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曙群:清原印象
2020-01-21 11:09 抚顺七千年 杨曙群
1143
1970年初,我们姐弟几个随父亲走五七道路,插队落户来到辽宁省清原县北三家公社西大林大队第二生产队。这里地处我国长白山余脉龙岗山北麓,夏季,山深林茂,冬日,冰天雪地。 一年中,插秧割稻、採菜摘果、砍柴伐木,辽东山区的农村生活方式差不多...
1970年初,我们姐弟几个随父亲走五七道路,插队落户来到辽宁省清原县北三家公社西大林大队第二生产队。这里地处我国长白山余脉龙岗山北麓,夏季,山深林茂,冬日,冰天雪地。
一年中,插秧割稻、採菜摘果、砍柴伐木,辽东山区的农村生活方式差不多都体验过了。
12月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份招工通知书,让我第二天去清原县劳动局办理报到等相关手续。
从西大林村到清原县城,有70多里路,要先徒步翻过一座大岭,再换乘两次火车才能到达。
第二天凌晨,我踏上了去清原县的路程,由于刚刚下了一场大雪,把山路的道眼都封死了,我只能摸黑拄着木棍,趟着沒膝深的积雪,象当年杨子荣上山一样,连滚带爬的翻越了雪山大岭,下山后不免有点后怕。
这种小火车是米轨火车。机车发动机前置,驾驶室在后,造型仿佛一台履带式拖拉机,后面牵挂着三节小客车厢和二节平板货厢。是矿山运送生产物资和搭载乘客的两用交通车。而运输铜矿石的机车是蒸汽机车。
坐上小火车后,感觉车厢下面咔嚓咔嚓响、上面左右摇摆晃动,我的心情很复杂,这列小火车能安全吗?
果不其然,由于大雪封盖了路轨,小火车走到一个弯道处,我感觉客车厢突然上下左右剧烈的颠簸了一阵,便骤然停了下来。
正在我懵懂中,有人在车下喊到:“小火车掉道了(当地把脱轨叫掉道),大伙快下来帮忙把车抬上铁道"!我跟着车上的人跳下车,车下己经聚了很多人,这些人不慌不忙很淡定。
接着,人们用几根6尺来长的木杠子,喊着号子,十分熟炼地把掉道的车厢挨个儿撬到了铁轨上。看来,他们并不是头一次遇到这种险情。
小火车掉道竟然没有翻倒,真是有惊无险。这事竟让我给摊上了,这要是大火车不得车毁人亡呀!人这辈子说不上遇到啥危险事儿!
敢问各位朋友,这种火车脱轨的事儿您亲身经历过吗?
到了北三家车站,正好没误车,还赶趟儿,赶忙花了三角钱买了张到清原县的火车票,上车后半个来小时火车就开进了清原县车站。
这是我第一次来清原县城,下车出站后,车站不大,站房外墙是浅黄色的。广场正面是一排平房,右侧有一座小百货商店,门牌匾上写着站前百货商店。
站前商店的高台阶下,停放着一辆有点儿欧洲风格的黑色四轮马车,车身很长,前面二个小轮,后面二个大轮。上前询问坐在前面的车夫,才知道这架欧式大马车,是县城里接送客人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
这种马车以前在外国电影里看到过,没有想到在我们辽宁清原县,却亲眼目睹了这架欧式马车。整个人好像来到了十八世纪的英国伦敦。这简直是个文物。本想坐一把,体验一下这架欧式马车的滋味儿,但又没舍得花这份钱。
打听到去清原县革委会的地点后,我便顺着站前大道往西走去,走不远,就听到了身后嗒嗒的马蹄声和车轱辘压在雪地上的咯吱声。回头看,那辆马车驶了过来,马车夫坐在前面,头戴一顶狗皮大棉帽,脚蹬大马靴,手扬着长鞭、吆喝着马车,夹风带雪地从我身边呼啸驶过,好不威风。此时我才感到没坐它有些后悔。
到了县革委会,正对大门是一座灰色日式二层小楼。我去报到的部门在大门右侧的一排平房里。
一位面色黝黑、个头不高叫陶万林的人接待了我。我是代表7个人去办手续的,材料交给他后,他说:“你们7个人被分配到斗虎屯新建的保密厂叫电缆厂,你们虽然是1970年的招工指标,但今年进不了厂了,回去通知其他人,1971年2月1日直接到斗虎屯电缆厂报到。”
从县革委会出来后,才觉得肚子饿了,于是在东风百货商店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什么饭记不住了,却记得要了一碗汤,端上来时,发现汤粘乎乎的,上面还飘着一些油炸土豆絲,我就问这汤怎么这么稠。服务员说这是素烩汤,里面用粉面子勾的欠,老好喝了。我喝了一口,确实不错,粘乎乎挺香,很顺口。从那以后我就记住了素烩汤这个名儿。到饭店就点它喝。
回火车站的路上,整个马路上几乎没有任何车辆行驶,见到前面有几个小孩跟着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嘻嘻哈哈的追闹着。走到近处,才发现这人不仅骑着一辆自行车,而且肩上还挑着一个扁担,扁担两头还挂着满满两桶水。骑行中还不时双手离开车把。嗨!这人的确有两下,绝不是一两天的功夫。高兴的我也跟着这群小皮孩看了半天。不花钱白看了一出精彩的杂技表演。
回程中,我坐上西行的票车(清原人把客车叫票车,为区别于货运列车)上,仔细的回味着第一次来清原县城的所见所闻。一个黑咕隆咚翻过大雪岭的壮举、一次遇到乘坐的小火车脱轨后安然无恙的历险记、一辆十八世纪威风八面的四轮马车、一碗粘粘香香的素烩汤、一位骑着自行车挑水不扶车把的牛人。这就是我第一次去清原县城的路途上,经历过的人和事,也是我对清原县难忘的第一印象!
再后来,我就走进了当年人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军工厂——八二九〇厂工作,再后来就娶妻生子,在这座军工厂生活了14个年头。
真没想到,印象中的清原竟然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一年中,插秧割稻、採菜摘果、砍柴伐木,辽东山区的农村生活方式差不多都体验过了。
12月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份招工通知书,让我第二天去清原县劳动局办理报到等相关手续。
从西大林村到清原县城,有70多里路,要先徒步翻过一座大岭,再换乘两次火车才能到达。
第二天凌晨,我踏上了去清原县的路程,由于刚刚下了一场大雪,把山路的道眼都封死了,我只能摸黑拄着木棍,趟着沒膝深的积雪,象当年杨子荣上山一样,连滚带爬的翻越了雪山大岭,下山后不免有点后怕。
来到红透山矿树基沟坑口车站,得先坐近30里路的小火车,再到北三家车站换乘沈吉线铁路大火车去清原县城。
这种小火车是米轨火车。机车发动机前置,驾驶室在后,造型仿佛一台履带式拖拉机,后面牵挂着三节小客车厢和二节平板货厢。是矿山运送生产物资和搭载乘客的两用交通车。而运输铜矿石的机车是蒸汽机车。
坐上小火车后,感觉车厢下面咔嚓咔嚓响、上面左右摇摆晃动,我的心情很复杂,这列小火车能安全吗?
果不其然,由于大雪封盖了路轨,小火车走到一个弯道处,我感觉客车厢突然上下左右剧烈的颠簸了一阵,便骤然停了下来。
正在我懵懂中,有人在车下喊到:“小火车掉道了(当地把脱轨叫掉道),大伙快下来帮忙把车抬上铁道"!我跟着车上的人跳下车,车下己经聚了很多人,这些人不慌不忙很淡定。
接着,人们用几根6尺来长的木杠子,喊着号子,十分熟炼地把掉道的车厢挨个儿撬到了铁轨上。看来,他们并不是头一次遇到这种险情。
小火车掉道竟然没有翻倒,真是有惊无险。这事竟让我给摊上了,这要是大火车不得车毁人亡呀!人这辈子说不上遇到啥危险事儿!
敢问各位朋友,这种火车脱轨的事儿您亲身经历过吗?
到了北三家车站,正好没误车,还赶趟儿,赶忙花了三角钱买了张到清原县的火车票,上车后半个来小时火车就开进了清原县车站。
这是我第一次来清原县城,下车出站后,车站不大,站房外墙是浅黄色的。广场正面是一排平房,右侧有一座小百货商店,门牌匾上写着站前百货商店。
站前商店的高台阶下,停放着一辆有点儿欧洲风格的黑色四轮马车,车身很长,前面二个小轮,后面二个大轮。上前询问坐在前面的车夫,才知道这架欧式大马车,是县城里接送客人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
这种马车以前在外国电影里看到过,没有想到在我们辽宁清原县,却亲眼目睹了这架欧式马车。整个人好像来到了十八世纪的英国伦敦。这简直是个文物。本想坐一把,体验一下这架欧式马车的滋味儿,但又没舍得花这份钱。
打听到去清原县革委会的地点后,我便顺着站前大道往西走去,走不远,就听到了身后嗒嗒的马蹄声和车轱辘压在雪地上的咯吱声。回头看,那辆马车驶了过来,马车夫坐在前面,头戴一顶狗皮大棉帽,脚蹬大马靴,手扬着长鞭、吆喝着马车,夹风带雪地从我身边呼啸驶过,好不威风。此时我才感到没坐它有些后悔。
到了县革委会,正对大门是一座灰色日式二层小楼。我去报到的部门在大门右侧的一排平房里。
一位面色黝黑、个头不高叫陶万林的人接待了我。我是代表7个人去办手续的,材料交给他后,他说:“你们7个人被分配到斗虎屯新建的保密厂叫电缆厂,你们虽然是1970年的招工指标,但今年进不了厂了,回去通知其他人,1971年2月1日直接到斗虎屯电缆厂报到。”
从县革委会出来后,才觉得肚子饿了,于是在东风百货商店附近的一家小饭馆吃了一顿饭,什么饭记不住了,却记得要了一碗汤,端上来时,发现汤粘乎乎的,上面还飘着一些油炸土豆絲,我就问这汤怎么这么稠。服务员说这是素烩汤,里面用粉面子勾的欠,老好喝了。我喝了一口,确实不错,粘乎乎挺香,很顺口。从那以后我就记住了素烩汤这个名儿。到饭店就点它喝。
回火车站的路上,整个马路上几乎没有任何车辆行驶,见到前面有几个小孩跟着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人,嘻嘻哈哈的追闹着。走到近处,才发现这人不仅骑着一辆自行车,而且肩上还挑着一个扁担,扁担两头还挂着满满两桶水。骑行中还不时双手离开车把。嗨!这人的确有两下,绝不是一两天的功夫。高兴的我也跟着这群小皮孩看了半天。不花钱白看了一出精彩的杂技表演。
回程中,我坐上西行的票车(清原人把客车叫票车,为区别于货运列车)上,仔细的回味着第一次来清原县城的所见所闻。一个黑咕隆咚翻过大雪岭的壮举、一次遇到乘坐的小火车脱轨后安然无恙的历险记、一辆十八世纪威风八面的四轮马车、一碗粘粘香香的素烩汤、一位骑着自行车挑水不扶车把的牛人。这就是我第一次去清原县城的路途上,经历过的人和事,也是我对清原县难忘的第一印象!
再后来,我就走进了当年人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军工厂——八二九〇厂工作,再后来就娶妻生子,在这座军工厂生活了14个年头。
真没想到,印象中的清原竟然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免责声明:本网站是公益网站,一部分文章、图片、视频来源于其它媒介,文章内容属于原作者的观点表达,不一定代表本网站观点。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任何侵犯个人权益和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上一篇:家庭相册:35张图片记录抚顺一家70年岁月沧桑!
- 下一篇:徐洪:上山学割柴
相关文章
-
01-20《亚细亚大观》抚顺影像之三
-
01-20卢然:再论辽东之“辽”源于沼泽
-
01-20徐洪:来过抚顺的联对才子王尔烈
-
01-20连载十九|仇永德:“1720——要钱按铃”工程
-
01-15卢然:从地质学海洋学角度解析辽东地名来源
-
01-15徐洪:上山学割柴
-
01-15连载十八 | 仇永德:显示与电传
-
01-12嘉靖后期辽东四年饥荒与边防危机