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菟明月网(原抚顺七千年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

清前期费英东族人物事迹考

2019-09-28 08:14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 刘金德 3427
苏完瓜尔佳氏的崛起,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当属费英东,因已有相关成果问世*,兹从略。在其家族崛起的过程中,费英东诸兄弟的作用亦不可低估。索尔果*共有十子,除费英东外,尚有阿都巴颜、不详、音达户齐墨尔根、吴尔汉、巴本、朗格、雅尔巴、卫齐、不详。[10]而这10人中,唯朗格和卫齐在史书中...

清前期费英东族人物事迹考 图1

苏完瓜尔佳氏的崛起,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当属费英东,因已有相关成果问世*,兹从略。在其家族崛起的过程中,费英东诸兄弟的作用亦不可低估。索尔果*共有十子,除费英东外,尚有阿都巴颜、不详、音达户齐墨尔根、吴尔汉、巴本、朗格、雅尔巴、卫齐、不详。[10]而这10人中,唯朗格和卫齐在史书中有介绍,特别是对卫齐的介绍更为详尽。虽然《通谱》中有巴本、雅尔巴的传记,但基本上是对其后人的阐述,并未涉及其本人。

一、满洲瓜尔佳氏概况

瓜尔佳氏是满洲诸姓中拥有众多人口,且在满洲发展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典型家族。

瓜尔佳氏家族的历史源远流长,《金国语解》中有云:“古里甲曰汪。”[1]古里甲即瓜尔佳,《钦定满洲源流考》中称:“瓜尔佳旧作来(夹)谷”,[2]132亦称:“瓜尔佳旧作古里甲。”[2]134这就充分印证了金代之古里甲与瓜尔佳氏之渊源,乃满文“gūwalgiya”之音译。

瓜尔佳氏在历史上的居住地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瓜尔佳氏原居松花江下游和松花江与黑龙江会合处。”[3]“瓜尔佳氏所居之地原是辽代五国部辖地,金代改称胡里改路,即今黑龙江依兰县。”[4]3元末明初,由于政治动乱,瓜尔佳氏先世迁居至长白山东北。“在明末瓜尔佳氏仍有在黑龙江、虎尔哈、尼玛察等处居住的。”[5]《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瓜尔佳氏本系地名,因以为姓,其氏族甚繁,散处于苏完、叶赫、讷殷、哈达、乌拉、安褚拉库、蜚悠城、瓦尔喀、嘉木湖、尼马察、辉发、长白山及各地方。”[6]31其他地方如,费德里、虎尔哈、雅尔湖、吉阳、松花江、黑龙江等。[6]86-98《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的序言中阐释为:“乾隆九年《钦定八旗氏族通谱》,我瓜尔佳氏一族在关外分处于各部落者凡一百有二派,仰蒙圣恩高厚列为诸姓氏之首。”[7]谱中102派之说显系对《通谱》记载的归纳和总结。不管这个家族中的派系发展如何,甚至已经消失,但不乏一些传承至今的派系,比如分布于苏完、哈达、叶赫、乌拉、讷殷等地方的瓜尔佳。

据《通谱》载,瓜尔佳氏在乾隆以前有官爵者160余名,[4]7且《通谱》卷一记述的便是苏完地方瓜尔佳氏的族人情况。瓜尔佳氏的谱书是现存满族谱书中最丰富的一种。恰如《满洲苏完瓜尔佳氏全族宗谱》的序言中所述:“瓜尔佳氏,满族巨族也,为前清国八大家之一。尝考瓜尔佳之字义,译写为关。本族最繁,当时有‘关朝’之说。自清代定驻防之制,八旗氏族京外分迁,而我瓜尔佳之族满天下矣。今则南北各省驻防旗籍,无不有我瓜尔佳之族。考其数当居满洲全族之半。”[8]223其词虽不免有些夸张,但瓜尔佳氏族人在当时之繁盛是毫无疑问的。

“清中叶以后,满人命名不但冠以汉字姓,而且迳改汉姓的已不在少数。”[9]但一些地区仍然延用着“八姓”之说,只是在满族姓氏之后标注了汉姓而已。清代中后期,瓜尔佳氏冠以关姓者最为普遍,此外,尚有改为白、石、鲍、汪等汉字姓者。

苏完瓜尔佳作为瓜尔佳氏家族中最繁盛的一支,有着悠久的历史。据《通谱》载:“瓜尔佳为满洲著姓,而居苏完者尤著。其先有同胞兄弟三人,长曰佛尔和,次曰尼雅哈齐,三曰珠察,后离居,佛尔和仍居苏完,尼雅哈齐迁席北,珠察由瓦尔喀,再迁西尔希昂阿济哈渡口,珠察生素尔达,素尔达生二子,长曰王沙鲁,次曰王扎拉达,王扎拉达生莽喀尼,莽喀尼生罗罗墨尔根,罗罗墨尔根生常喀尼墨尔根,常喀尼墨尔根生二子,长曰尼堪,次曰索尔果,索尔果为苏完部长,有子十人,其族最盛。”[6]31费英东家族即是珠察之后人。

总体而言,东北地区瓜尔佳氏家族姓氏的演变应为:金、元时期的古里甲→明至清初各地的瓜尔佳→清代中后期至今的各种姓氏。

二、费英东诸兄弟事迹

费英东共有10子,查其名讳,诸书记载不一。《通谱》中仅记载了其次子纳海、六子索海、七子图赖的传记。《满汉名臣传》中收录了索海、图赖二人传记。《盛京开原关氏宗谱》关氏世系中收录其子克布沙、查喀尼、阿熙席、索海、图赖五人。《镶黄旗瓜尔佳费英东支宗谱书》则将其十子全部收录,长子南钦、次子阿海(纳海)、三子那卡布、四子托海、五子色海、六子寿海(索海)、七子图来(图赖)、八子所吉、九子刷言(又作苏完颜)、十子察卡尼(查喀尼),*从而弥补了其他史书记载之空白,遗憾的是,部分人仅知其名,具体作为无处可考。下面仅对费英东嫡系后人纳海、索海、沃赫等人的事迹加以考述。

费英东七弟朗格,隶镶白旗满洲,“历任尚书、议政大臣”,但诸书中皆未记载其具体的行为轨迹,实难考证。然从朗格担任议政大臣,参与清朝的国策决议,便可看出他在当时的显赫地位。此外,“其子颜岱原任陵寝翼长,鄂多辉原任协领,孙席卜臣初任前锋侍卫,屡从征讨,有功,授三等轻车都尉,后自荆州往援江宁,败伪都督杨文英等于江上,获其伪印,授为二等轻车都尉,历任都统,镇西将军,加太子少傅,缘事削革,未袭。又郎格曾孙哈秦原任主事,雅柱原任三等侍卫,赛弼汉原任头等护卫,华色现任步军校,元孙五十八,原任三等侍卫,郎贵现任骁骑校,由镶黄旗改隶。”[6]33

卫齐,又作伟齐,费英东九弟,隶镶黄旗满洲。天命十年(1625),努尔哈齐命时任备御官的卫齐同侍卫博尔晋等“率兵二千征东海南路虎尔哈部。降其五百户而归。上闻之。出城迎至浑河。上御帐殿。出征诸将并招来头目朝见。”特赐宴表彰,又念其父索尔果早年归附之功,授骑都尉世职。[11]后来蒙古济农额驸有十户逃亡,卫齐率兵追之,尽俘以归。[12]8594天聪三年(1629),从皇太极征明,在遵化曾三次擒获明朝的哨卒,又击败敌兵五次,以功加世职三等轻车都尉,予十六大臣之列。[13]3699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命人“免功臣徭役,”[14]“卫齐与焉,并赠给佐领人户,使之专辖。”[15]同年,去世,葬于“承徳县城北十里”[16]。顺治十二年(1655),“世祖章皇帝以伟齐历事两朝,忠诚素著,赐谥端勤,视一等大臣例,立碑墓道。”[17]卫齐有八子,如其次子卓布泰(又作赵布泰),三子鳌拜,四子巴哈,六子穆里玛,其孙达福亦知名,皆为清朝历史上影响较大之人。[13]3699

综观费英东家族早期的发展,并较之同时期的满洲贵族,可知,清朝开国以来的异姓贵族,皆以军功起家。所以,军功是费英东家族获得各种殊荣的基础,从索尔果率其族人来归,到费英东、卫齐等人逝世,他们主要服务于努尔哈齐及皇太极两位帝王,而在努尔哈齐统一女真诸部、征伐明廷等30余年的战争中,几乎每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均有费英东族人在其中奋勇杀敌,可以说,其家族对后金王朝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与皇族及满洲贵族之间的通婚也是其家族崛起的重要因素,如费英东娶妻褚英之女,费英东的两个女儿分别嫁与同为“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的两个儿子为妻,从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亲贵集团,共同影响着清初的政治变迁。

三、费英东子孙事迹

经过索尔果、费英东兄弟两代人对其家族势力的开拓,最终奠定了其家族发展的坚实基础。

瓜尔佳氏乃满洲历史上八大著姓之一,其家族散处于苏完、叶赫、讷殷、哈达、乌拉、安褚拉库、蜚悠城、瓦尔喀、嘉木湖、尼马察、辉发、长白山等地方。其中苏完地方瓜尔佳氏最盛,并涌现出一批以军功腾达的精英之才,以费英东为代表的这一支便是其家族的杰出代表,该家族在整个清朝乃至满族的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史学界对其家族的研究却相对不足,将费英东家族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论著尚未有之,因此,本文试图从浩繁的清朝文献中梳理出活跃于清朝前期费英东家族中几个重要人物的事迹,以期引起学界对家族史的进一步探索。

(一)三等轻车都尉——纳海

纳海,又作阿海、诺海、纳盖,隶正黄旗满洲,费英东次子。历仕清太祖、太宗两朝。《清太宗实录》《通谱》《八旗通志初集》皆载,纳海起初以备御而驻防千山,[18]但《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却载:纳海“初以佐领驻防千山;”[19]9806《钦定八旗通志》中又言:纳海“初任参领,驻防千山。”[12]14447通观诸书记载,即有备御、佐领和参领三说。考察《清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典》[20]434-435《钦定八旗通志》等书记载,“天命五年,改设八旗官,分总兵官为三等,其副将、参将、游击亦如之,各牛录额真俱为备御官,每牛录下设千总四人。”而“天聪八年,定八旗官名,谕:‘凡我国官名皆当易以满语,勿仍袭汉语旧名,……备御为牛录章京’。”“顺治十七年,定牛录章京汉字称为佐领。”[20]385由此可知,天命五年(1620),努尔哈齐将牛录额真改为备御官。天聪八年,皇太极方把汉语之备御改为满语之牛录章京。顺治十七年(1660),牛录章京改称佐领。故此,备御官与牛录额真、牛录章京、佐领为同一官职不同时期之称呼。综合分析上述诸书记载及各书成书时间,可知,《钦定八旗通志》记载有误,当时纳海的官职应为备御官或佐领,而非参领。

关于纳海的卒年问题,亦存在分歧,即天命十年(1625)、天聪七年(1633)两说。记述纳海卒于天命十年的书籍仅有《八旗通志初集》一书,“天命十年,随大兵取旅顺口,力攻边城阵亡。”[13]5056考究《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可知此年确有“大明遣兵一万,由海上至旅顺口,葺城驻兵。”于是努尔哈齐“于正月十四日,命三王领兵六千克之,尽杀其兵,毁城而回。”[21]382此条简要记载仅能说明纳海可能参加了此役,而非战殁于此役,因为在天聪七年之前,关于纳海的记载仍频见于《实录》,可以断定其绝非殁于天命十年。如《清太宗实录》载,天聪七年,“征旅顺口时,力请于贝勒岳托,愿往攻城,遂阵亡。”[14]再如《钦定八旗通志》和《钦定盛京通志》中《塔纳喀传》也记载了岳讬征讨旅顺是在天聪七年。《清史稿》《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等书也记载纳海卒于天聪七年的旅顺口之役。[22]综合来看,天聪七年说较可靠,至于《八旗通志初集》所载仅能说明天命十年和天聪七年各发生一次旅顺口战役,而纳海一生也亲历了这两次战役,并最终于天聪七年战殁于旅顺口。下面对纳海的生平经历予以简要介绍。

纳海“驻防长山时,闻叶克书屯有敌兵至,即率兵追杀四十人。”[14]天命六年(1621),又偕同骑都尉塔纳喀攻辽阳,“沿河力战,俱有功。”[19]9806后又“追逃将段姓备御,杀十一人,并千总一员。”此间,纳海又亲自前往朝鲜进行互市贸易,并“于海边擒毛文龙所部千总一员,兵十七人。”后来纳海从征锦州,并亲自追杀哨卒两人,夺其甲胄和马匹等物。在率八旗兵进攻遵化城时,勇猛杀敌,手及头部受创,因此,太宗赏银五十两。[14]《清太宗实录》《钦定八旗通志》《钦定盛京通志》《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皆载天聪五年(1631),塔纳喀征明大凌河战役时,“面被创,落三齿,得头等赏。”*但是《清史稿》中却言:“信勇公费英东子纳海亦于是役被创,齿落其三。”[23]13461所以说,《清史稿》所载有误,换言之,此误为断章取义之结果。天聪六年,纳海又在辽河外阿尔喇地方抓获逃人十一,因功,赏银十两。天聪七年,“明参将孔有德、耿仲明由登州泛海来降,上命贝勒济尔哈朗率纳海、塔纳喀等以兵迎之。有德、仲明至旅顺口,明总兵黄龙以水师截击,将至镇江,纳海、塔纳喀等列阵江岸,势甚整,龙望之,气慑敛兵退。有德、仲明乃率众登岸。”[19]9806六月,贝勒岳讬等率众征讨旅顺口,纳海“力请于贝勒岳托,愿往攻城,”[14]允之。“纳海、额德冒矢石进薄城,战殁,大兵乘之,遂克旅顺口。……九月,议恤,纳海赠三等轻车都尉,子固喇哈(顾尔汉)袭。”[19]9806固喇哈卒,“其弟顾素袭职。三遇恩诏,加至一等轻车都尉兼云骑尉。围锦州,击败松山来援兵,又连败洪承畴三营兵十三万众。征福建,攻厦门,破海寇郑成功兵,叙功,授为三等男。卒,其孙拉锡泰袭职,缘事革退,其子伊东阿袭职时,削去恩诏所加之职,现袭二等轻车都尉,又纳海之曾孙哲尔布,由护军校从征准噶尔。在和通呼尔哈脑尔地方击贼阵亡,赠云骑尉。其子哲楞额现袭职,由镶黄旗改隶。”[6]32从其后人官爵屡被提升便可得知纳海功劳之大。

(二)刑部承政——索海

索海,又作寿海,生年不详,卒于顺治二年(1645),费英东第六子,隶镶黄旗满洲,任职于清太宗及清世祖两朝,为费英东家族中的佼佼者。

天聪五年(1631),皇太极仿照历朝旧例,“集贝勒大臣议定官制,设立六部。”[24]214并规定了六部的具体官职及满蒙汉官员的数量,索海被委以刑部承政一职。

天聪七年(1633),索海同兵部承政车尔格侦明边隘至锦州,因斩获有功,命其管理佐领事宜。崇德三年(1638)二月,明石城岛总兵沈志祥率所部来归,“索海随贝勒杜度等运米济之。”[25]30七月,皇太极更定部院官制,索海改授都察院左参政。十月,索海“从太宗伐明,略大凌河,下屯堡十四,复授刑部承政。”[23]9181

崇德二年(1637)闰四月及三年(1638)十月,索伦部博木博果尔等来朝贡貂皮等物,但不久即叛。皇太极遂于崇德四年(1639)十一月,遣索海、萨木什喀等率官兵征讨,并传谕“左翼军萨木什喀领之,副以伊逊,右翼军索海领之,副以叶克舒。”[24]398-399十二月,索海命其部众侦知,“挂喇尔屯有敌兵五百,”遂“与理事官喀喀木等轻骑袭之,夺其栅,斩二百级,擒百三十人。”左翼萨木什喀率军攻陷雅克萨城后,索海与其进攻铎陈城,不下而还。“博木博果尔合兵六千袭其后,索海率众设伏,冲击之,获其辎重,生擒四百人。乘胜往攻博木博果尔营,驰马直入,敌众大溃。”[25]30“索海率诸将攻挂喇尔屯,攻克之,屯兵五百,斩级二百,俘百三十还。”[23]9181萨木什喀、索海命令当习、郭查等统计所获之人、物数量,“前次俘获人口二千二百五十有四,后自额苏哩屯以西,额尔图屯以东又获九百人,共计男妇大小六千九百五十有奇,马四百二十有四,牛七百有四,又先后获貂、猞猁、狲、狐、狼、青鼠、水獭等皮五千四百,裘二十领,”此役大胜而归,皇太极“宴劳之,叙功,分别加授世职,赐领翼主将索海及穆成额各貂皮七十七,人口四。”[26]400索海被授为二等轻车都尉世职。但因索海在出征索伦时,“不竖立营寨,严束士卒,以致疏脱俘囚,”部议,“应罚赎,追还赏赉。上以索海功罪相抵,特诏免之。”[25]30

崇德六年(1641)三月,索海在随多尔衮等攻围锦州时再次犯错,并受到惩罚,因“坐阿附王贝勒私遣官兵归家及离城远驻罪,论褫职,籍没。后得旨宽免,仍输罚赎。六月,王贝勒等统军再围锦州,索海以兵四百截敌出城路。还,遇锦州出汲小凌河兵三百,邀击之,斩九十余级;又从攻松山兵,克之,坠马乘厮卒骑而归。”后因“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擅令祖大乐俳优至帐内吹弹歌舞。”索海再次触犯律条,被议罪,“议索海应论死。奏闻,上命索海免死,革职,解梅勒章京任。分奴仆一半,给护军统领图赖。”且谕曰:“尔既耽于逸乐,嗣后不必至笃恭殿及大清门前,任尔家居自娱可也。”[14]顺治二年(1645),任副都统,从征四川时卒于军。子多颇罗,皇太极时,被授为佐领。“顺治元年,以入关从破流贼功,授骑都尉世职。寻任都察院理事官。九年(1652),加一等轻车都尉,任蒙古副都统。十四年(1657),随信郡王多尼进征滇黔,至云南磨盘山争先击敌,遂殁于阵。赐祭葬,子多禅袭职。”[25]30

索海一生历仕两朝,征战十二载,为后金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三等公——沃赫

沃赫,又作倭黑、倭赫、万和,隶镶黄旗满洲,查喀尼长子,费英东孙。生于崇德五年(1640),卒于康熙三十年(1691),官至镶黄旗蒙古都统。崇德八年(1643)袭三等子爵,时年三岁。顺治七年(1650),遇恩诏,晋二等。九年(1652),晋一等。[26]顺治十六年(1659),“以祖赠三等直义信勇公费英东佐命功,特旨赐袭”三等公世袭罔替。[26]后又擢升为内大臣。康熙八年(1669),四辅政大臣之“鳌拜获罪拘禁,沃赫因与同族,部议革职。圣祖仁皇帝命留三等公爵,在骁骑营行走。”[25]604-605

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等发动叛乱,遣兵寇略江西。康熙任命沃赫为副都统,同穆成额领兖州驻防兵与定南将军希尔根军协力防剿。九月,吴三桂遣兵来犯袁州,耿精忠窃踞广信等府,将军希尔根“恐兵单不利”,上谕:“……署副都统公沃赫救进贤兵,回日亦赴袁州。”[27]72十月,沃赫又同副都统干都海、总兵官赵应奎等攻破耿精忠的总兵左宗邦之兵于分宜,擒斩甚众。将军尼雅翰上奏:“副都统干都海、署副都统公沃赫、穆成额、总兵官赵应奎率满汉官兵,于是月初四日,败贼于西村,斩首万余,又登山击败贼众,斩首五千余级。”[27]8是时,吴三桂等军盘踞安福,沃赫防守于分宜,命令穆成额率兵先趋进攻安福之军队,并派遣护军一半去攻击,大败之。十四年(1675),随大军围剿三藩军队于鸾石岭、白水口等处,擒斩无算。十五年(1676)正月,由于沃赫在平定三藩的战争中有功,被加封为太子太保。二月,又随大将军安亲王岳乐进征萍乡,遂复萍乡县。三月,随安亲王至长沙。吴三桂派五千余人前来迎战,沃赫等率军勇猛杀敌,击却之。十六年(1677),安亲王令沃赫率兵驻守茶陵。十七年(1678),将军穆占疏言:“茶陵、攸县等处与贼逼近,且吴三桂盘踞衡州,江之东岸有伪将军马宝等立营。独令沃赫驻守,兵力单弱。”[28]上遂命赵应奎、华善赴茶陵镇守,沃赫分守攸县。十八年(1679),湖南既平,沃赫随大将军贝子彰泰进征云贵。十九年(1680),授镶黄旗蒙古副都统,旋调满洲副都统。二十年(1681),云南平,凯旋。二十一年(1682),擢镶黄旗蒙古都统。[29]

康熙二十二年(1683),“议政大臣等追论沃赫于十六年三月在长沙击贼时,既抵鹿角、挨牌仍退回,罪应革职,籍家产。”但因其“江西剿贼复城,屡奉旨议叙,又随大军平定云南,功罪相抵,请革去世爵,免其籍没。”康熙曰:“沃赫为人尚优,所袭公爵,原系其祖之职,即革去,亦应子弟承袭。著从宽留其都统公爵,革去太子太保。”二十三年(1684),沃赫迁领侍卫内大臣。[29]二十八年(1689),再次改授镶黄旗蒙古都统。三十年(1691)六月卒于任,享年五十二岁。[25]604-605

总结沃赫一生之功绩,尤以平定三藩之乱为著。虽然其袭爵于崇德年间,但因年纪尚小,无作为,直至康熙年间才崭露头角,成为平定三藩叛乱中的一员猛将。其官至领侍卫内大臣,官阶正一品。其子傅尔丹承袭爵位,也是清朝历仕三君的重要军事将领。

在费英东家族中,费英东之子昭勋公图赖、曾孙领侍卫内大臣傅尔丹、玄孙领侍卫内大臣哈达哈,*在满族和清朝历史上,特别是费英东家族史上的事迹更为可圈可点,但因篇幅所限,将另文述之。

参考文献:

[1] 脱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2897.

[2] 阿桂,于敏中.钦定满洲源流考[M]//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十四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

[3] 李林.满族瓜尔佳氏源流及其历史地位[J].满族研究,1989(4):37-42.

[4] 关继贤.凤城瓜尔佳氏四修宗谱[M].铅印,1988.

[5] 李林.满族家谱选编[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88.

[6] 弘昼.八旗满洲氏族通谱[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2:266.

[7] 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M]//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民族卷36.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1.

[8] 满洲苏完瓜尔佳氏全族宗谱[M]//赵立静,何溥滢,傅波.满族家谱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23.

[9] 王锺翰.清代八旗中的满汉民族成分问题(下)[J].民族研究,1990(4):57-66.

[10] 佛满洲苏完瓜尔佳氏全族宗谱[M].张德玉抄于沈阳市东陵区长白乡关氏保存的手抄记录,1995:229-230.

[11] 满洲实录·卷8天命十年八月条丁丑条[M].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9天命十年八月丁丑条.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吴忠匡总校订.满汉名臣传·卷5:伟齐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清史列传·卷4:伟齐[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 铁保.钦定八旗通志·卷135:伟齐[M].台北:学生书局,1968.

[13] 八旗通志初集:卷141:卫齐[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4] 清太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15] 清史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185.

[16] 钦定盛京通志[M].四库全书·第50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90.

[17] 清史列传·卷4:伟齐[M].钦定大清一统志·卷41:奉天府四[M].清世祖实录·卷94顺治十二年十月戊寅条[M].清朝通志·卷53[M].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卷131[M].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18] 清太宗实录·卷15天聪七年八月乙巳条[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1[M].八旗通志初集:卷221[M].

[19]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M].扬州:广陵书社影印本,2007.

[20] 皇朝通典·卷68:兵一[M].四库全书:第64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434-435.张廷玉.清朝文献通考·卷179:兵考一[M].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钦定八旗通志·卷32:兵制志[M].

[21]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4天命十年正月条[M].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382.

[22] 钦定八旗通志·卷209:纳海[M].钦定盛京通志:卷85[M].清史稿·卷487:纳海[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3] 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4] 阿桂,梁国治.皇清开国方略[M].四库全书·第34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5] 满汉名臣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6] 清朝文献通考[M].万有文库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7] 平定三逆方略[M].四库全书:第35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8] 铁保.钦定八旗通志·卷137:沃赫传[M].台北:学生书局,1968:8773-8775.满汉名臣传·卷21:沃赫列传[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604-605.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275:沃赫传[M].杨州:广陵书社影印本,2007:8526.

[29] 清圣祖实录·卷116康熙二十三年八月癸丑条[M].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

责任编辑  

Research on Fiongdons Family Character Deeds in the EarlyQing Dynasty

LIU Jin-d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 : Gūwalgiya was a distinguished clan in the Manchu history,and Suwan Gūwalgiya was particularly notable.However,Fiongdon’s family,which belonged to Suwan Gūwalgiya,was the most prominent.According to related genealogies,biographies,the Memoir of Qing Dynasty and other documents,the basic overview of the Manchu Gūwalgiya was investigated,and then deeds of several representative figures in Fiongdon’s family were researched.

Key words: Suwan Gūwalgiya;Fiongdon’s family;Ahai;Soohai;Wanhe;Deeds

[中图分类号] 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101(2013)05-0052-05

[收稿日期] 2013-03-20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发展研究(1911-2011)”(11amp;ZD10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刘金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清史、满族史研究。(北京 100081)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