好觉,毛主席睡不好觉!”这句话时,工人们立时情绪激昂,会后当即全员都报了名。这就是今天似乎难以理解和相信的义无反顾,建国初期工人阶级爱党、爱国的崇高情怀。
长挖人摆渡过江的泸州茜草坝宝来码头(摄于80年代,现已取消航运。原长挖宣传部陈玉杰提供)
长挖人摆渡过江的泸州茜草坝宝来码头(摄于80年代,现已取消航运。原长挖宣传部陈玉杰提供)
作为厂党委书记的郑披星率先报名。这位从抗战和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走出的老革命,毅然率队赴川,因积劳成疾逝世在成都。他的老母亲直到90多岁去世,也不知道儿子早已永别了自己。
当年29岁的厂团委书记、已被借调到抚顺市委工作的曹锡森接到通知,只有3天准备,3天后立即出发。作为领队之一,他义无反顾与厂领导带领老抚挖“援建三线”大军赴川建设。今年已87岁高龄的曹锡森历任宜宾地区行署专员、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为泸州工业及产业发展壮大,泸州的城市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是泸州人敬仰的老市长、好市长。
这场工业援建迁徙之大,是援建的无私和规模之大。
抚顺著名的历史学者卢然先生在《邦立重机,是否还记得抚顺的贡献?》一文中,详细记载了援建长挖的历史数据。当时,国家一机部建设长挖投资了800万元巨资。抚顺挖掘机厂抽调了党政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工艺技术人员、车钳铆电焊等各工种最出色的工人,调拨出273台精良设备、649套工装等“钢人铁马”,包括从厂技校刚刚毕业入厂工作的徒工,也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充实到长挖。到1966年,长江挖掘机厂基本建成时,抚顺挖掘机厂却出现了严重的缺岗和设备缺门,挖掘机综合生产能力急剧下降。只能靠自制设备、外购设备来补充,压缩工厂管理人员、从徒工中晋级技工勉强解决缺门工种和一线人员不足的问题。
这场工业援建迁徙之大,是万里跋涉的艰苦卓绝。
抚顺挖掘机厂“援建三线”的职工队伍,带着万里相从的家庭,携带着衣物包裹、家具什物,包括东北腌菜的酱缸,乘专列火车由抚顺南站出发,开始长途跋涉。大人、孩子在专列上“人不下马”60多个小时,走成渝铁路,经郑州、西安、宝鸡,越秦岭、过汉水,要一路跋涉近60个小时抵达四川隆昌火车站。建设大军又要乘3个多小时汽车才能到达泸州。下车后这支大军还要步行到泸州宝来码头,再乘坐渔船30分钟渡江,抵达长挖厂区及职工住宅区——茜草坝后,挽起裤脚,人们的腿都是肿的。
这场工业援建迁徙之大,是奋斗成果之大。
在艰苦条件下建设的干打垒楼房里,在高温又寒湿的气候和饮食的适应中,在风急浪大的长江夜渡里,共和国开天辟地援建三线的工业史诗,就这样开始了。老抚挖首演的这部伟大的史诗气势恢宏,有雄伟的开场,有奋斗的艰辛,有付出的悲壮,有收获的喜悦和幸福。自此,川蜀大地上又矗立起一个中国挖掘机行业的排头兵,中国最大的液压挖掘机专业制造基地,世界大型液压挖掘机生产五强企业。
长挖的孩子将是关于援建长挖系列回忆里不可或缺的主角。他们中很多人出生在泸州,在长挖长大,陌生着北方的一切,不谙抚顺的乡音。儿时的他们没有见过雪。好容易赶上一场小雪,欢天喜地用洗脸盆接着,急着把这大自然新奇珍贵的馈赠端到屋子里把玩。雪化了,孩子哭了。(待续)
陈列在泸州茜草坝工业纪念馆里的原抚顺挖掘机厂援建设备。
王尧,1964年生人,先后在我国首家挖掘机制造厂——原抚顺挖掘机厂、市外经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工作,现任抚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多年来,撰写近200篇以老抚挖为主题的工业历史轨迹及家庭生活的回忆文章。
相关文章
-
04-10抚顺挖掘机第一任厂长刘国威回忆接管机电厂
-
04-05抚顺龙凤矿及挖掘机厂业余京剧团
-
04-03边志新:回忆厂文工团和援建岁月
-
03-29抚顺机械工业为平津战役做出的贡献
-
03-29王尧:老抚挖辉煌的文艺事业(十)
-
03-20关于建国前后一段时间抚顺机电厂情况的回忆
-
03-19王尧:老抚挖辉煌的文艺事业(九)
-
03-13王尧:抚挖辉煌的文艺事业(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