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扈尔汉家族浅析
2019-08-27 14:49 抚顺七千年 李小雪
3255
扈尔汉,佟佳氏,满洲正白旗人,生于明万历四年(1576),卒于天命八年(1623),清初著名的五大臣之一。扈尔汉与清初显赫一时的佟养性家族本是出于同一始祖,但是现今学术界对于佟佳氏的探讨主要是集中于对佟养性家族的讨论,对于扈尔汉家族的论述较少,一方面可能是...
一、扈尔汉家族世系概况
笔者翻阅佟明宽、李德进两位先生编著的《佟氏史略》时,在该书的第二篇“宗谱辑存”中,发现了《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①。据《佟氏史略》记载,该谱牒是由家住于辽宁省抚顺市李石镇小瓦西街的佟明刚提供的,据他说这份谱牒是清末时,他的祖上从辽阳的一位做官的佟姓族人家抄得的。
该谱牒以巴虎特克慎为始祖,首先叙述了巴虎特克慎的诸子,然后记述了诸子的迁徙情况,接着便记述了巴虎特克慎一族从始祖至二十世子孙的世系情况,由该谱牒的记载可以清楚的了解巴虎特克慎的长子、次子、三子、四子、六子的世系情况。笔者查阅该谱牒时在巴虎特克慎的第七世后人的名录中见到一个写做“呼拉呼”的名字,竟与扈尔汉之父扈喇虎的名字同音,于是笔者便在第八世族人的名录中寻找呼拉呼的后人,果然该谱牒记载了呼拉呼生子十三人,长子名为呼尔哈,与扈尔汉的名字同音,笔者随即将该谱牒所记呼拉呼的后人的名字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记扈尔汉家族成员的名字相对照,结果发现所记名字除所用字不同外基本相同,由此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扈尔汉家族的始祖是巴虎特克慎;二是,扈尔汉家族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记的巴虎特克慎的其他后人马察地方的巴笃理及佟佳地方的佟养性是源自同一祖先的同族之人;三是,扈尔汉家族的直接始祖是巴虎特克慎的六子颜图墨图(颜图谋图)②。
《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中记载了颜图墨图的迁徙情况,由此我们便可以探寻扈尔汉家族的迁徙情况了。据《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的记载,雅尔湖地方佟佳氏最初生活在鄂谋豁索哩地方,其始祖颜图墨图偶获一匹良马,当地的官绅欲占为已有,颜图墨图为避祸端,逃往瓦尔喀路。在逃亡途中路过大屯村与当地一名女子成亲,便在此地居留颇久。后因其岳父欲索其马,颜图墨图又被迫逃往临近高丽的瓦尔凯地方居住。未过多久,一高丽权贵又看中其马,颜图墨图深感此马为其带来了种种祸端,一气之下将马勒死,然后举家迁往雅尔湖地方居住。由此可知,扈尔汉的先祖颜图墨图最初生活在鄂谋豁索哩地方,之后先迁徙至瓦尔喀路、又迁至临近高丽的瓦尔凯地方,最后定居于牙儿马虎地方,即雅尔湖地方(今辽宁省桓仁县大雅河流域)[2](P737)。
笔者对照《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及《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后,对扈尔汉家族的世系情况概述如下:
该家族的始祖为巴虎特克慎(巴虎忒克申)、二世祖为颜图墨图(颜图谋图)、三世祖为达尔林之、四世祖为阔查木什卡、五世祖为修善、六世祖为法色、七世祖为扈喇虎(呼拉呼)。呼拉呼生子十三人,他们分别是长子扈尔汉(呼尔哈),次子呼什他;三子萨穆什喀(沙木什卡),四子洋涧,五子达汉布禄(达哈卜禄),六子雅锡塔 (牙什他),七子猛涧,八子达尔泰(达尔太),九子牙巴衣,十子雅赖(牙拉衣),十一子扬果泰(洋古太),十二子昂古泰(昂古太),十三子达拜(达巴衣)。
扈尔汉与其众兄弟为该家族的第八世。第八世的成员中以扈尔汉、萨穆什喀、达尔泰、雅赖最为显著。扈尔汉先后被封为一等大臣、达尔汉侍卫、三等子;萨穆什喀先后被封为骑都尉、三等男、兵部尚书;达尔泰先后被封为骑都尉、二等轻车都尉、礼部侍郎;雅赖先后被封为骑都尉、加一云骑尉、三等男、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佐领。
扈尔汉生子八人,他们是该家族的第九世。《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中只记录了七子,他们分别是长子阿尔赛(阿尔塞)、次子布尔赛(卜尔塞)、三子珲塔(珲他)、四子瑚什布(呼什布)、五子阿拉密(阿拉敏)、六子达赖(达莱)、七子丹布(达木布)。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记载,扈尔汉还有一子即为清初著名的战将准塔巴图鲁,他是“扈尔汉第四子也”[3]。准塔在清初声名显赫,但《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中却将其除去,笔者猜测与准塔无嗣有关。这种情况在其他满族家谱中也出现过,如在《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中,额亦都的十六个儿子只收录了十一个,“其余五子可能因人丁不足或其他原因而未列入谱内。”[4](P52)
扈尔汉的八个儿子中,以准塔、阿拉密、瑚什布、丹布最为著名。准塔,先后授封骑都尉、三等男、赐“巴图鲁”号、二等男、三等子、一等子、都统、谥“襄毅”。阿拉密,袭准塔一等子,后加至三等伯、内大臣。瑚什布,袭父骑都尉,征大凌河时阵亡,赐云骑尉。丹布,任头等侍卫兼佐领、袭父骑都尉,后遇恩诏加一云骑尉,康熙十三年(1674)随军征耿精忠立功,授为三等轻车都尉,后又随军征噶尔丹有功,授为二等轻车都尉。
九世之后扈尔汉家族鲜有著名人物,但也不乏一些高级官吏,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统计,扈尔汉家族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成员中担任三品以上大员的共十二人,分别是十世成员中,珲塔长子色勒任散秩大臣(从二品),瑚什布长子瑚里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从二品),阿拉密长子殷达任副都统(正二品)、三子希佛任散秩大臣(从二品),达赖次子禅布任头等侍卫(正三品),丹布长子万布任銮仪使(正二品);十一世成员中,珲塔之孙讷而布任御前头等侍卫(正三品)、巴尔布任副都统(正二品),阿拉密之孙关保任盛京户部侍郎(正二品),丹布之孙吉福任护军参领(正三品);十二世成员中,阿尔赛的曾孙阿彦任头等侍卫(正三品),珲塔的曾孙巴泰任护军参领(正三品)。《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对扈尔汉家族世系的记载截止到第十三世,时间上大致截止到雍正十三年。而该家族十三世之后的人物,在清代传记史料及家谱中鲜有记载。
二、扈尔汉家族的重要人物
八世的扈尔汉是该家族最典型、著名的人物,此外,八世的萨穆什喀、雅赖和九世的准塔也是对清初政治、军事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以下便根据家谱和清代传记史料对扈尔汉家族的重要人物及其事迹做简要的介绍。
扈尔汉,满洲正白旗人,生于明万历四年(1576),卒于天命八年(1623),清初著名的五大臣之一。明万历十六年(1588),扈尔汉之父扈喇虎杀其兄弟族人,率领诸子及所属军民来归,太祖赐扈尔汉“觉罗”姓并收为养子,“寻授一等大臣,居五大臣之列。”[5]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东海瓦尔喀部蜚悠城主策穆特黑苦于乌喇部的欺侮,请求归附。太祖派遣舒尔哈齐率军护送蜚悠城降众来归,扈尔汉随军前往。至蜚悠城后,扈尔汉奉命率三百人先行护送五百户降众来归,但途中遇乌喇近万人的阻截,扈尔汉临危不惧,将降众安置于山巅,派一百人护卫,自己率二百人与敌军对峙,直至援兵的到来,上下夹击,大败乌喇军。
万历三十七年(1609),扈尔汉率军夺取东海窝集部所属滹野路,俘获两千人户而还。太祖“以征服呼叶路(滹野路)功,赏扈尔汉侍卫甲由月、马匹,并赐号达尔汉侍卫。”[6](P9)天命元年(1616),扈尔汉同安费扬古率两千人征东海萨哈连部,至兀尔简河,造船二百只,水陆并进,先攻取河两岸的城寨,又招抚使犬路、诺洛路、石拉忻路路长,大胜而归。
天命四年(1619),明军出抚顺、清河、开原、宽甸四路来击后金。扈尔汉随代善潜伏于扎喀关,与后金援军一同击溃出抚顺路的杜松军。之后,扈尔汉又率军一千人往阿布达里冈设伏,扼住刘挺大军必经之谷口,待后金援军赶到之时,左右夹击,大败明军,刘挺战死。刘挺营中游击乔一琦,欲逃往朝鲜军营,扈尔汉紧追不舍,致使乔一琦堕崖身亡。五年(1620),扈尔汉随太祖征沈阳,击杀明总兵贺世贤。叙功,授三等总兵官。
萨穆什喀,满洲正白旗人,扈尔汉的三弟③。早年随太祖四处征战,屡立战功,获封三等轻车都尉。征董夔时,仅率十二人追敌,斩杀百余人,获“石包五十三,人、马、牛、羊千计”[7](P599)。太宗即位后,萨穆什喀被封为十六大臣,管理镶白旗事务。天聪七年(1633),随德格类、岳托征旅顺,萨穆什喀严斥士兵骑马运船的行为,独率众人为无船可用的镶红、镶蓝、镶黄三旗运船。两军交锋时,萨穆什喀“先八旗进,身被一创,战益厉”[7](P600),大军随后挺进,遂将旅顺攻下。凯旋之时,太宗为表彰萨穆什喀的英勇,“郊劳之,亲酌金卮以赐”[8],授封一等轻车都尉。天聪八年(1634),任参领,十二月,与霸奇兰率军远征黑龙江呼尔哈部,取胜,携带大批人口、牲畜而归,叙功授封三等男,任步军统领。崇德二年(1637),授封议政大臣。同年,随阿济格征皮岛,先率前锋兵渡江,随后与都统阿山、叶臣一同率军攻克皮岛,斩杀守将沈世奎,叙功晋封为二等子,随后出任工部承政。崇德四年(1639),与索海率军征索伦部,攻克伍库尔城,设伏斩杀铎陈、阿撒津两城兵七十人。后因事罢世职。崇德七年(1642),随军征锦州,三次击败敌军,复授骑都尉。
雅赖,满洲正白旗人,扈尔汉的十弟④。早年随同太祖征乌喇、略朝鲜、攻辽东、征察哈尔。天聪二年(1628),征广宁,雅赖与主帅伊尔登并肩作战,共同抵御袁崇焕所率明军的围攻,因而得到伊尔登的赏识,“以告于本旗二贝勒,(雅赖)由是知名”[9](P3862)。天聪五年(1631),大凌河之役,正白旗士兵死于敌阵之中,但敌方阵营坚固,尸体无法取回,“雅赖单骑直入,杀三人,取之而还。”[10]
天聪七年(1633),旅顺口之战,雅赖与萨穆什喀共乘一船前进,“未及登岸,船内中伤者十七人,死者一人”[10]但雅赖毫无畏惧,“超跃登岸,大呼曰:‘雅赖先登矣!’遂冲入敌阵。”[11]战到天明之时,有士兵欲后退,雅赖用大凌河之战时缴获的蒙古刀斩杀逃兵,率领士兵攻占城门。论功,授骑都尉。崇德二年(1637),授议政大臣。崇德八年(1643),以雅赖攻占锦州、松山、北京、山东之功,加一云骑尉。顺治二年(1645),雅赖晋封三等男兼一云骑尉,后两遇恩诏晋封为一等男兼一云骑尉。顺治八年(1651),任户部尚书。
准塔,满洲正白旗人,扈尔汉第四子。天聪八年(1634),授封骑都尉,任参领。崇德二年(1637),准塔随同阿济格征皮岛,因明军顽强抵抗,清军无法取胜,主帅阿济格向众将领寻求御敌之策,准塔与鳌拜一同说道:“吾二人先登,誓必克之,否则,不复见王。”[12]之后,准塔与鳌拜将战船连在一起,率先渡海,潜伏于皮岛附近以待大军。当发起冲锋之时,准塔与鳌拜冒着箭弩和巨石,冲杀在前,攻占皮岛,叙功,超授准塔为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准袭十二次,后升任蒙古固山额真。随岳托征明之时,行至密云,清军欲攻占墙子岭,准塔先行至墙子岭为大军做向导,使清军主力顺利进入,击败明内监冯永盛、总兵侯世禄。随后准塔又挫败欲截清军辎重的明兵三千人。
董家口之战中,准塔再次击败明军两千人,攻占城池两座。事后叙功晋封二等男。后因事被降为一等轻车都尉。顺治元年(1644),准塔因追击李自成至真定,授封三等男。顺治二年(1645),准塔先后于徐州、沛县、李家楼、宿迁、清河击败明军,斩杀明副将、参将,杀伪新昌王,平定淮安。叙功,授三等子,复授“巴图鲁”号。顺治三年(1646),准塔随豪格征四川,剿灭川陕农民军。顺治四年(1647),卒。顺治五年(1648),晋封一等子。顺治十二年(1655),赐谥号为“襄毅”,立碑墓道。
三、扈尔汉家族的评价
扈尔汉家族作为清入关前重要的军功世家,对清初政治、军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扈尔汉家族对入关前的政权建设有一定的影响。太祖起兵之初势单力孤,扈喇虎率子弟族众来归,不仅为太祖提供了人力、物力的支持,而且也为太祖在女真内部树立威信、扩张势力提供了帮助。扈尔汉作为五大臣之一,具有军、政、刑等多重职能,“理政听讼,有征伐则帅师以出”[13](P9190),为辅佐太祖,保证政局的稳定做出了贡献。起兵之初,太祖与其弟舒尔哈齐共同执政,但随着太祖势力的发展,兄弟之间的矛盾加深,作为开国重臣的扈尔汉坚定站在太祖一边,对抗和孤立舒尔哈齐及其追随者,为太祖除去舒尔哈齐提供了支持。
万历三十五年(1607),舒尔哈齐与褚英、代善、扈尔汉等人统兵前往蜚悠城去迎接降众,夜晚忽现一道白光,舒尔哈齐认为是不祥之兆,便提议退兵。褚英、代善坚决反对,扈尔汉坚定支持两位贝勒的建议并随同进军。在回军途中遇到乌喇万余兵众的阻截,扈尔汉毫不退缩,积极应战,直至援军的到来。这种支持不仅使太祖在与舒尔哈齐的较量中占据上风,而且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舒尔哈齐军事指挥的错误,为之后太祖顺利铲除舒尔哈齐,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创造了条件。太宗时期,作为十六大臣、议政大臣的萨穆什喀和雅赖,也为太宗分化孤立诸贝勒的势力、建立个人专制统治作出了贡献。
扈尔汉家族成员对太祖、太宗权力的集中具有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家族的重要人物扈尔汉的身上。太祖晚年,诸子大部分已成年,且一些已成为功勋显赫的战将,汗位继承问题随既出现。处死长子褚英之后,太祖本想立次子代善为嗣,但随既出现代善与太祖的大妃关系暧昧之事,太祖一时动怒,迁怒于大妃,却从扈尔汉的家奴手中搜出大妃藏匿的财物,虽然与扈尔汉无关,却引起了太祖的怀疑。征沈阳之时,四贝勒欲率军攻城,太祖命扈尔汉传令停止进攻,但扈尔汉的传令官却迟迟未到阵前,“(太祖)遂令于法司内画地为牢,将达尔汉侍卫羁禁二日。”[6](P164)天命六年(1611),扈尔汉之弟告发其在辽东时向诸贝勒索要财物,并且盗取缎匹、财帛。太祖认为诸贝勒向扈尔汉行贿与汗位继承有关。于是对其严加治罪,“革其都堂之职,著为三等总兵官,免其参议。”[6](P247)
扈尔汉作为养子,虽无继承权,却卷入了权力争斗之中。得罪了大贝勒代善,妄图对四贝勒皇太极不利,又威逼其他贝勒,扈尔汉的这些行为必然导致政局不稳,对太祖权力集中构成威胁,最终扈尔汉也自食其果,遭到太祖的重罚,郁郁而终。
2.扈尔汉家族为清初统一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生活地域靠近密林和大河,他们平日便以渔猎为生自给自足,生活状态一直很原始,建州女真的远祖既是从这些地方历经千险迁至建州的,太祖一直视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的居住地为自己的故乡。所以对于东海女真、黑龙江女真的统一是他的计定计划之一。扈尔汉是太祖时期统一东海女真的直接参与者。万历三十五年(1607),扈尔汉随巴雅喇征东海窝集部。万历三十七年(1609),扈尔汉率军夺取东海窝集部所属滹野路,俘获两千人户而还。
万历三十九年(1611),扈尔汉同何和礼征东海窝集部的呼尔哈路,围攻扎库塔城三日,遂攻取而还。天命元年(1616),扈尔汉同安费扬古一同征东海萨哈连部,在兀尔简河地区造船,进而水陆并进,攻取河两岸城寨三十六座,黑龙江北十一寨,招抚使犬路、诺洛路、石拉忻路路长。
黑龙江女真的统一主要是在太宗时期进行的。太宗时期对黑龙江女真的几次征战中,以出征虎尔哈部和索伦部最为重要。萨穆什喀作为领军将领直接参与了这两次征战。天聪八年(1634),萨穆什喀与霸奇兰率军远征虎尔哈,战果是“籍俘获人口一百一十六名,马二十四匹,牛十七头,貂、狐、猞狸狲、水獭、青鼠、黄鼠等皮共三千一百五十张,皮裘十五领。”[10]崇德二年(1637),萨穆什喀与索海远征索伦部,战果是“获二千二百五十四人。后自额苏里屯以西,额尔库屯以东,又获九百人,共获男子三千一百五十四人,妇女二千七百一十三口,幼小一千八十九口,共六千九百五十六名口,马四百二十四匹,牛七百四头,又先获貂皮一千八百一十张,狐皮三十四张,狼皮十张,水獭皮九张,貂裘一领,猞猁狲裘一领,狐裘七领,貂皮二千二十八张,猞猁狲皮八张,青鼠皮一千六百四十二张”。[9](P3861)通过对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的用兵,缴获大量人口、牲畜及其他物品,一方面使清(后金)的人丁及物资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另一方面也通过将俘获人口迁往建州的方式,帮助清(后金)顺利实现了对于东海女真和黑龙江女真的统一。
3.扈尔汉家族为清军统一全国做出了贡献。入关后,清廷面对着李自成、张献忠及南明政权的危胁,剪除这些势力,是清初统治者的重要任务。扈尔汉家族的成员积极参与其中。顺治二年(1645),雅赖随多铎与李自成战于潼关,且南下平定河南、江南,叙功晋封三等男兼一云骑尉。准塔是扈尔汉家族中对统一战争的胜利贡献最大之人。顺治元年(1644),准塔随睿亲王多尔衮入山海关,奉命与谭泰追击李自成至真定,李自成抵挡不过,焚烧辎重,仓皇而逃,天津、真定等地皆降,叙功,授三等男。
顺治二年(1645),准塔随阿巴泰先行平定山东后,又南下江南。南明福王遣军围徐州、沛县、李家楼,准塔率军大败围城之军,俘获众多人口及牲畜。过徐州南下,至宿迁击败高雅军,后行至清河,清河总兵刘泽清率步兵四万,战船千艘,扼住黄河、淮河、清河三河口,驻营以待清军。准塔见势,马上采取应对措施,命一队清军渡清河与敌营相对,炮击明军战船,另一队清军扼住黄河北岸,以炮击相应,遂将明兵击败,斩副将两名、参将一名,杀伪新昌王,“通州、如皋、泰兴等城皆下,遂平定淮安,凤阳、庐州望风纳款。”[14]这次战斗,共招抚监司、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近一百六十三人,缴获大量战船、马匹。叙功,授三等子,复授“巴图鲁”号。顺治三年(1646),准塔再次披挂出征,随豪格征四川,曾指挥八旗前锋军、两黄旗和正白旗的骑兵奋勇冲杀,斩杀张献忠,先后攻占遵义、夔州、茂州、荣昌、隆昌、富顺、内江、资阳等地。可见,准塔在清初对李自成、张献忠及南明政权的作战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为清政权在全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所述,通过利用《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及清代人物传记史料使我们对扈尔汉家族的发源、迁徙、世系、重要人物及其军事功绩有了初步的了解,虽然扈尔汉晚年卷入政治争斗,受到了太祖的压制,但是该家族为清朝的崛起和立国所作出的贡献仍是值得肯定的。(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注 释]
①该谱牒有两个版本,分别称为《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一)》和《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二)》。从内容上看,两个版本都是以巴虎特克慎为始祖,不同之处在于版本一记录了巴虎特克慎长子、次子、三子、四子、六子的世系情况而版本二仅记载了三子鄂和礼图墨图一支的世系情况。本文所利用的是《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一)》。
②《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中记颜图墨图为巴虎特克慎的六子,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则记颜图墨图为巴虎特克慎的三子。
③清代人物传记史料对萨木什喀与扈尔汉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清)弘昼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19[M].沈阳:辽海书社,1989:252;铁保等奉敕纂.钦定八旗通志:卷156[M].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6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599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初集:卷152名臣列传十二[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3859;吴忠匡总校订.满汉名臣传:卷2萨穆什喀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41等均认为萨木什喀是扈尔汉的三弟.第二种,(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1准襄毅公事略[M].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第192册,台北:明文书局,1986:71记萨穆什喀为准塔三兄,本文采用第一种观点。
④《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及清代人物传记史料对雅赖与扈尔汉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一,《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和《八旗通志初集》中均认为雅赖是扈尔汉的十弟,见《佟氏史略》中收录的《鄂谋豁索哩地方佟佳氏佟氏世系谱牒》第144页,及《八旗通志初集》卷152名臣列传十二.第3862页;其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钦定八旗通志》、《满汉名臣传》及《清史稿》均认为雅赖是扈尔汉的七弟,见《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19,第253页、《钦定八旗通志》卷156,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66册,第601页、《满汉名臣传》卷 4《雅赖列传》,第 84页、《清史稿》卷 227,第 9246页;其三,《国朝先正事略》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则认为雅赖是扈尔汉的七子。见《国朝先正事略》卷1《准襄毅公事略》,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第 192册,第71页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 41,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第140册,第531页。本文采用第一种观点。
[参考文献]
[1]佟明宽,李德进.佟氏史略[M].抚顺:抚顺市新闻出版局,1999.
[2]孙文良.满族大辞典[Z].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
[3](清)弘昼,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 19[M].沈阳:辽海书社,1989:252;铁保,等奉敕纂.钦定八旗通志:卷 157[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68;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66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612;吴忠匡,总校订.满汉名臣传:卷4准塔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89;清国史馆,撰;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卷 4准塔[M].北京:中华书局,1987:210.
[4]常越男.清代额亦都家族军功考[J].满族研究,2011,(2).
[5]铁保,等奉敕纂.钦定八旗通志:卷156[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66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586;清国史馆,撰;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卷4扈尔汉[M].北京:中华书局,1987:176;吴忠匡,总校订.满汉名臣传:卷1扈尔汉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6;(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61[M].台北:明文书局,1986;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第165册[M].台北:明文书局,1986:157.
[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铁保,等奉敕纂.钦定八旗通志:卷156[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66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599.
[8]铁保,等奉敕纂.钦定八旗通志:卷156[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66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600;吴忠匡,总校订.满汉名臣传:卷2萨穆什喀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41;(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41[M].台北:明文书局,1986;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第 140册[M].台北:明文书局,1986:536.
[9]鄂尔泰,等.八旗通志初集:卷152名臣列传十二[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0]清太宗实录:卷 15,天聪七年八月乙巳条;卷 15,天聪七年八月乙巳条;卷23,天聪九年五月丙辰条[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1]铁保,等奉敕纂.钦定八旗通志:卷156[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66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601吴忠匡,总校订.满汉名臣传:卷4雅赖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85;(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41[M].台北:明文书局,1986;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第140册[M].台北:明文书局,1986:532.
[12]清国史馆,撰;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卷4准塔[M].北京:中华书局,1987:210;吴忠匡总校订.满汉名臣传:卷4准塔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89;(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 261[M].台北:明文书局,1986;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第165册[M].台北:明文书局,1986:159.
[13]赵尔巽,等.清史稿:卷 225[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4]清国史馆,撰;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卷4准塔[M].北京:中华书局,1987:212;吴忠匡,总校订.满汉名臣传:卷4准塔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90;(清)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61[M].台北:明文书局,1986;周骏富,辑.清代传记丛刊:第165册[M].台北:明文书局,1986:162.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清前期费英东族人物事迹考
- 下一篇:《钮祜禄氏家谱》研究
相关文章
-
08-23张博泉:“契丹”、“辽”名称探源
-
08-191953年的抚顺煤矿工业学校
-
08-15郭秀江:印象拥挤
-
08-09徐洪:“邮政四十周年小型张”身份考
-
08-08追溯清原远古文明的足迹
-
08-05辽东半岛石棚墓与大石盖墓的年代关系问题
-
07-30郭秀江:采风新屯公园
-
07-29后金食盐获取方式变迁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